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國家聯盟

中亞國家聯盟

中亞國家聯盟(the Union of Central Asian Nations )不是統一的聯盟國家,而是加強一體化合作,包括關稅聯盟,甚至貨幣聯盟,目的是為了統一經濟空間,以便商品、服務和人員可以在內部自由流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亞國家聯盟
  • 外文名:the Union of Central Asian Nations 
  • 目的:統一經濟空間
  • 背景和原因:致力於解決中亞地區內部問題
  • 簡稱:UCAN
簡介,背景和原因,

簡介

中亞國家聯盟(Союзцентральноазиатскихгосударств)這個概念,最早由納扎爾巴耶夫於2005年2月18日在議會發表《哈薩克斯坦正在加速發展經濟、社會和政治現代化國情咨文時提出。
他說:中亞近500年來首次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地區。大國為自己在區域內的經濟領導地位而爭奪,因此,我們對待這一全球地緣經濟問題的立場是否正確,顯得非常重要。當前我們面臨著一個選擇:是繼續充當世界經濟永久原料型的附庸、等待下一個帝國的到來呢,還是走向中亞地區正規的一體化呢?我希望是後者。我們未來的一體化,是通向地區穩定、進步和經濟軍事獨立的道路。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地區才會得到世界的尊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安全保證,並有效地與恐怖主義極端主義作鬥爭。最終說來,這樣的聯合也符合生活在這一地區老百姓的利益。我建議成立一個中亞國家聯盟。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的永久友好條約可作為這個聯合體的堅實基礎,我也不排除這個地區的其他國家。
成立“中亞國家聯盟”的建議一經提出,便在哈薩克斯坦國內乃至整箇中亞地區引起廣泛關注。
面對各方的疑惑,2005年2月23日(國情咨文發表一周后),哈薩克斯坦外長托卡耶夫對媒體解釋說:中亞國家聯盟不是統一的聯盟國家,而是加強一體化合作,包括關稅聯盟,甚至貨幣聯盟,目的是為了統一經濟空間,以便商品、服務和人員可以在內部自由流動。
當前哈國與其他中亞國家的合作具有堅實的法律基礎,其中包括1998年同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簽訂的《永久友好、合作與互助條約》以及2003年同吉爾吉斯斯坦簽訂的《哈、吉聯盟關係條約》,還有在中亞合作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框架內簽署的各類合作協定等。當前的任務就是要落實這些協定,深化區域合作

背景和原因

如果中亞國家聯盟的實質果真如哈國官員所講,主要是經濟一體化的話,那么它可以被視為中亞合作組織的復活。不過,中亞合作組織已經併入歐亞經濟共同體,而且中亞地區當前還存在各種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為什麼納扎爾巴耶夫還要重提一個功能近似的合作機制呢?
按照哈國的解釋,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一是致力於解決中亞地區內部問題;二是有利於哈國發展,提高哈國地位;三是哈國當前願意推動中亞合作。
首先,現有的其他合作機制均不能解決中亞地區內部面臨的各種難題,中亞國家需要自己獨立的合作機制。蘇聯解體後,中亞國家均出現經濟衰退。為了能在新的國際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作為內陸國的中亞國家只能選擇聯合自強,通過加速區域一體化,將有限的基礎設施和商品綜合利用,同時努力開發自身潛能,才能克服經濟危機
中亞國家區域一體化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中亞地區內部各國間的聯合。1994年1月,兩國總統在塔什乾簽署了《建立統一經濟空間條約》。吉爾吉斯斯坦於當年4月30日宣布加入。1997年1月9日,哈、烏、吉三國總統在比什凱克簽訂三國永久友好與合作條約,規定三國將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決任何雙邊和多邊問題,並將在所有地區性和國際性問題上相互協調一致的政策。1998年3月26日塔吉克斯坦宣布加入中亞統一經濟空間條約後,哈、烏、吉、塔四國將統一經濟空間的合作機制升級更名為“中亞經濟共同體”(簡稱ЦАЭС:Центрально-Азиатско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сообщество)。土庫曼斯坦為保持其中立國地位,只同意作為觀察員參加該共同體活動。2002年2月28日,中亞經濟共同體又更名為“中亞合作組織”(ОЦАС或ЦАС:Организация“Центрально-Азиатское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將合作範圍由經濟擴大到政治、安全和人文等各領域,希望通過增加政治和安全合作彌補經濟合作動力的不足。普京就任俄羅斯總統後,加大了在中亞地區的投入,承諾對中亞國家提供經濟援助。2004年10月,俄羅斯加入中亞合作組織。2005年10月6日,中亞合作組織成員國決定將該組織與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共同體(ЕврАзЭС:Евразийское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есообщество)合併。同時,烏茲別克斯坦提出加入歐亞經濟共同體的要求。2006年2月25日,歐亞經濟共同體成員國聖彼得堡元首非正式會議時通過決議,接納烏茲別克斯坦為正式成員國。至此,中亞的區域經濟合作走到俄羅斯主導的軌道上來。
二是在獨立國協框架內的一體化。1993年9月,獨立國協各國首腦草簽了《經濟聯盟條約》(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союзСНГ),12月又決定成立“支付聯盟”。1994年4月15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15次獨立國協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理事會上,各國首腦簽署了《關於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擬通過取消關稅,逐步向關稅同盟過渡。由於種種原因,獨立國協的發展並沒有想像中的好,虛多實少,說得多做得少,令很多成員國失望。一些成員國另起爐灶,在獨立國協框架內建立若干次區域合作機制,最典型的就是歐亞經濟共同體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1995年1月6日俄羅斯與白俄羅斯簽署海關聯盟(Таможенныйсоюз)協定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繼於1996年1月、3月和1999年2月加入。2000年10月10日,五國總統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會晤,決定將“海關聯盟”發展為“歐亞經濟共同體”,目的是在海關聯盟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經濟空間(相當於關稅聯盟加貨幣聯盟)。
三是同周邊大國和國際組織建立的各種一體化機制。這些合作機制主要由周邊大國或國際組織主導,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地緣政策色彩。如亞洲開發銀行的中亞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土耳其主導的突厥語國家元首會議、歐盟與中亞國家的“夥伴合作計畫”、日本與中亞五國的外長會晤機制、美國的“大中亞計畫”和中俄共同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等。
在上述三個層次的合作過程中可知,中亞地區本來有自己的合作機制,但由於自身實力較弱,中亞國家便希望藉助區域外部的力量推動本國與世界市場的一體化發展,結果導致區域合作的主導地位逐漸被有實力的大國或國際組織主導。而這些主導者對符合自己利益以及能夠增強中亞國家與外界聯繫的項目比較感興趣,卻較少關注中亞地區內部的問題,比如歐亞經濟共同體人文合作著重解決的是中亞國家同俄羅斯之間,而不是中亞成員國之間的勞動力自由流動問題。阻礙中亞國家合作的種種難題,如水資源分配、能源和糧食互濟等,仍需中亞國家自己解決。
其次,中亞一體化合作有利於哈國發展,藉助中亞國家的聯合力量,可以提高哈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早在1997年,納扎爾巴耶夫就提出2030年前發展戰略,對哈國未來進行了戰略規劃。但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曾一度影響該戰略實施。9·11事件後,哈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04年,納扎爾巴耶夫提出將“建設有競爭力的國家”;當年11月,又在新一屆議會成立儀式上稱哈國應進入世界最具競爭力國家前50強行列,並將此目標在2006年國情咨文中加以明確。2007和2008年的國情咨文則對實現上述目標制定了具體措施。
作為一個內陸國,哈國若想實現上述目標,沒有鄰國和大國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整合中亞區域資源,才能擴大哈國市場規模,保證哈國對外交往通道的暢通,使經濟繼續穩步增長。同時,也只有帶動其他鄰國共同富裕,才能保證哈國的社會秩序穩定,否則將給哈國帶來不盡的邊界糾紛、三股勢力、有組織犯罪和移民等難題。另外,如果哈國成為中亞國家利益代言人,它將得到俄羅斯和西方更多的重視和支持,使其更好地實施大國平衡戰略,爭取更多的利益,也更有利於為國內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近幾年來,納扎爾巴耶夫在國際舞台上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外交謀略,與俄羅斯、歐美國家、日本、印度和中國等大國關係發展良好。2006年10月,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受邀赴美訪問,臨行前曾召集其他中亞國家領導人聚會,商討需要與美國總統布希討論的話題,儼然成為“中亞代言人”。
2007年1月,哈薩克斯坦前副外長博拉特·努爾加利耶夫出任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10月,曾擔任過哈薩克斯坦駐俄羅斯大使和北哈薩克斯坦州州長的塔依爾·曼蘇洛夫出任歐亞經濟共同體秘書長。2010年,哈國還要成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輪值主席國。這意味著,哈薩克斯坦可以利用這些國際機制,表達自己甚至所有中亞國家的需求和利益。
第三,哈薩克斯坦目前有能力且有意願成為區域合作所需要的主導國。
中亞地區各合作機制的發展狀況反映出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區域一體化發展主要取決於主導國的力量和意志。如果主導國有力量並且肯投入的話,一體化通常會發展得比較快。中亞地區內部一體化過去發展比較慢的原因,也主要是因為地區內部缺乏領軍人物。二是如果中亞地區的一體化始終被外部國家主導的話,那么中亞國家自身的利益和影響就將很難體現和維護。換句話說,這樣的結果為納扎爾巴耶夫的“中亞國家聯盟”構想提供了經驗邏輯,即中亞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區域聯合;而區域聯合要求中亞內部團結起來,否則就會被外部力量牽制,無法反映自身的利益和需求;但經驗證明,中亞內部的聯合需要主導國大力推動才能真正實現,而這個主導國的角色,只能由富裕了的哈薩克斯坦來承擔。
2001年9·11事件後,國際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中亞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加強。在有利的國內外環境中,哈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其戰略規劃得以順利實施。2003~2007年,哈國的GDP增長率分別為11.3%、13.3%、10.7%、11.6%和8.5%。2007年的GDP約合1,038.43億美元,人均6,671美元。截至2007年年底,哈薩克斯坦的外匯儲備餘額為384.4億美元。截至2007年9月30日,哈外債總額為939.24億美元,其中政府擔保的外債僅有29.4億美元(占3.1%),其餘909.8億美元(占96.9%)外債均為商業銀行和企業債務。另外,哈薩克斯坦是產糧大國(2007年達到2,010萬噸),每年都大約出口900~1,000萬噸糧食,可以為其他中亞國家提供大量糧食、蔬菜和畜產品,確保這些國家的基本民生和社會穩定。這些數字說明,哈薩克斯坦已經具備對外投資和援助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