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坤元

丘坤元

高分子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長期從事高分子化學的教學和高分子合成的研究工作。在新的自由基聚合氧化還原引發體系、控制接枝聚合和活性與控制自由基聚合方面均取得了豐碩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丘坤元
  • 職業:高分子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
  • 出生地: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 出生時間:1932年11月9日
簡歷,生平,丘坤元,有機結構理論,普及高分子科學知識,自由基聚合,丘研究成就,丘坤元-代表論著,

簡歷

1932年11月9日 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爪哇島。
1951年6月 印尼雅加達吧城中學畢業後歸國。
1951-1952年 燕京大學化學系學習。
1952-1955年 北京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
1955-1959年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畢業。
1959-1978年 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助教、講師。
1979-1985年 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副教授。
1985年至今 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1986年至今 任北京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博士生導師。
1987-1988年 赴荷蘭Twente大學講學及合作研究。
1990-1999年 任北京大學化學系、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學位委員會主席。
1991年至今 任《高分子學報》副主編。

生平

丘坤元

丘坤元,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932年11月19日生於印尼爪哇島華僑商人家庭里。1951年高中畢業後,為了繼續升學於7月乘船經香港,由珠江回到廣州。在北京考取燕京大學化學系學習,1952 年院系調整到北京大學,1955年大學畢業。繼續在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學習,師從馮新德教授進行自由基聚合反應的研究。1959年研究生畢業後留校執教至今。1985年受聘為教授,成為新中國培養的歸國華僑第一代高級知識分子。已培養碩士生19名和博士生9名。發表論文200篇。

有機結構理論

丘坤元在教學上曾先後給本科生講授過“有機結構理論”、“高分子化學”和研究生的“烯類聚合”、“高分子合成化學”、“高分子聚合方法”、“有機結構與反應歷程”等課程。還結合多年從事自由基聚合的研究心得,為全國高等學校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教學討論班(1982年12月廣州中山大學)作自由基聚合的報告,在全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實驗研討班(1984年9月於北京大學)作自由基聚合引發劑與聚合動力學的報告。1984年受教育部委託,由北京大學組織承辦了全國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實驗研討班,他是主要負責人之一,積極組織了高校和中國科學院化學所10位專家做專題報告,在北京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的組織下,開出了近30個高分子化學與高分子物理實驗課。實驗研討班結束後組織撰寫了《高分子實驗與專論》一書,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

普及高分子科學知識

為了普及高分子科學知識,丘坤元積極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高分子辭典》(馮新德主編,中國石化出版社,1998年)和《英漢,漢英高分子辭彙》(黃葆同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1996年)的高分子合成方面的條目或辭彙的選編、撰寫等工作。作為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名詞委員會的成員,積極參與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化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91年)和《高分子命名原則初稿》的編審工作。

自由基聚合

丘坤元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是自由基聚合,從50年代起至今進行了自由基聚合引發體系及其引發機理,新型引發體系及活性自由基聚合,自由基共聚合等方面研究。1982年起先後參加了由馮新德負責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自由基聚合與接枝、嵌段共聚合”、“自由基聚合與序列共聚合研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七五”重大項目“烯類、雙烯類聚合反應研究——機理、動力學及結構調節”,擔任第一課題“自由基引發的基礎研究和烯類聚合的功能化”的負責人,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烯類聚合反應與產物精化的研究”。由丘坤元負責完成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有:“金屬離子引發體系及其引發機理的研究”、“帶脲基與功能側基聚合物的合成及其結構與性能的研究”、“溶膠—凝膠法有機聚合物—無機雜化材料”、“新型非表面活性劑模板法合成中孔材料及套用”和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胺在聚合反應中不同效應基礎研究”等項目。有些研究成果達到國際水平。從1980年起到1991 年丘坤元先後6次參加或組織中日雙邊自由基聚合討論會,以後又由中日兩國擴展為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亞洲聚合物討論會。

丘研究成就

由於自由基鏈式聚合中引發是一慢反應,而增長與終止均為快反應,因此開發高活性引發體系是自由基聚合的一個重要課題。氧化還原引發體系具有快速,且能在較低溫度聚合的特點,成為60年代以來研究熱點之一。丘坤元等在自由基聚合的過氧化物與胺氧化還原體系研究成就主要為:①在過氧化物與胺體系中,能與有機過氧化二醯或有機過氧化氫物匹配的胺主要是芳叔胺及N羥烷基芳叔胺類,而與過硫酸鹽匹配的是脂肪胺、多元脂肪胺,除叔胺外,還擴至仲、伯胺。②在氧化還原引發機理研究中,首次提出有機過氧化氫與芳叔胺先形成氫鍵而後分解生成H2O和形成芳胺基甲基自由基和烷氧自由基引發單體聚合,並經紅外、順磁共振譜、氣相色譜、端基分析方法所證實。首次提出了過硫酸鹽與脂肪胺的氧化還原引發機理,用自由基捕捉和順磁共振譜測定了初級自由基的結構。“胺存在下的烯類聚合與引發機理”項目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烯類自由基聚合引發體系的研究”項目獲1990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在鈰(Ⅳ)離子氧化還原體系的研究中,研究了一些具有高活性的新型體系,如Ce(Ⅳ)/乙醯(各種取代)苯胺體系,Ce(Ⅳ)/乙醯基乙醯苯胺體系,Ce(Ⅳ)/β-二羰基(或三羰基)化合物體系。由動力學、活化能測定表明這些引發體系具有快速引發丙烯醯胺等單體聚合的特點。採用自由基捕捉技術與ESR波譜分別研究了這三種新型Ce(Ⅳ)氧化還原引發體系中各種模型化合物反應產生的自由基結構,證實在乙醯(各種取代)苯胺時醯胺上的氫被提取形成相應的以氮原子為中心的自由基;而在乙醯基乙醯苯胺時,則除了可測到形成以氮原子為中心自由基外,還可形成二羰基間的以碳原子為中心的自由基,而β-二酮則產生二羰基間的亞甲基上氫被提取而形成的碳原子中心自由基。“套用鈰鹽體系進行高分子改性的重新研究及其新進展”曾獲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丘坤元-代表論著

1 孫燕慧,丘坤元,馮新德.有機過氧化氫物與胺體系引發聚合反應機理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1983,(12):1061~1070
2 郭新秋,丘坤元,馮新德.過硫酸鹽與脂肪胺引發體第的研究.中國科學B輯,1986,(11):1121~112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