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人文庫:小品接龍

世界華人文庫:小品接龍

《世界華人文庫:小品接龍》是2011-08-01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鼎鈞 等 著。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華人文庫:小品接龍
  • 作者王鼎鈞 等 著
  • ISBN:9787546339979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出版時間:2011-08-01
  • 裝幀:平裝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基本信息

版 次:1
頁 數:274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文學 > 民間文學

內容簡介

三散文名家隨興互動 以“接龍”揮灑小品海外大散文家王鼎鈞先生在晚年,為小品丈立下標準:“尺幅之內,舒捲自如,落筆時一點擊發,四圍共鳴,觸機成文,訴諸悟性。無因果,有縱深;無和聲,有高音;無全景,有特寫;無枝葉,有年輪。”“取材廣泛,向外則山川草木天地日月信手拈來,向內則心肝脾肺脈搏體溫皆是文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涸乾,無壓力,多瀟灑,有生機,海生潮,雲生霞,花生蝶,熟生巧,美連連,意綿綿,文心生生不已。”
《世界華人文庫:小品接龍》由三位專寫散文隨筆的華文作家聯手書寫,領銜者就是年過八十的王鼎鈞先生。

作者簡介

王鼎鈞,出生於山東,1949年遷往台灣,現居美國紐約,當代大師級作家,寫作60餘載,成書40多種,從上世紀60年代的《人生三書》到2009年完成的四冊回憶錄,一一風行海內外。
張宗子,出生於河南,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在北京新聞機構工作,在大學執教。赴美後長期在報社任職,在紐約圖書館工作。業餘寫作,殘碎隨意,著有散文隨筆集數種。2008年獲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散文家”提名。
劉荒田,出生於廣東,當過知青、教師、公務員,後移民美國,在舊金山住了30年,出版散文隨筆集17種,2009年以《劉荒田美國筆記》一書獲首屆“中山杯”華僑文學獎散文類首獎。

目錄

王鼎鈞——劉荒田
閒話“抄襲”
輪下水窪
你扔我撿
數理天地
再談數理天地
文字技巧(一)
文字技巧(二)
過去未來
說“守”
讀書
中秋月
情與緣
關於《關山奪路》的對話(一)
關於《關山奪路》的對話(二)
關於《關山奪路》的對話(三)
十文錢
作家和記者
香蕉皮
寵物千秋
回鄉閒話
劉荒田——張宗子
講究
大氣和小氣
生死事大
食棗
技巧
詩人
寵辱皆驚
上去和下來
譯名的趣味
用詩算命
咖啡館
自信和自戀
滄海之後
炒作
遊戲精神
臭椿和烏桕
文學和佛學
全趕上了
大金剛
語必驚人
大千的畫
雞狗之類
唐老鴨
報應
看《茶館》
英漢對照讀物
不服輸
小酒
想像的世界
梅花和臘梅
夜行
魚的快樂生活

街縫的野草
讀卡夫卡
呵欠
誤會
痛快
睡起
細節
擇木而棲
生命的過程
成熟的方式
滄桑
偶居一方
《紅樓夢》之後
時間的比喻
人可貌相
朱弦遺音
宿命
新版《魯迅全集》
迎合
很不厚道
菰蒲
月色
荒誕和彷徨
臥底
心愿
臨事糊塗
甜點
猴子
雪前雪後
人性暗處
銅板管理
風景
以語取人
夢裡的樹
暖洋洋的睡意
時尚
枸杞
冒牌貨
又是悖論
仍舊悖論
常識
好死
近朱近墨
揮手江南
憂都症
運遇
動力
與時俱進
死亡

這一瞬間(一)
這一瞬間(二)
吐口水的妙用
氣味
糊弄

不知道不知道
小事
“老散文”
譬喻
靈魂的衣服
故人
向內,再向內
此心安處
唐璜
深夜
從“屁塞”說起
改變
分工
莫名其妙
夢與現實
場景
觀鳥記
生活與夢
蒲公英
筷子跋

序言

當今世界,東西方的文化融合己成為21世紀的主旋律。縱觀全球,正是因為移民浪潮的歸去來兮,一個民族才得以迅速吐故納新,在交流與磨合中不斷強大。
中國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為艱難而曲折,更伴有恥辱的血淚。追溯華語移民文學的歷史,以北美為例,最早有書面文字記載的是19世紀中葉的詩歌和民謠,代表作為張維屏的《金山篇》(1848—1852)和黃遵憲的《逐客篇》(1882—1885)。前者描述了早期華人美好的美國夢,後者表達的卻是美國夢在現實中的幻滅。到了20世紀初,人們認為庚子賠款中旅美小留學生容閎寫的《西學東漸記》為最早的華語留學生文學。再後來,出現關於海外華工的文字記錄是1905年由上海集成圖書公司出版,作者化名為溯石生的《苦生活》,被稱為是“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另一部晚清域外題材的小說《黃金世界》,1907年刊登在《小說林》雜誌上,描寫的是旅美女工的慘狀。再後來,便有吳研人的《劫與灰》,寫的是“賣豬仔”到國外又回到家鄉的慘痛經歷。以後人們在美國“天使島”的牢房牆上發現了許多用中文寫下的詩文,成為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發。
“五四”運動之後,雖然還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移民文學,但當時的國內文壇卻已有相關的域外題材的優秀作品問世,如詩人聞一多的《洗衣歌》,老舍先生的《二馬》,蔣夢麟的《西潮》以及郁迭夫的留日小說等等(20世紀40年代又有錢鐘書寫的《圍城》)。現代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大規模的海外留學浪潮。當年留學歐洲的作家有:徐志摩、老舍、巴金、林徽因、蘇雪林、凌叔華、陳西瀅、戴望舒、許地山、錢鐘書等,他們不僅在海外有精彩創作,而且從歐洲帶回了寫實主義、浪漫主義和人道主叉。當年留美的作家則有:胡適、林語堂、粱實秋、冰心、曹禺、聞一多等。胡適從西方拿來的新文化,正感應著“五四”時代“民主”與“科學”的呼喚,他的哲學和文學思想整整影響了一個世紀。構成現代文學的另一批重要作家就是當年的留日學生,他們是魯迅、郭沫若、周作人、郁達夫等,海外生涯及創作時於他們的意義無疑是討論中國現代文學精神源頭的重要起點。
海外的華文文學創作,直到20世紀中葉才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規模和聲音。以北美地區為代表,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不少從中國出來的留學生,學有專長卻家國如夢,筆力雄健且思慮沉重,當時由林太乙主編的《天風》雜誌上發表了不少留學生的作品,主題多徘徊在“去”和“留”的掙扎,可說是海外“留學生文學”的初試啼聲。
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國台灣掀起“出國潮”,湧出一批年輕而成熟的作家,於是有了以於梨華、白先勇、歐陽子等為代表的“紐約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現出留學生文學所具有的基本特質:在“無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與抗拒”的文化衝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同時在事業、國家、愛情、婚姻的漩渦中走到了移民文學的前沿,並創造了海外華語文學的第一個高峰。
與此同時,以舊金山“天使島詩文”為發軔而形成波瀾的“草根文學”也成為美華文學的重要一支。其特質就是表現幾代海外華人特別是底層的華人在美國的拼搏中所經歷的血淚悲歡,以黃運基為代表的“金山作家群”的創作,既與60年代勃興的台灣“留學生文學”浪潮中所描寫的中國知識分子漂流異域的那種“離根的鄉愁”有精神內涵上不同,也與後來80年代興起的新一代移民文學中“自我放逐”的文化挑戰迥然有異。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海外“新移民文學”逐漸成長壯大,尤以北美文壇陣容最為強大,被譽為是“美華文學的第三次浪潮”。據統計,從1978年到2007年底,中國大陸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迭121.17萬人,可謂百萬大軍乘桴于海,移植在異國他鄉。他們帶著自己紛繁各異的經歷和滄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撲入這全新的國度,其感覺之敏銳可謂紛紜複雜、跌宕起伏,或許是時代的變化,或許是|心智的成熟,比諸上一代作家,在洶湧而來的美國文化面前,他們顯得更敏感更熱情,同時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辯精神。他們減卻了漫長的痛苦蛻變過程,增進了先天的適應力與平衡感;他們濃縮了兩種文化的隔膜期與對抗期,在東方文明的堅守中瀟灑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們中很快就湧現出一批有實力、有創建的作家和寫作人。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能聞到東西融合的氣息,也能觀覽到“地球人”的視野與感覺。
毫無疑問,經過近30年來的努力,新移民文學的創作在海外的華文文壇已經占據著愈來愈重要的地位。這是一群非常奇特的作家:職業各異,貧富不均,不為名利,只為靈魂。從雪山腳下的瑞士小鎮,到鬱金香盛開的荷蘭都城;從北國楓葉的加拿大,到墨西哥灣環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華人打拚的地方就有漢字創造的文學!文學,真正是一種最奇特的生命。有靈魂的地方它就會發芽、生長、結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戰的土壤,文學則更頑強地為歷史與現實留下一叢叢鮮活迷人的奇葩。
縱觀海外新移民文學的創作,先是有上世紀90年代的《曼哈頓的中國女人》、《北京人在紐約》為代表的草創發軔期。90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蘇煒、閏真等為代表的“大陸留學生文學”為先聲,之後有嚴歌苓、張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誕生,海外新移民文學開始向縱深發展。到了21世紀初,無論是生活積累的廣度和深度,還是表現在文學精神的覺醒與升華,海外新移民文學開始具有自己成熟的個性並出現其代表性作家。
除了小說創作上的突出成就,海外的移民散文也收穫甚豐。可以說散文隨筆的創作在海外擁有著最廣泛的作者和讀者群。由於海外生活天地的寬闊和情感的自由,抒寫性靈的文字就尤其精彩紛呈,作家們不拘泥在鄉愁的懷戀和精神上的何去何從,而是在極其縱橫深入的領域表達自己獨特的中西文化的認知和探索。
這套《世界華人文庫》,首批推選的作家以北美文壇為聚焦點。書目包括:王鼎鈞、劉荒田、張宗子合著的《小品接龍》;陳瑞琳編著的《當代海外作家精品選讀》;少君的《人在旅途》;施雨的《歸去來兮》;宋曉亮的《心的驅動》;融融的《感恩情歌》;陳晚的《美國男女》;依娃的《我的鄉村》;冰清的《美味人生》;王威的《紐約手記》等,可說是海外移民生活多方位的呈現。
回首百年滄桑,縱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獨,百年收穫。海外華文文學的歷史長河對外是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戰”、“交融”狀態中遞進成長,對內則繼承了“五四”新文化所開創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貴,首先在於解放心靈,卸下了傳統意識形態的重負,因此能坦然面對外部世界,並冷靜地回首歷史。這些作家,不僅僅是要告別“鄉愁文學”的囹圄,更有對“個體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歷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國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學。
曾幾何時,中國白話文學的發展在歷經了一個世紀的滄桑巨變之後,隨著滾滾分流的炎黃子孫,呈現出色彩絢爛獨特的區域性創作特徵。神州本土文學的發展,在豐厚的人文文化積澱下和歷史反思的風暴里聚合成一股鄉土沉重、都市粗糲的文學主流,海峽對岸的文學創作,半個世紀來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文壇上常常是曇花一現、思潮迭換,物質的迅速豐富使作家的筆端無法沉重,而時空的局限又不能真正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難。當我們再把目光移向“東方之珠”時,又會發現香港的文壇則是大都市的情調配合著商業運作的快餐腳步。歷史的發展真是奇妙,正當神州文壇苦求突破、港台文學茫然無歸的時候,人們卻突然發現:執華文母語寫作的移民作家競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現出一派“風景這邊獨好”的盎然生機。
作為一個變革時代的文學思潮,移民文學的路途還將坎坷漫長。但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朵朵奇異而清澈的長河浪花,毫無疑問地正在為中國文學的洪波巨浪提供著一股來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義無遠弗屆。 2010年7月10日於美國休斯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