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蚊子日

8月20日是為了提高公眾對瘧疾以及其它蚊子傳播疾病的意識而建立的世界蚊子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蚊子日
  • 節日時間:8月20日
  • 節日起源:為了提高公眾對瘧疾以及其它蚊子傳播疾病的意識。
基本介紹,補充,

基本介紹

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設立這個日子是為了提高公眾對瘧疾以及其它蚊子傳播疾病的意識。
世界蚊子日,不是為了“紀念”蚊子,而是提醒人們注意蚊子是傳播疾病,特別是瘧疾的重要媒介之一。
1897年8月20日,印度加爾各答,英國微生物學家羅納德·羅斯爵士如平日一樣待在自己簡陋的實驗室中,專心致志地研究著面前一群帶有致命瘧原蟲的蚊子。突然,羅斯爵士身子一顫:他終於打開了人類了解瘧疾及其傳播途徑的大門!
儘管迄今為止,人類還是沒有找到很好的瘧疾疫苗,但羅斯爵士的研究讓我們知道,遠離蚊子的叮咬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補充

蚊子,屬於昆蟲綱,雙翅目,蚊科,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據有關資料顯示,在1.7億年前的侏羅紀就已經演化出蚊子的始祖。而最早的化石證據則發現於白堊紀的岩層當中,大約有現存種類的三倍大。最初演化出蚊子的區域是在現今的南美洲,接著逐漸往北遷徙到勞亞古陸,接著再度往南遷徙到熱帶地區。除南極洲外各大陸皆有蚊子的分布,全球約有3000種及亞種,我國有15屬33種及亞種。
蚊子的一生經過卵,幼蟲(孑孓),蛹、成蟲四個時期。蚊喜歡把卵產在清水中,如小河水,雨水窪、水塘、池沼、稻田及山澗流水等處;在溫暖的季節里,卵大約三天就可孵化為孑孓並開始吃水裡生長的極小的微生物及原生動物等。它們靠著身體尾端的兩個氣孔靠近水面吸取空氣。孑孓經過蛻皮,最後停止吃東西、活動減少而變為蛹。大約兩三天后,蛹又來到水面蛻去皮而羽化為成蟲飛出來。雌雄交配大多在清晨或傍晚,先是雄蚊圍繞矮樹頂,屋檐、視窗或空曠處成群結隊地飛,雌蚊看準機會加入隊伍,在飛行中很快進行交配。雄蚊只吸草汁,花蜜過活,不吸血。雌蚊在交配後必須吸血(人或動物的血)卵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傳播疾病。雌蚊飽吸一次血能產一次卵,一生可產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滅一隻蚊子,等於消滅了幾百隻,上千隻。知道蚊子的生活史與繁殖場所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套用這些知識大力滅蚊。如果沒有積水,蚊子就無法生存,治理或改造孳生地是防蚊的治本措施。蚊子的幼蟲最易撲滅,因為孑孓必須生活在水中,如能填平低地,疏導積水,經常清理存水的器皿,孑孓無處生存,滅蚊就一定會收到好效果。
只有雌蚊才吸血,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雄蚊觸角呈絲狀,觸角毛一般比雌蚊濃密,口器退化,它們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因繁殖需要,在繁殖前雌蚊需要叮咬動物以吸食血液來促進內卵發育成熟,繁衍後代。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約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鮮血,每次飽餐一頓之後,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里範圍內活動,不過最遠活動距離可達180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