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1949年2月20日,"天津市政治訓練班"成立,標誌著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的誕生,1953年初,正式稱"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2001年8月10日,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決定,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與天津行政學院(天津市管理幹部學院)合併, 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實行校務委員會負責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 時間:1949年2月20日
  • 校長李鴻忠
  • 榮譽:出版和發表各類學術著作
  • 性質:事業單位
歷史沿革,簡介,領導,概況,發展,榮譽,

歷史沿革

一、黨校的建立(1949.2-1952.12)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的籌建工作,開始於1948年底。為了承擔天津解放後培訓黨員和幹部的任務,中共天津市委決定開辦"天津市政治訓練班",對內稱中共天津市委黨校。中共天津市委第二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的黃火青同志領導此項工作。劉剛鋒、郝明(解永光)二位同志具體負責黨校的籌建工作。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當天,劉剛鋒、郝明同志及20餘名工作人員隨軍進城,立即投入黨校的籌建工作。黨校校址共設兩處:一處在一區(現和平區)河北路273號(原北洋軍閥曹錕的住宅);一處在河北路42號(原偽三青團一所學校。1949年2月20日,"天津市政治訓練班"正式開班,標誌著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的誕生。政治訓練班實行班主任負責制,設正、副主任各1人。劉剛鋒、郝明同志分別任正、副班主任,下設秘書科、組教科、總務科和10個學員隊部。黨內設黨總支,劉剛鋒、郝明同志分別任正、副書記。
二、建國初期的黨校(1953.1-1957.1)
1952年底,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根據華北局黨校工作會議精神,召開了天津市黨校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天津市政治訓練班更名為中共天津市委黨校,並指出黨校是黨的幹部學校,"黨校工作要逐步向正規化邁進"。1953年1月,經中共天津市委批准,天津市政治訓練班更名為中共天津市委黨校。1956年2月,中共中央發布了《關於加強初級黨校工作的指示》,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認真貫徹落實《指示》精神,從此走上了正規化辦學之路。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批轉中央宣傳部《關於召開幹部理論教育工作座談會的報告》中提出,"幹部理論教育制度需要進一步正規化",要解決"教員編制、待遇中的問題"。報告再次規定:幹部輪訓要學五門課,入學、畢業要經過考試等一系列正規化措施。為了辦好天津市委黨校,經市委批准,委派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張淮三同志兼任黨校校長,同時,對黨校的領導體制、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明確從黨委領導體制改為校長負責與校委分工相結合的領導體制。為了加強組織和行政工作,增建了組織處和行政處。1953至1956年,先後建立了經濟建設(後改為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黨的建設、哲學、政治常識(後改為馬列主義基礎)五個教研室,由教育長統一領導。
三、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黨校(1957.2-1966.4)
1956年7月,市委決定將市委黨校與市行政幹部學校合併,成立中共天津市委中級黨校,主要承擔輪訓中級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任務。1957年1月15日,市委正式批准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與天津市行政幹部學校合併建立"中共天津市委中級黨校"。中級黨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黨委由9人組成,黃其琮同志任書記,劉剛鋒同志任副書記,申沛然同志任專職副書記,趙嶠伯、楊往夫、史坪、劉景禹、孫子政、石建立同志任委員。中級黨校校長由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張淮三同志兼任,黃其琮、劉剛鋒同志任副校長,趙嶠伯同志任教育長,楊往夫同志任副教育長。1958年後,黨校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調動頻繁,黃其琮、趙嶠伯、楊往夫、申沛然等主要領導同志相繼調離。1963年初,市委調馮東生同志任中級黨校黨委書記;1965年底,史坪、程毅同志任中級黨校副校長。按照中央有關規定,中級黨校設辦公室、教務處、組織處、行政處和哲學、政治經濟學、馬列主義基礎、中共黨史、黨的建設五個教研室,以及圖書資料室和校刊編輯室。1959年,天津地委黨校合併到中級黨校後,又成立了政策研究室。
1958年2月,根據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決定,天津市由中央直轄市改為河北省省轄市。4月,河北省省會從保定遷至天津。12月,天津專區併入天津市。1959年2月,天津地委黨校與市委中級黨校合併。1961年3月,根據中央和河北省委批示,將已劃歸天津市的14個縣分為天津專區和滄州專區。滄州專區由河北省直接領導,天津專區由省、市雙重領導。行政區劃的再次變更,使滄州、天津地委黨校又與市委中級黨校分開。兩校分別回到滄州和天津專區。
1965年,天津市工業、財貿系統的領導體制調整,工業、財貿系統中的基層黨組織分別由各區委轉到各局黨委領導。為了適應領導體制的變化,加強基層黨員的輪訓工作,充分發揮各區黨校的作用,12月,市委決定把六個區委黨校(和平、南開、河西、河北、河東、紅橋)改為市委中級黨校的各區分校,受市委中級黨校和各區委的雙重領導。各區分校按照市委中級黨校輪訓黨員幹部的計畫,分別承擔輪訓各區基層新黨員的任務。各區委負責抽調每期所輪訓的黨員和負責新黨員情況的介紹,協助中級黨校做好輪訓工作。但合校後不久,即爆發了"文化大革命"。1968年8月,各區分校又與市委中級黨校分開,分別為各區委黨校。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黨校(1966.5-1971.3)
"文化大革命"開始時期,黨校絕大部分幹部(包括領導幹部)和學員在工廠、農村"四清"運動的前線,校內只有老、弱、病、殘和一時離不開的少數同志留守,沒有任何教學活動。1967年3月以後,開始揪斗校內"當權派",先後把校領導幹部馮東生、劉剛鋒、楊往夫、程毅等同志關進了"牛棚",並召開了一系列"批鬥"大會。1967年上半年是黨校"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時期。
1967年9月以後,在"支左"部隊的協助下,兩派組織實現了"大聯合",建立了"黨校革命職工委員會"。1968年3月,黨校成立了"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
1968年10月,天津市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天津市東郊區赤土公社胡張莊大隊附近的一片鹽鹼荒灘上建立"10 · 4幹校",黨校部分同志先行抵達,一面勞動"改造",一面接受"審查"、等待"處理",市委中級黨校從此名存實亡。
1967年11月3日,天津市革命委員會決定成立天津市革命委員會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學習班受天津市革命委員會政治部領導,下設辦事處、後勤組、學習組。1970年11月9日,天津市革命委員會領導核心小組決定,將"毛澤東思想學習"改為"中共天津市黨校"(因當時尚未恢復中共天津市委),下設政工組、行政組、教研組。
五、恢復重建時期的市委黨校(1971.4-1978.11)
1971年5月,中共天津市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產生了中共天津市第三屆委員會。9月6日,市委決定"中共天津市黨校"改名為"中共天津市委黨校",王元和同志兼任市委黨校核心組組長,包南同志為第一副組長。1972年6月29日,中共天津市委黨校黨委產生,由王元和、包南、魯裕民、劉晉乾、楊茂昌、馬維伶、馮建富、庾剛、程撫、張凌志、歐惠民11名委員組成。王元和、包南、魯裕民、劉晉乾、楊茂昌同志為常委,王元和同志為書記,包南同志為副書記。至此,停辦三年多的市委黨校重新恢復重建起來。
1972年10月,侯岢一同志任市委黨校副校長。1973年5月,魯裕民同志任副校長。1973年6月,劉剛鋒同志回黨校任副校長。1974年3月,楊茂昌、周根會同志任副校長。1978年11月,程毅同志任副校長。1978年12月,申沛然同志任顧問。
1974年初,市革委會批覆,同意市委黨校設辦公室、組宣處、行政處和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黨建四個教研室。但因人員不足,到11月只組建了五個處室。
六、撥亂反正時期的市委黨校(1978.12-1983.1)
1979年6月28日,市委決定中共天津市委第一書記陳偉達同志兼任市委黨校校長。上半年,市委先後調沈毅、栗振福同志任黨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1980年2月,馮東生同志任黨委書記,10月又調任市委組織部任副部長。後由劉剛鋒同志主持黨校的黨委工作。
1979年12月25日至1980年1月17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和中央黨校聯合召開了全國黨校工作座談會。市委黨校劉剛鋒、楊茂昌、程撫等同志參加了會議。會上,交流了各級黨校恢復重建後的辦學經驗,討論了黨校工作普遍存在的問題。對黨校的性質、任務和作用以及組織上、物質上的保證等問題做出了決定,形成了《全國黨校工作座談會紀要》(中發[1980]12號)。
1979年11月,市委批准市委黨校機構設定為九室二處,即辦公室、哲學教研室、政治經濟學教研室、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黨史教研室、黨建教研室、理論研究室、圖書資料室、企業管理教研室和組教處、行政處。
七、正規化時期的市委黨校(1983.2-1991.12)
1983年2月,受中共中央委託,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和中央黨校聯合召開了第二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市委黨校領導劉剛鋒、栗振福、楊茂昌等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貫徹黨的十二大精神,實現黨校教育的正規化,為現代化建設培養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幹部隊伍。會議認為,今後的黨校工作應以短期輪訓幹部為主轉為正規化培訓為主,建立培訓幹部的正規化制度。5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了《關於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中發[1983]14號);並轉發了《關於第二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情況的報告》。《決定》規定:"中央黨校和省、市、自治區委黨校,均屬高等院校體制。"《決定》要求,今後"凡是擔任省、地兩級黨政主要領導職務的幹部,必須經過中央黨校培訓;擔任縣級黨政主要領導職務的幹部,必須經過省、市、自治區委黨校培訓"。
第二次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後,中共天津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和市委黨校根據會議精神和中央《決定》,結合天津的具體情況,向市委提交了《關於市委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意見》。市委同意這個《意見》,並委託市委組織部、宣傳部和市委黨校於1983年7月下旬聯合召開了天津市黨校工作會議,貫徹落實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精神,推動市委黨校及區縣局黨校的工作。10月,中共天津市委轉發了《關於市委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意見》,並在批語中指出:"各級黨校從短期輪訓幹部為主逐步轉向正規化培訓幹部為主,這是新時期形勢和任務的需要,也是黨校工作的新發展,這對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加強黨校建設,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各級黨委要把黨校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加強領導,努力開創黨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983年11月30日,經市委批准,黨校領導體制由黨委制改為校委制。校長由市委第一書記陳偉達同志兼任,副校長王誠(主持日常工作)、楊茂昌、栗振福、程撫、周根會,顧問魯裕民、程毅。
1986年3月,市委黨校領導班子再次進行了調整。因陳偉達同志1984年10月奉調離津,市委決定由市委副書記譚紹文同志兼任市委黨校校長,余文同志任常務副校長(後明確為校務委員會主任),楊茂昌、程撫、周根會同志任副校長。7月,增派徐申甫同志任副校長。
1984年,市委黨校職能(處級)機構增加到18個。其中,黨政機構5個,教學管理機構3個,教學研究機構10個。
1988年5月13日,市委書記李瑞環同志到黨校檢查工作,就黨校的地位、作用和辦學方針講了四點意見:一要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二要把黨校作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中心和幹部培訓的基地;三要總結黨校教學和工作的經驗,發揚創造精神;四要進一步加強市委黨校建設。5月19日,市委辦公廳以津黨辦發[1988]19號檔案轉發了市委黨校主持召開的天津市區縣局黨校校長座談會《會議紀要》。7月12日,中共天津市委召開五屆三次辦公會議,市委書記李瑞環,市委副書記譚紹文、劉晉峰等市領導同志聽取了市委黨校的工作匯報。會上,李瑞環同志對加強黨校建設問題發表了意見。他指出:黨校就是黨校,要研究自己的特點和優勢;要使領導幹部通過參加黨校學習,養成讀書和研究問題的習慣;黨校的規模不一定太大,但一定要高規格、高水平;加強學校管理,把黨校辦得規規矩矩、有吸引力。同時還為黨校題詞:"研究理論,培養人才。"
1990年11月21至23日,中共天津市委召開了天津市黨校工作會議。市委書記、市委黨校校長譚紹文同志就加強全市黨校工作問題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指出,要辦好黨校,必須提高對幹部學習理論重要性的認識,明確黨校在這項工作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要注意辦出自己的特色,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各級黨委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黨校要努力為提高幹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做出貢獻。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旭東同志就會議學習貫徹全國省級黨校校長座談會精神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校工作的通知》,研究加強和改進全市黨校工作的意見和措施講了話。1991年2月,市委發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校工作的通知>的實施意見》(津黨發[1991]5號)。
1988年9月3日,新任副校長郝克明同志到任。1991年10月11日,在市委黨校中層幹部會上,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高少安同志宣布了市委對市委黨校校委班子的調整決定:李萬鵬同志任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校務委員會主任,高效琨同志任副校長。
1988年5月19日,經市編委批准,校刊編輯室從理論研究室分出,為單設處級機構。9月20日,經濟管理教研室與領導科學教研室合併,組成領導與管理科學教研室。1989年1月,市委黨校工會成立。
八、深化改革時期的市委黨校(1992.1-1995.8)
1993年10月,市委作出《關於加強領導幹部理論學習的決定》,強調"部委辦、區縣局領導幹部,在五年內要按照培訓計畫分期分批到中央黨校或市委黨校進修一次,時間不少於一個月"。並重申了"擬提拔到部委辦、區縣局任職的黨員幹部,應先選送市委黨校參加中青年幹部培訓班或進修班培訓"的制度。
1993年7月9日,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市委書記高德占同志兼任市委黨校校長,並明確市委副書記李建國同志分管黨校工作,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房鳳友同志負責聯繫黨校工作。
1994年3月4至7日,受中共中央委託,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在中央黨校召開。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房鳳友同志,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李萬鵬同志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十四大、十四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研究解決在新形勢下黨校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全面深化黨校改革,把黨校教育事業推向新階段。會議還討論修改了《中共中央關於新形勢下加強黨校工作的意見》(中發[1994]5號)。會議期間,江澤民總書記作了全黨一定要重視和加強學習的重要講話,強調指出,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標誌著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實現了新的飛躍,它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最新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從領導工作的要求來說,最根本的是要學好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他還進一步強調,黨校工作要貫徹好理論聯繫實際的方針,加強黨委對黨校工作的領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黨校校長鬍錦濤同志在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黨校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提出要堅持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黨校工作、深化黨校改革、全面提高黨校工作水平,並指出辦好黨校的關鍵在於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的教師隊伍和切實加強黨委對黨校工作的領導。他特別對貫"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和加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作了深刻闡述,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黨校要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黨員幹部這一根本任務。
1995年2月14至15日,市委召開了天津市黨校工作會議。市委書記、市委黨校校長高德占同志,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汪家鏐同志到會作了重要講話,市委副書記李建國同志作了大會總結。高德占同志在講話中深刻地闡明了新時期黨校的地位、任務和作用,對黨校教育改革、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提出了重要意見。汪家鏐同志對黨校1995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強調了黨校要抓好深化教學改革、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中青年教研骨幹的培養、對地方黨校的業務指導等工作。李建國同志在總結講話中指出,黨校工作在新的形勢下既是重任在肩,同時又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3月9日,市委下發了《中共天津市委關於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黨校工作的意見》(津黨發[1995]7號)。《意見》指出:進一步增強新形勢下辦好黨校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黨校要把學習研究宣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根本任務;大力加強黨校師資隊伍建設;切實加強對黨校工作的領導。《意見》要求:"各級黨校要認真貫徹中央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使黨校教育事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努力把各級黨校辦成輪訓和培訓黨員領導幹部,培養黨的理論隊伍,學習、研究、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重要陣地,辦成幹部增強黨性鍛鍊的熔爐。"
1992年5月,經市委批准,雷郁鵬、張樹田同志任市委黨校校委委員(副局級)。
1994年,針對校委領導班子老化的現狀,在市委組織部的指導下,經過民主推薦、細緻考察,完成了校級後備幹部的準備工作,為加強校委領導班子建設打下基礎。校委為集中精力抓大事,還增設了教育長、秘書長,負責教學和行政的日常工作。校委委員雷郁鵬、張樹田同志分別兼任教育長和秘書長。
1992年,在行政處財務科的基礎上設立了財務處。
九、全面貫徹中央《條例》中的市委黨校(1995.9-2000.5)
1995年10月19日,在市委黨校召開的校委會和中層幹部會上,受市委書記、市委黨校校長高德占同志委託,市委副書記李建國同志,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房鳳友同志到會,宣布了市委關於王全文同志任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校務委員會主任的決定。
1996年5月,經市委批准,劉潤忠、張樹田、馮德華同志任副校長,劉樹森同志任校委委員(副局級)。
1997年8月,中央決定張立昌同志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10月27日,市委決定張立昌同志兼任市委黨校校長。
1998年5月,召開了中共天津市第七次代表大會,強調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區縣局以上領導幹部,要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之後,在市委下發的深入學習鄧小平理論的通知中指出,要完善領導幹部脫產進修制度,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定期脫產進修和新進領導班子成員到黨校、幹校學習的規定。
1998年6月24日,市委書記、市委黨校校長張立昌,市委副書記房鳳友,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邢軍,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羅保銘,市委常委、秘書長王文華等市委領導同志到市委黨校調研。張立昌同志強調,學習鄧小平理論,首先是完整、準確地把握理論的科學體系,從總體上領會理論的基本觀點和基本精神。他要求,黨校要在提高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要深化教學改革,切實加強管理和隊伍建設,繼續深入貫徹中央《條例》,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1997年7月,法學教研室成立。1998年5月,組建了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所。11月,經市委同意,市編委對市委黨校處室設定和教學機構調整做出批覆(津編一字[1998]38號)。1999年1月12日,校委宣布了《中共天津市委黨校關於調整我校處級機構和職能配置的實施意見》。市委黨校共設處級機構26個。其中,參照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的12個,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的14個。教研室均改稱教研部。
1998年11月,經市委批准,杜維訓、翟家慶同志任副局級巡視員。
十、跨世紀的市委黨校(2000.6-2001.12)
2000年6月,中央頒發了《中共中央關於面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召開了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為新世紀黨校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6月16日,市委書記張立昌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擴大會,專門聽取黨校工作的匯報,市委常委會決定:1.加大輪訓培訓幹部的力度,擴大黨校的辦學規模,特別要加強對年輕幹部的培訓。2.儘快建立以鄧小平理論為中心,適應天津改革發展的教學新布局。3.加大對黨校的投入,加強黨校基礎設施建設。4.成立專門工作班子,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找出差距,研究制定貫徹中央《決定》的具體意見。2000年12月,市委召開了天津市黨校工作會議,同時下發了《中共天津市委關於貫徹〈中共中央關於面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的實施意見》,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天津市黨校工作做出了全面具體的部署。
2000年4月19日,市委決定,楊延浦、李亞東同志任市委黨校校委委員(副局級)。2000年11月10日,任命市委黨校副校長張樹田同志為天津市管理幹部學院(天津行政學院)黨委委員、書記,副院長。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與天津行政學院合併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天津市幹部教育培訓工作,規範幹部教育培訓體系,發揮整體功能,形成新的優勢,001年8月10日,市委常委會做出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與天津行政學院合併的決定。10月17日,市委、市政府正式下發了《關於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與天津行政學院合併的通知》(津黨[2001]51號);23日,下發了《關於組建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領導班子的通知》(津黨任[2001]207號)。市委黨校實行校務委員會負責制,校長由市委書記張立昌同志兼任,王全文同志任常務副校長、校務委員會主任、行政學院院長,張樹田同志任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行政學院副院長(正局級),劉潤忠、王永姝、於明月、蘇我華、馮德華、王秉貴、劉樹森、康博鈞、楊延浦、李亞東同志任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委員、行政學院副院長,杜維訓、翟家慶同志任副局級巡視員。11月14日,市委副書記房鳳友,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邢軍和市委組織部、市人事局的有關同志到市委黨校出席兩校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會議,邢軍同志宣布了市委、市政府關於兩校合併的通知和新的校委領導班子。受市委書記、市委黨校校長張立昌同志委託,房鳳友同志代表市委作了重要講話。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與天津行政學院合併後,為市委、市政府直屬正局級事業單位,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列入市委機構序列,為便於開展教學工作,保留天津市管理幹部學院名稱。
2002年1月25日,市委辦公廳下發了《關於印發〈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職能設定、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津黨辦發[2002]5號)。《通知》規定:市委黨校、行政學院的主要職責是:發揮學習、研究、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陣地作用,承擔全市黨員領導幹部的輪訓、培訓和全市國家公務員培訓任務。內設機構34個,其中,參照實行公務員制度的15個,實行專業技術職稱聘任制的19個。

簡介

市委黨校是在市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是市委的一個重要部門。作為學習、研究、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陣地和黨性鍛鍊的熔爐,黨校在用集中培訓輪訓方式提高領導幹部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黨校教育是全市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培訓輪訓的主渠道。

領導

李鴻忠:天津市委書記、市委黨校校長(兼)
劉 中:天津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校務委員會主任,天津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饒 華:天津市委黨校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委員,天津行政學院副院長,校機關黨委書記
趙曉呼:天津市委黨校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委員,天津行政學院副院長
董禮宏:天津市委黨校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委員,天津行政學院副院長
劉 永:天津市委黨校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委員,天津行政學院副院長
徐 中:天津市委黨校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委員,天津行政學院副院長
范志強:天津市委黨校副校長,校務委員會委員,天津行政學院副院長
參考資料

概況

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市委黨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東、西兩個校區占地面積共16,2713平方米,總建築面積7,7738平方米。教學設施完備,學科門類完善,師資力量雄厚,後勤保障優良。建有教學樓、計算機房、語音室、多媒體教室、階梯教室、專業實驗室、學術報告廳、大會堂、專業研究型圖書館(藏書量61冊萬)等。開通了校園網、寬頻網際網路、中央黨校遠程教學網,實現了教學、科研、管理信息的資源共享。全校共設有35個處級機構,其中,教學、科研部門19個;教研人員312人,正高級職稱25人,副高級職稱88人;博士4人,碩士47人。主辦《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天津行政學院學報》、《求知》、《資料信息》、《黨建信息》等四刊一報。常設主體班次有:部委辦、區縣局主要領導幹部研討班、區縣局領導幹部(局級)進修班、處級領導幹部進修班、優秀年輕處級幹部培訓班、優秀青年幹部培訓班、理論幹部培訓班、鄉鎮街道主要領導幹部培訓班和各級國家公務員培訓班等。學歷教育有:自1992年起開辦研究生班,開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中共黨史、黨的學說與黨的建設、法學等專業;從1984年開始陸續舉辦的業餘大專班、函授本科班和1981年起舉辦的列入國民教育系列的大專班。

發展

1995年9月,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暫行條例》,市委下發了《實施細則》。在市委的直接領導下,市委黨校全面貫徹落實《條例》和市委的《實施細則》,結合自身實際,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科研為基礎,不斷深化改革,有力地推進了黨校的規範化建設和發展。2000年6月,中央召開了全國黨校工作會議,做出了《關於面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黨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市委黨校認真貫徹落實全國和全市黨校工作會議精神,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中央《決定》和市委《實施意見》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建立起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心,系統學習馬列主義基本問題、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努力在夯實理論基礎、加強黨性修養、開拓世界眼光、培養戰略思維、弘揚創新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的教學新布局。2003年3月,中央召開了黨的十六大之後的第一次全國黨校校長會議。會議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黨校校長曾慶紅髮表了重要講話,對做好新世紀新階段的黨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市委黨校認真貫徹全國黨校校長會議精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爭創一流省級黨校而努力奮鬥。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委黨校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認真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深化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工作改革,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廣大黨員幹部的頭腦,為全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合格人才。

榮譽

《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暫行條例》頒布以來,市委黨校共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02項。榮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43項。出版和發表各類學術著作、教科書、研究報告、論文等1800餘部(篇)。科研經費總投入838. 94萬元。
1996年至2002年,市委黨校共派出23批、202人次,赴美國、德國、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敘利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作為訪問學者,或接受培訓,或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舉辦國際性、全國性和省部級理論研討會26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