中共晉察冀區委

1938年4月,根 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察哈爾、河北、熱河、遼寧五省部分地區領導創建的堅持敵後抗戰的戰略基地—中共晉察冀省委改為中 共晉察冀區委,劉瀾濤任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晉察冀區委
  • 建立時間:1938年4月
  • 組成省區:山西、察哈爾、河北、熱河、遼寧
  • 書記:劉瀾濤
概述,成立過程,發展,

概述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察哈爾、河北、熱河、遼寧五省部分地區領導創建的堅持敵後抗戰的戰略基地。

成立過程

1937年9月25日,開赴晉東北抗日前線的八路軍第115師在取得平型關大捷後,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該師主力南下晉西南,該師副師長聶榮臻(10月改任師政治委員)率師獨立團、騎兵營、教導隊2個連和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一部,以及地方工作團,共約3000人,留在五台山地區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此之前.第115師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率師政治部等和由李葆華、王平、楊秀峰組成的中共晉冀臨時省委,在河北阜平地區著手開闢抗日根據地。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11月7日成立晉察冀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唐延傑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轄4個軍分區兼4個支隊:第1軍分區活動於靈丘、廣靈、蔚縣、沫水、徐水、滿城等地;第2軍分區活動於五台、定襄、忻州、代縣、渾源、山陰等地;第3軍分區活動於阜平、曲陽、唐縣、完縣、新樂等地;第4軍分區活動於平山、行唐、靈壽、正定、井隆、壽陽、陽曲等地。11月底,中共晉察冀省委成立,黃敬任書記。各地區還建立了特委和縣委,並相繼建立了河北游擊軍和人民目衛軍等武裝。12月,晉察冀邊區的中共機關報《抗敵報》(後改稱《晉察冀日報)))創刊。同時還創辦了軍政幹部學校。11一12月,日軍2萬餘人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八路圍攻”,邊區軍民奮起抗擊,斃傷日軍1000餘人,挫敗了日軍的圍攻。1938年1月11日,在河北省一阜平縣召開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由共產黨、國民黨左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宋助文任主任委員。這是共產黨在敵後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4月,召開中共晉察冀邊區第一次代表大會,傳達中共中央洛川會議精神,確定建黨、建軍、建設根據地的任務和鬥爭一方針。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晉察冀省委改為中共晉察冀區委,劉瀾濤任書記。5月,中共冀中區委成立,黃敬任書記。同時成立冀中區行政主任公署。11月成立中共晉察冀分局。

發展

在冀中的人民自衛軍與河北游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在平西的晉察冀軍區和八路軍第120師各一部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後改編為冀熱察挺進軍)。7月,中共冀熱邊特委在第4縱隊策應下,發動冀東20餘縣、20餘萬人民舉行抗日武裝起義。H月,成立中共晉察冀分局。1939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晉察冀分局,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彭真任書記,轄晉察冀(後改稱北嶽)、冀中、冀熱察3個區委。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的領導下,晉察冀邊區頒布施政綱領,實行民主政治和“三三制”民主政慈晉察冀邊區須布的民主政權施政綱領權,改造基層政權,建立人民代表制度,成立農民救國會、工人救國會、婦女救國會等抗日民眾團體;同時加強財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實行減租減息,整頓稅收,統籌開支,販濟災民,發展生產,建立邊區銀行,發行貨幣,開辦中國小,創辦報紙雜誌,組織各種文藝團體。晉察冀軍區根據八路軍前方總部的指示,對全區部隊分期分批地進行整編整訓,全面提高了戰鬥力。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曾致電稱讚晉察冀邊區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1939-1940年,邊區軍民在八路軍第120師部隊配合下,多次粉碎日偽軍圍攻和“掃蕩”,先後取得了大龍華、黃土嶺、齊會、陳莊等戰鬥勝利,並參加了百團大戰。至1940年底,根據地發展到了相當規模,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面積達20餘萬平方公里,人口1500萬。抗日民主政權擴大到1個行署,13個專署,90餘個縣民主政府。建立生產互助合作社3萬餘個,社員60萬人。發展了軍工生產,製造部隊急需的武器彈藥。建立國小7000餘所,中學7所,學生36萬人。創辦報紙雜誌20餘種。創辦劇社、文工團10餘個和大量的村劇團、秧歌隊。部隊發展到約10萬人,民兵發展到50萬人,經學校和教導團培養幹部1500餘名。1941年,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改為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聶榮臻任書記。1941一1942年,日軍對晉察冀邊區採用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反覆進行“蠶食”、“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以7萬餘人的兵力對北嶽區進行“鐵壁合圍”,以5萬餘人的兵力對冀中區進行“五一聲大“掃蕩”,在冀東、北嶽區進行“集家並村”,製造“無人區”等。加之自然災害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使根據地遭到嚴重破壞,冀中大部分地區變為敵占區和游擊區,冀東的主力部隊大部轉至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進入極端困難時期。根據地軍民根據巾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在軍事上採取“敵進我進”的方針,組織武裝工作隊,分兵到敵占區和敵人後方,把武裝鬥爭與各種鬥爭形式相結合,開展民眾性的游擊戰爭,鎮壓漢奸特務,爭取和瓦解偽軍偽組織,依據平原根據地和山地根據地的特點,地方武裝和主力軍相配合,創造和發展了地道戰、地雷戰、交通戰、麻雀戰、水上游擊戰、化裝奇襲等民眾性的新戰法;在政治上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爭取一切抗日力量,建立兩面政權或隱蔽根據地;在組織上實行精兵簡政,壓縮編制和非戰鬥人員,實行主力軍、地方軍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在經濟上加強反封鎖鬥爭,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保證軍隊供給。同時開展整風運動,加強中共各級組織建設,密切軍政、軍民關係。經過邊區軍民共同努力,從1942年6月一1943年5月,逐步扭轉了根據地的被動局面,進入到恢復和再發展時期,根據地人口發展到約2000萬,部l從發展到8.3萬人,民兵發展到40萬人。從1944年春開始,晉察冀邊區軍民對日偽軍展開主動進攻,並提出戰鬥與生產相結合,奪取戰鬥、生產雙豐收。9月,建立了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4箇中共區委、行政公署和晉察冀軍區所屬的2級軍區,下轄18個專員公署、110多個縣和18個軍分區。全年作戰4000多次,殲滅日偽軍4,5萬餘人,攻克據點1600多個,解放村莊9000多個,部隊發展到9萬餘人,民兵發展到60萬人。1945年上半年,晉察冀邊區軍民連續發動春夏季攻勢作戰,擴大了根據地。8一9月,向敵占區進行大反攻,殲滅日偽軍7萬餘人,先後收復了張家口、宣化、山海關、秦皇島等70餘座城市,解放了西起同蒲鐵路(大同一風陵渡),北達多倫、赤峰,東至渤海岸、錦州,南臨正太(今石家莊一太原)與石德(石家莊一德州)鐵路的廣大地區,從而使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與晉綏、晉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和東北解放區連成一片,並抽調主力部隊1.3萬餘人和2100餘名地方幹部挺進東北。9月,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改為中共晉察冀中央局。11月,成立察哈爾(今分屬河北、內蒙古)、熱河兩省人民政府。八年抗戰中,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同口偽軍作戰6.5萬多次,殲滅日偽軍33萬人。部隊發展到犯萬餘人,民兵90餘萬人,擁有164個縣、27個鎮、4個自治區(縣)的近4000萬人口的廣大地區。部隊和民兵傷亡11.6萬餘人,幹部、民眾被日偽軍殺害70餘萬人。
1939年1月撤銷晉察冀分局,成分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彭真任書記,轄晉察冀(後改稱北嶽)、冀中、冀熱察3個區委。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的領導下,晉察冀邊區頒布施政綱領,實行民主政治和“三三”制民主政權;同時加強財政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實行減租減息。晉察冀軍區對全區部隊分期分批進行整編整訓,全面提高戰鬥力。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曾致電稱讚晉察冀邊區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1941年至1942年,邊區黨政領導機關.採取“敵進我進”方針,廣泛開展民眾性游擊戰爭,堅持統一戰線,實行精兵簡政;同時開展整風和大生產運動,戰勝了由於日偽軍推行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相結合的“總力戰”和“治安強化運動”所造成的嚴重困難。到1943年初根據地進入恢復和再發展階段。8月25日撤銷北嶽、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1944年9月19日,建立冀晉、冀察、冀中、冀熱遼4箇中共區委員會、行政公署和二級軍區。範圍在河北黃驊、滄州、高邑、石門(石家莊),山西太原、岱嶽(今山陰)、大同,商都、赤峰(今均屬內蒙古),遼寧錦州之間。1944年至1945年上半年,連續發動攻勢作戰,擴大了根據地。8月參加抗日大反攻。9月中旬,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改為中共晉察冀中央局,聶榮臻任書記。到大反攻結束,晉察冀邊區有熱河、察哈爾2個省政府,冀中、冀西、冀東3個行政公署,22個專員公署,164個縣、27個旗、4個自治區,面積20萬餘平方千米,人口近4000萬。在8年抗戰中,邊區軍民對日偽軍作戰28221次,殲滅日偽軍30餘萬人。部隊發展到32萬人,民兵90萬人。解放戰爭時期,稱晉察冀解放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