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30年

世界30年

《世界30年》是2012年1月16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吉迪恩·拉赫曼。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30年
  • 又名:Zero-sum World
  • 作者吉迪恩·拉赫曼
  • ISBN:9787508631110
  • 頁數:380頁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16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作者簡介,章節目錄,

內容簡介

《世界30年》內容簡介:世界已經變了!如果你了解這個變化的世界,你已經被這個世界拋下了。
在這個後危機世界裡,全球經濟已經變得脆弱不堪,國際政治也正在被改寫。
過去,各個國家的關係是雙贏;現在,這種關係越來越接近零和了。
過去,那么多的人歡呼雀躍地擁抱全球化;現在,到處可以看到反全球化人士示威的身影。
過去,美、蘇之間的核恐怖平衡讓世界捏了一把汗;現在,中、美之間的借貸關係也堪稱恐怖平衡。
一個理想的世界是,主要經濟大國以及金融中心會通力合作,共同解決全球經濟問題,規範全球和金融機構;但一個現實世界是,全球經濟問題更有可能會讓各經濟大國“大打出手”,而不是走向合作。
這個世界有太多你無法了解的事情:
中美已經無法做到雙贏?為什麼中美之間爭端不斷?
為什麼美國在匯率問題上一直要對中國施壓?
當代屬於美國,未來屬於亞洲,而歐洲已經是過去的事了?
中美已經陷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怪圈?
全球化世界為什麼會遭到那么多的人反對?
為什麼每當經濟危機出現,所有的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
不讀《世界30年》,你一定不會了解上面這些問題。

編輯推薦

《世界30年:全球政治、權力和繁榮的演變》是一部結合冷酷嘲諷和清晰分析的不可複製之作,哈佛大學歷史金融學教授尼爾·弗格森稱讚道:“沒有人可以像拉赫曼那樣將這一話題描繪得如此栩栩如生。”

媒體推薦

在當前危機下,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美國前總統里根,1981年1月。
我們國家不斷倒退的日子已經結束了,我們重新找回了自信。我們的信心來自於重振國家經濟的努力,更在八千英里之遙的南太平洋上進一步堅定了這種自信。
——英國前首相柴契爾,1982年7月
人民擁有選擇的自由,這是一個普遍的原則,不應該有任何例外。
——蘇聯前領導人戈巴契夫,1988年年底
假裝中國不過是全球經濟的某一位參與者是辦不到的,因為中國其實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位參與者。
——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1993年
我們的民主自由文明正在成為全球文明,民主制是人類的普遍共識,自由市場經濟是人類的普遍共識。
——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1994年
我一直認為,我們缺少足夠大的市場,特別是在法國……市場可以教會我們如何根據全球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來思考問題、採取行動以及組織生產,這比任何講話都管用。
——歐共體前主席德洛爾,2000年
在經歷了伊拉克戰爭失敗以及這場經濟危機以後,我認為一個由美國領導的全球主義正在走向終結。
——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2009年
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欠債國怎么可能一直保持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地位?
——歐巴馬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拉里·薩默斯
一個統一的全球經濟與一個分裂的全球社會之間的矛盾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威脅。
——美國經濟學家傑弗里·薩克斯
我們在如何處理危機上沒有達成共識,20國集團面臨著嚴重的困難。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

作者簡介

作者:[美] 吉迪恩·拉赫曼
吉迪恩·拉赫曼,2006年7月成為《金融時報》的首席外交專欄作家,在之前的15年時間裡,他作為《經濟學人》的通訊記者先後在布魯塞爾、華盛頓和曼谷工作,此外他還參與該雜誌“商業”和“亞洲”部分的編輯工作,對美國的外交政策、歐盟和全球化尤為感興趣。

章節目錄

目 錄
序2009年達沃斯//XI
第一部分
變革時代
1978~1991
引言 //003
第一章
1978年,中國:鄧小平復出//009
1978年,為了向黨內闡明摒棄馬克思主義教條的合理性,鄧小平說:“恩格斯從沒坐過飛機,史達林從沒穿過滌綸。”鄧小平也不認為虛偽地接受貧窮有任何好處,因此“貧窮不是共產主義”成了他又一個著名論斷。
第二章
1979年,英國:柴契爾主義//017
柴契爾最著名且最簡潔有力的名言就是—“你不能跟市場作對”—這句話再恰當不過地概括了1978年到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這段時期全球意識形態的發展趨向。
第三章
1980年,美國:里根革命//025
美國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經濟繁榮,似乎證明了里根經濟觀點的重要價值。國內經濟政策的成功,也為里根的連任搭建起政治平台。但是,人們將里根奉為保守主義英雄的真正原因,當屬里根在冷戰中的偉大功績。
第四章
1986年,歐盟:擁抱市場//035
作為一個整體來看,20世紀80年代組建的歐盟單一市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比美國或中國還要大。除此之外,儘管歐元遇到了一些麻煩,但作為歐洲統一貨幣,歐元是迄今為止有可能取代美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唯一選擇。
第五章
1985~1991年,蘇聯:政治開放、經濟重建及最後的瓦解//043
保守派批評者認為戈巴契夫在為整個蘇維埃制度播下自我毀滅的種子,而這種擔憂確實不無道理。一旦戈巴契夫認定“選擇”的思想應當從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領域、進而發展到國際關係領域,蘇維埃制度就難以為繼了。
第六章
1989年,歐洲:革命之年//053
1989年政治大變革所產生的深層次影響已遠遠超出歐洲範圍。蘇聯陣營曾經為全世界左翼政治運動提供了道義上、思想上以及資金上的支持。因此,不論是中歐心臟地帶國家對蘇維埃制度的堅決抵制,還是蘇聯在道德和經濟上的雙重破產,都產生了全球性的複雜影響。
第七章
1982~1991年,拉丁美洲:民主和市場的勝利//061
很顯然,不斷變化的全球政治形勢深深地影響著拉丁美洲的發展進程。但是,正如世界其他地區一樣,真正為變革時代經濟政策在拉丁美洲的實施掃清障礙的,是發生在那裡的經濟危機。
第八章
1991年,印度:第二個亞洲巨人的覺醒//071
在中國已經改革開放13年後,印度成為最後一個加入全球化博弈的世界大國。儘管加入的時間有些晚,但印度的到來最終也許會同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對全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第九章
1991年,海灣戰爭:單極世界的到來//079
老布希總統歡欣鼓舞地表示,海灣戰爭的輕鬆取勝使美國“徹底擺脫了越南綜合徵”。而這場戰爭的勝利無疑也改變了美國政府對於使用武力的態度。
第二部分
樂觀時代
1991~2008
引言//087
第十章
民主:弗朗西斯·福山和歷史的終結//091
事實上,在樂觀時代,對普世民主的信仰從來都不是全球性的信仰,在蘇聯解體以後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自由國際主義者相信是其他的一些因素真正征服了世界。他們相信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場經濟。
第十一章
繁榮:艾倫·格林斯潘和經濟歷史的終結//099
因為一直看起來都很好,金融業正在產生巨大的利潤、稅收收入和紅利,以至於監管似乎是愚蠢的。就像格林斯潘在2008年經濟危機前一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所說的:“為什麼要限制那些辛勤勞作的華爾街蜜蜂呢?”
第十二章
進步:比爾·蓋茨與科技勝利//111
當高端金融業在美國西海岸大放異彩的時候,美國的東海岸也成為科技革命的中心。科技革命在20世紀90年代的蓬勃開展使得美國湧現出一大批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微軟、蘋果、網景、易趣、亞馬遜、英特爾、雅虎、谷歌,這些企業給美國帶來了新的光榮和動力。
第十三章
和平:比爾·柯林頓和雙贏世界//119
這是對美國在戰爭與和平問題上態度的精彩總結,這種態度塑造了美國在樂觀時代的行為。美國相信經濟全球化和自由經濟是推動世界和平與繁榮的力量。但是如果市場經濟不能帶來和平、繁榮和穩定,美國準備用武力加以干涉。
第十四章
樂觀的東方:馬凱碩和亞洲世紀//127
中國官員遵循著鄧小平的指示,“韜光養晦,善於守拙”,低調行事,讓別人去研究中國以及亞洲其他國家崛起的意義。而且從很多方面來說,要為像亞洲這樣地域廣闊且國家多樣的大洲尋找一個代言人也確實是不現實的。所以當人口僅有500萬的城市國家新加坡成為這個代言人的時候,很多人感到非常意外。
第十五章
歐洲:岡特·費爾霍伊根和歐洲夢//135
很多經濟學家懷疑歐元是否能夠堅持下去,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得他們的擔憂看起來很有先見之明。當時,歐元區各國對一些成員國—尤其是希臘的償還能力產生懷疑,也對歐元本身的穩定性產生了懷疑。
第十六章
反全球化主義者:從亞洲金融危機到美國“9·11”恐怖
襲擊事件//143
時任美國財政部長的拉里·薩默斯是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對那些打著世界正義的旗號抗議全球化運動的人,他無法掩飾自己的蔑視,他犀利而尖刻地說道:“如果在亞洲紡織工廠里工作的那些孩子失去工作的話,她們不會在街邊抗議,而是淪為街邊的妓女。”
第十七章
查爾斯·克勞薩默和新保守主義//151
“9·11”事件中對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的襲擊沒有改變任何事情,相反,這次襲擊只是讓美國強調了一些世界早已知道的事情—世界上只有一個超級大國,如果美國願意,那么它可以在幾個星期之內推翻遠在地球另一端的一國政府。
第三部分
焦慮時代
引言//161
第十八章
西方的危機//165
但是在華爾街崩盤發生後沒多少時間,潘維教授就在思考高盛集團的這份預測報告是否顯得過於謹慎,他說:“在我看來,只需20年,中國就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而且那一天可能還會來得更早。美國的體系處於混亂之中,他們需要我們的錢來拯救自己。”
第十九章
麻煩的世界//183
在2000年以前,中國本質上已經成為一個地區強國,而且也很少在亞洲以外的區域留下顯著的“腳印”;但隨著中國與非洲大陸日益密切的往來,情況發生了改變,其背後最主要的驅動力就來自中國對石油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
第二十章
全球政府:像歐洲一樣的世界//201
如果20國集團無法完成使命,那么讓中國和美國組成一個2國集團如何?從某些方面來看,這一方案確實誘人。與其在沒完沒了的國際會議和讓人頭疼的多邊協定中陷入窘境,還不如讓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面對面把問題解決了。
第二十一章
像俄羅斯和中國一樣的世界//219
2007年1月,由美國人和歐洲人組成的訪問團參觀了中國國防部,期間我們不斷聽到中國的將軍們直率地聲明“台獨便意味著戰爭”,中國不會因為美國干涉帶來的威脅而有所畏懼。
第二十二章
破碎的世界:像巴基斯坦一樣的世界//235
歐巴馬關於繼續跟進阿富汗戰爭的決定或許能夠最終實現阿富汗的穩定,但在未來10年內,世界上的無政府和危險區域,即“失敗國家”的範圍極有可能會進一步擴大。
第二十三章
零和世界//245
美國再強大也無法操縱民族主義情緒。如果美國最終訴諸貿易保護主義,或者以某種方式強迫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那么將有可能引發中國強烈的民族主義反應。
第二十四章
拯救世界//261
2008年金融危機的地緣政治意義在於,它使人們認識到“中國挑戰”並不是遙遠的未來才會發生的事情—“中國挑戰”就發生在當下。雖然中國經濟想要趕超美國還需要15年或者更長時間,但中國在一些重要方面已經成為世界第一。
後記//27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