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文觀止

世界美文觀止

《世界美文觀止》是由一位老編輯、散文家、翻譯家張守仁,把全球一流佳作散文集。以便讀者一冊在手,盡覽天下精華。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美文觀止
  • 作者張守仁 
  • ISBN:978-7-5063-7237-4 
  • 定價:48.00元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 
作者簡介,內容介紹,圖書目錄,正文,推薦語,前言後記,

作者簡介

張守仁 (1933~),上海市崇明縣人。1953年、1961年先後畢業於南京外國語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曾任《北京晚報》文藝編輯、北京出版社編輯。1978年8月參與創辦《十月》雜誌,歷任編輯部副主任、副主編、編審,北京作協理事。現任“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編審委員會副主任。196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廢墟上的春天》《文壇風景》《你就是愛》《尋找勿忘我》《愛是一種傷害》,譯文集有《道路在呼喚》《魏列薩耶夫中短篇小說集》《屠格涅夫散文選》等。《林中速寫》獲第一屆中華精短散文大賽獎,已編入各地教育出版社國中、高中、師範語文教科書。

內容介紹

張守仁是一位老編輯、散文家、翻譯家,一生對散文情有獨鐘。他一直就有個夢想,想編一部《世界美文觀止》,把全球一流佳作匯集其中,以便讀者一冊在手,盡覽天下精華。

圖書目錄

上部
鷹與蜣螂[古希臘]伊索 /
筆記[義大利]達·文西 /
怨歌 ——作於溫莎古堡[英]喬叟 /
論美[英]培根 /
射手[英]威廉·科貝特 /
貝多芬百年祭[英]蕭伯納 /
歷盡艱辛話買書[英]喬治·羅伯特·吉辛 /
觀舞[英]約翰·高爾斯華綏 /
我與繪畫的緣分[英]邱吉爾 /
江上歌聲[英]威廉·薩默賽特·毛姆 /
不要虐待動物,它們也有痛苦和悲傷[英]珍妮·古多爾 /
熱愛生命[法]蒙田 /
天鵝[法]布封 /
美洲之夜[法]夏多布里昂 /
冬天之美[法]喬治·桑 /
鐵匠[法]艾米爾·左拉 /
兩條路[德]里克特 /
致燕妮[德]馬克思 /
樹林和草原[俄]屠格涅夫 /
牛蒡花 ——《哈吉穆拉特》序曲[俄]列夫·托爾斯泰 /
火光[俄]柯羅連科 /
生活是美好的 ——對企圖自殺者進一言[俄]契訶夫 /
不合時宜的思想[蘇]高爾基 /
石上題辭[蘇]康斯坦丁·巴烏斯托夫斯基 /
瞬間[蘇]邦達列夫 /
貝加爾湖啊,貝加爾湖[蘇]拉斯普京 /
海上日出[日]德富蘆花 /
音的世界[日]宮城道雄 /
花未眠[日]川端康成 /
蒲公英[日]壺井榮 /
一片樹葉[日]東山魁夷 /
母子別[日]田宮虎彥 /
母親架設的橋[日]水上勉 /
不自由,毋寧死[美]派屈克·亨利 /
獨立宣言[美]傑斐遜 /
潛水鳥[美]梭羅 /
童年[美]馬克·吐溫 /
悼念瑪麗·居里[美]愛因斯坦 /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美]海倫·凱勒 /
門[美]莫雷 /
“我們向亡靈宣誓”[美]隆納·雷根 /
奶奶[美]雷·布萊德貝利 /
人生的真諦[美]亞歷山大·辛德勒 /
我有一個夢想[美]馬丁·路德·金 /
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加拿大]史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
音樂與情感[匈牙利]李斯特 /
上書院去的路[西班牙]阿索林 /
至死不渝[丹麥]尼克索 /
農家[瑞士]赫·黑塞 /
世間最美的墳墓
——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奧地利]史蒂芬·茨威格 /
父親與我[瑞典]拉格爾克維斯特 /
草莓[波蘭]伊瓦什凱維奇 /
赤腳的孩子[保加利亞]斯米爾寧斯基 /
一封從蓋世太保監獄龐克拉采秘密帶出來的信
——致古絲妲[捷克]伏契克 /
歌聲與槍[阿爾巴尼亞]季米特爾·舒特里基 /
又見橄欖樹[荷]林湄 /
父親的手提箱[土耳其]奧爾罕·帕慕克 /
笑聲[尼加拉瓜]魯文·達里奧 /
航船[烏拉圭]何塞·恩里克·羅多 /
雨夜[烏拉圭]胡安娜·德·伊瓦爾沃羅 /
鬱金香[墨西哥]瑪麗婭·恩里凱達·卡馬利略·德佩雷拉 /
女教師的祈禱[智利]加·米斯特拉爾 /
你所給予我的生命[秘魯]何塞·卡洛斯·馬里亞特吉 /
移民[秘魯]馬·巴爾加斯·略薩 /
《聊齋》序[阿根廷]豪·路·博爾赫斯 /
進步的自我毀滅[委內瑞拉]阿圖羅·烏斯拉爾·彼特里 /
上帝睡著了[巴西]奧古斯托·弗雷德里科·斯密特 /
與海明威相見[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 /
美[印度]泰戈爾 /
捕鱷[印度]普列姆昌德 /
雨珠·露珠·淚珠[伊朗]尤素福·埃泰薩米 /
笑與淚[黎巴嫩]紀伯倫 /
時間的價值[埃及]艾哈邁德·艾敏 /
我是個說書人
——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
儀式上的講話[埃及]納·馬哈福茲 /
生活[阿富汗]烏爾法特 /
銀匙、銀筷和綢子[朝鮮]千世峰 /
移動的故鄉[韓]許世旭 /
地圖[新加坡]尤金 /
馬車上[南非]奧麗芙·旭萊納 /
走出黑暗的幽谷[南非]納爾遜·曼德拉 /
下部
庖丁解牛莊子 /
報任安書司馬遷 /
蘭亭集序王羲之 /
桃花源記陶淵明 /
與朱元思書吳均 /
春夜宴桃李園序李白 /
祭十二郎文韓愈 /
捕蛇者說柳宗元 /
岳陽樓記范仲淹 /
醉翁亭記歐陽修 /
前赤壁賦蘇軾 /
湖心亭看雪張岱 /
少年中國說梁啓超 /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
烏篷船周作人 /
母親的回憶朱德 /
與妻書林覺民 /
致吳健雄胡適 /
落花生許地山 /
《蘇州園林》序葉聖陶 /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馮友蘭 /
可愛的故鄉茅盾 /
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 /
背影朱自清 /
養花老舍 /
我夢中的小翠鳥冰心 /
白河流域幾個碼頭沈從文/
雅舍梁實秋 /
秋夜巴金 /
書簡——牛棚小記之一丁玲 /
菜園小記吳伯簫 /
紅淚柯靈 /
憶白石老人艾青 /
老王楊絳 /
清塘荷韻季羨林 /
雨前何其芳 /
黃鸝孫犁 /
直薄峨眉金頂記徐遲 /
年輕時候郭風 /
昆明的雨汪曾祺 /
那樹王鼎鈞 /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
紫藤蘿瀑布宗璞 /
活出我們民族的精彩李嘉誠
/
淡之美李國文 /
林中速寫張守仁 /
揀麥穗張潔 /
安塞腰鼓劉成章 /
黠月詹克明 /
藏羚羊跪拜王宗仁 /
世間最美麗的眼睛金翠華/
偶像張玲 /
感覺馮驥才 /
鼎湖山聽泉謝大光 /
識君應是千古事——我眼中的范曾李存葆/
鞏乃斯的馬周濤 /
家住龍華余秋雨 /
媽媽在山岡上陳建功 /
牡丹的拒絕張抗抗 /
我與地壇史鐵生 /
醜石賈平凹 /
回答舒婷 /
目送龍應台 /
素麵朝天畢淑敏 /
煙花三月下揚州熊召政 /
鴛鴦香爐林清玄 /
女孩子的花唐敏 /
傾斜的風景趙翼如 /
青羊訊息——生物學家趙正階講的故事胡冬林 /
講故事的人莫言 /
秋天的鐘萌娘 /
平原的時間李登建 /
美麗的嘉蔭葦岸 /
夏之絕句簡 /
人行羊跡凸凹 /
利刃的語言格致 /
足尖蝴蝶姚雪雪 /
蠡河黑陶 /
後窗周曉楓 /
大地悲歌向迅 /
我感激他們——代編後記張守仁 /

正文

開篇5000字左右:
筆記 [義大利]達·文西
達·文西(1452—1519),全名李奧納多·達·文西。生於佛羅倫斯。義大利15—16世紀的藝術大師和科學巨匠。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指出,文藝復興時期是產生過一批巨人的偉大時代。他讚美“李奧納多·達·文西不僅是大畫家,而且也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他在物理學的各種不同部門中都有重要的發現。”達·文西幾乎是一個全才。他對解剖、透視和配色都有獨到的科研成果。他的繪畫《岩間聖母》、《聖母子與聖安娜》、《最後的晚餐》都是藝術史上的天價瑰寶。他的《蒙娜麗莎》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蒼茫,是達·文西煙霧狀筆法的極致。對於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他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合理關係,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含義無窮。此畫集美麗、智慧、永恆於一身,已成為人類繪畫的絕品,是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每個去瞻仰的人,都會聚集在這幅畫框面前,反覆觀賞,留連忘返。
摘引在這裡的藝術筆記,達·文西用形象、生動,甚至誇張的文學語言說明繪畫優越於詩歌、畫家的表現力強於詩人。用通俗的話來說,這頗有“乾什麼總愛強調什麼”之嫌。偉大詩人和偉大畫家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詩歌和繪畫都是文藝皇冠上璀璨的寶石,缺哪個都不行。但是不可否認,“眼睛是更高貴的感官”。所謂眼耳鼻舌身,用眼睛、用視覺看到和感受到的東西,確實要多於用耳朵(即聽覺)、用鼻子(即嗅覺)、用舌頭(即味覺)、用身體(即觸覺)所獲得的感知、所認識的世界。這是不可辯駁的科學常識。所以達·文西在這裡的強調,也許不無道理。
從這則筆記的表達能力,也可以看出,達·文西同時是一位優秀的語言藝術家。
眼睛叫做心靈的窗子,它是知解力用來最完滿最大量地欣賞自然的無限的作品的主要工具;耳朵處在其次,它就眼睛所見到的東西來聽一遍,它的重要性也就在此。你們歷史學家、詩人或是數學家如果沒有用眼睛去看過事物,你們就很難描寫它們。詩人啊,如果你用筆去描述一個故事,畫家用畫筆把它畫出來,就會更能令人滿意而且也不那么難懂。你如果把繪畫叫做“啞巴詩”,畫家也就可以把詩人的藝術叫做“瞎子畫”。究竟哪個更倒霉,是瞎子還是聾子呢?雖然在選材上詩人也有和畫家一樣廣闊的範圍,詩人的作品卻比不上繪畫那樣使人滿意,因為詩企圖用文字來再現形狀、動作和景致,畫家卻直接用這些事物的準確的形象來再造它們。試想一想,究竟哪一個對人是更基本的,他的名字還是他的形象呢?名字隨國家而變遷,形象是除死亡之外不會變遷的。
如果詩人通過耳朵來服務於理解力,畫家就是通過眼睛來服務於理解力,而眼睛是更高貴的感官。
舉個例來說明這一點:如果一個有才能的畫家和一個詩人都用一場激烈的戰鬥做題材,試把這兩位的作品向公眾展覽出,且看誰的作品吸引最多的觀眾,引起最多的討論,博得最高的讚賞,產生更大的快感。毫無疑問,繪畫在效用和美方面都遠遠勝過詩,在所產生的快感方面也是如此。試把上帝的名字寫在一個地方,把他的圖像就放在對面,你就會看出是名字還是圖像引起更高的虔敬!
在藝術里我們可以說是上帝的孫子。如果詩所處理的是精神哲學,繪畫所處理的就是自然哲學;如果詩描述心的活動,繪畫就是研究身體的運動對心所生的影響;如果詩借地獄的虛構來使人驚懼,繪畫就是展示同樣事物在行動中,來使人驚懼。假定詩人要和畫家競賽描繪美、恐懼、窮凶極惡或是怪物的形象,假定他可以在他的範圍之內任意改變事物的形狀,結果更圓滿的還不是畫家嗎?難道我們沒有見過一些繪畫酷肖實人實物,以至人和獸都誤信以為真嗎?
如果你會描寫各種形狀的外表,畫家卻會使這些形狀在光和影配合之下顯得活靈活現,光和影把面孔的表情都渲染出來了。在這一點上你就不能用筆去達到畫家用畫筆所達到的效果。
(朱光潛 譯)
怨歌——作於溫莎古堡① [英]喬叟
喬叟(約1343—1400),出生於倫敦的英國詩人。1357年進入宮廷,任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兒媳阿爾斯特伯爵夫人的少年侍從。1370至1378年之間,喬叟出訪歐洲,兩度訪問義大利。但丁、薄伽丘的作品,深刻影響了他的創作,使他從迷戀法國文學轉向鑽研義大利文學。喬叟的作品為提高英國的文學語言水平,作出了重大貢獻。他最獲盛名的傑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開創了英國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莎士比亞和狄更斯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喬叟的繼承人。
《怨歌》作於喬叟青年時期。他愛上了一個姑娘,痴迷到神魂顛倒的程度;她卻始終不理不睬,使他喪心之至,痛不欲生。他祈求她憐憫、施恩、垂愛。儘管毫無回應,他仍愛她如初戀一般,甚至願意為她去赴死。
這首《怨歌》頗似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所歌頌的纏綿、堅貞、永生不渝。也很像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描寫維特對綠蒂的痴戀以及他的苦悶、絕望,以結束生命的方式,終結自己的煩惱。
我是世上最可憐的人,對自己的慘景確已束手無策。此刻我開始向她作最後呼籲,惟有她控制著我的生命,可是她對一個真心人竟毫無憐憫,我雖忠誠相待,她仍不惜置我於死地。
難道我一切言行就沒有一點能邀得你的歡心嗎?啊,完了!我的苦命呀!見我悲嘆你反歡笑,因而把我的幸福剝奪殆盡。我好比被拋在一座無情的海島上,再也無從逃生。甜蜜心肝呀,為的是我愛你最真切,可是我竟受到了這樣的待遇!
的確,我推斷出一條真理:如果你的美色與仁德是可以估價的話,由你叫我如何愁苦,我也甘心情願。原來我是世途上最渺小的一個行客,竟而妄自尊大,敢於高攀絕頂,何怪乎要遭你冷眼相遇?
啊,我的生命已到達了盡頭,我知道死亡就是我的終結。我惟有悲唱一支令人生厭的歌曲:
在苦難中我度過這一生。
我雖苦惱已極,但你當初的恩遇和我的深情促使我不顧一切,愛你如命。
如是,絕望伴隨著我,我在愛中求生——豈能求生,我在絕望中只有死亡!你既叫我無辜受難,以至於死,難道我就此放過不問?是呀,誠然如此!我雖因她而不免一死,但我為她顛倒,卻是我自作自受;是我自願聽她使喚,豈能歸罪於她。
那末,我的煩惱既由自己造成,且自己甘心承受,她並未加以可否,我該可一言道破:即使我不幸而死,卻無損於她的德性。我是一條可憐蟲,一怨她天生麗質,二怨我看中了她。
如此看來,我苦惱而死,仍是起因於她。此刻只消她願意講出一句好話,我便得救。難道她竟眼見我愁痛而自鳴得意嗎?啊,人們供她使喚乃至喪命,想必她已司空見慣,且引以為樂了!
可是,有一點很難理解:她既是我心目中的絕代佳人,是自然界所塑造的空前絕後的完善成品,卻為何她竟然把慈悲棄若糞土呢?這顯然是自然界的莫大缺陷。
然而,天呀,這一切又不是我意中人的差錯,我惟有痛責造物主與自然之神。她雖對我缺乏憐憫,我仍不應藐視她心中所好,因為她對人人都是一樣:見人們嗟嘆,她便哂笑,這原是她的一時高興;而對她的一切好惡,我只有唯命是從,毫無異議。
雖則如此,我仍將鼓起勇氣,埋下一顆愁苦的心,向你懇求,望你施展大恩,傾聽我冒昧呈辭,俾得表達我的沉痛;至少求你一讀我這首訴歌,我一面膽戰心驚,惟恐於不知不覺中一言不慎,而反使你心生厭惡。
願上帝救我的靈魂!天下恨事莫過於因我言語不慎而惹動了你的怒火。其實,直等我身死埋進黃土,你也難遇見一個更為真情的奴僕;我只顧向你訴怨,還望你寬恕我,啊,我心頭的愛人兒!
不論我前途是生是死,我從來就是,永遠也是,你躬順真實的奴僕;你是我生命之源,也是我生命的終局,是光輝的維娜斯的太陽;自有上帝和我的真心為證,我惟一的意願是永遠愛你如初戀時一般,是生是死我將永無怨言。
這首訴歌,這首傷心曲,作於百鳥擇配的聖·瓦倫丁的節日②,現在我獻給她,我的一切已歸她所有,永遠由她支配。雖則她還未垂憐於我,我仍將為她效勞到底,我最愛她一人,即使她置我於死地。
(方重 譯)
[注釋]
① 溫莎古堡:英國最大的皇室行宮,位於倫敦以西32公里的溫莎鎮。這裡苑囿迂迴,古塔林立。除城堡外,還有豪華宮殿、教堂,內藏珍貴的藝術精品。英王們在這裡出生、居住、舉行婚禮、接見貴賓。英國詩人喬叟曾在皇家服役,寓居於此。所作《怨歌》原是情詩,由譯者譯成散文詩式的美文。
② 聖·瓦倫丁的節日:即每年2月14日的情人節。它是西方的傳統節日,現已在世界各國流行。
論美 [英]培根
培根(1561—1626),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散文大師,畢業於劍橋大學。至今在劍大三一學院名人堂里置放著培根大理石雕像(和他一起的還有牛頓、拜倫、達爾文)。他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觀點,倡導通過實驗去揭示自然界的奧秘。馬克思稱他是“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因受寒致死。縱觀“隨筆”這一體裁主要肇始於法國的蒙田,但培根對英國的隨筆有開創之功。出版有包括58篇短文編成的《隨筆》集。他的文筆緊湊老練,說理透徹,見解獨到,警句迭出,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順境易見劣性,逆境才現德性”、“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這些充滿智慧的話語,都是人生經驗之談。《論美》指出:形體之美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因此倡導人們把形體美和德行美結合起來,把外在美和內在美兼備起來,“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樸素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同樣,一個打扮並不華貴卻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並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為造物主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彼。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他們過於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但這話也不全對,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爾等①,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分析起來,形體之美要勝於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於形體之美。最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於直觀的。這是一種奇妙的美。曾經有兩位畫家——阿皮雷特和丟勒②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其實像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本人喜歡。美是不能制訂規範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有許多臉型,就它的部分看並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儘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於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讚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何新 譯)
[注釋]
① 奧古斯都和菲斯帕斯都是古羅馬著名皇帝。腓力普王,法國國王,1285—1314年在位。愛德華四世,英格蘭國王,1461—1483年在位。阿爾西巴底斯,古希臘著名美男子。伊斯梅爾,波斯國王,1499年即位,有武功。
② 阿皮雷斯,古希臘畫家。丟勒(1471—1528),德國畫家、雕刻家。

推薦語

至美之文,一冊在手,盡覽天下精華。

前言後記

前言
多年前我就有個夢想,想編一部《世界美文觀止》,把全球一流佳作,匯集其中,以便讀者一冊在手,盡覽天下精華,——但這需要時間和精力。
目前國內外古今散文集之多,多似牛毛,浩如煙海。我大半生收藏的各種選本,就已超過千冊,其中極大多數的編輯質量我是不滿意的。
直到1993年,我從我參與創辦的《十月》雜誌退休以後,才有充裕的時間,去實現編這本書的夢想。幸運的是之後多項社會工作,給我創造了條件,成全我做這件事。自1994年夏天起,中華文學基金會,在老作家馮牧、袁鷹、張鍥等人領導下,創辦了一套“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為優秀青年作家出他們第一本書。近20年來,已出版了160多本,推出了一批文學新人。我一開始就是這套叢書的常務編委,其中的散文集主要由我審讀,編委會終審通過後,分配我作序或寫後記。從1997年起,我連續擔任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評審。那10多年時間,讓我熟悉了全國各地散文家和他們的創作狀況。之後我受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委託,編過一本供翻譯成外語、發行到國外用的《中國散文選》。本世紀初,作家出版社請我編一本於2006年出版的《中華散文精粹·當代卷》。這些編務為我遴選中國古今散文精品,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20多年前,作家柯岩主編一套由青島出版社出版的《古今中外文學名篇拔萃》。2011年初,當這套書即將再版時,柯岩(2011年12月11日去世)生前曾委託我補選一本於2012年3月出版的《外國散文卷》。這事也給我挑選外國散文精萃,作了某些鋪墊。2012年7月,我與熊召政先生同游呼倫貝爾草原,路上談起編美文選,他竭力促成其事。
我用多年時間,從全世界上百個國家、萬餘篇作品中,選定了41個國家、160篇佳作。其中,外國美文80篇,中國美文80篇,分別編入上、下兩部。目錄編排大致以時間先後為序。本《觀止》最古的一篇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最近一篇是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發表於本世紀初的中國年輕散文家向迅的《大地悲歌》,因此外國美文作為“上部”編在前面,而中國美文作為“下部”放在後面。
本書所說的“美文”,實際上就是指最美的散文。“美文”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周作人從西方引進的。他於1921年5月發表了一篇文章叫《美文》,提倡敘事、抒情的藝術散文,希望給新文學開闢出一塊新天地。之後,胡適、傅斯年、王統照等人撰文回響,而冰心、朱自清、郁達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本人用創作成果充實、實踐了這一主張。自此,美文的地位得以在文學史上確立。從上世紀90年代初賈平凹主編《美文》雜誌之後,這一稱謂獲得廣泛的傳播和套用。
積半個多世紀寫作、翻譯、評審、編輯、研究藝術散文之經驗,我已形成九個字的散文觀,即寫出一流美文必須“要有我,寫獨特,獨特寫”。美文“要有我”,有了我,才有思想、心靈和深情,才有個性、感悟和識見;美文要“寫獨特”,題材獨特才能與眾不同,一新耳目;美文要“獨特寫”,有了獨特的寫作方式,獨特的語言、角度、結構、切入點,才能吸引目光,印象深刻。一篇佳作,除了擁有生動的語言、深刻的思想、新穎的構思、獨特的角度外,我尤其重視藝術散文中的細節。我認為有了好的細節,就有了精彩。有一次,我乘車路過江南一個村子,瞥見農家院子裡懸垂著一串青葫蘆的籬笆下部,掛著一面圓鏡子,有個小姑娘坐在矮凳上對鏡梳小辮。她旁邊簇擁著一叢盛開的月季花,花畔正有一隻老母雞低頭啄食地上的籽粒。這不正是一幅典型的“農家樂”嗎?如果用相機搶拍下來,不就是一幀精美的藝術攝影嗎?作品裡要是有了如此明潔、鮮活的細節,我一定從茫茫文海中挑出來,如獲至寶地選用它。
本《觀止》入選80篇外國美文,也就是說,選用了80篇譯文。我對譯文的要求比較高。我從上世紀50年代後期起至本世紀初,先後在京、津、滬四家文藝出版社出版過文學譯作。我追求的是神譯,厭惡拘泥於原文的洋腔洋調、詰屈聱牙的句式。
關於文學翻譯,在1992年春天,我和詩人、報告文學家、翻譯家徐遲先生於深圳西麗湖度假村有過一次交談。徐遲譯過莫德的《托爾斯泰傳》、荷馬的《伊利亞特》、愛倫堡的《巴黎的陷落》、司湯達的《巴爾瑪修道院》、《雪萊詩選》、梭羅的《瓦爾登湖》,故對文學翻譯很有經驗,有他獨到的見解。他說,翻譯應追求等值。既然是文學翻譯,首先要有文學性。他推崇林琴南的譯文。他說,一個美籍華人和一個美國詩人合譯的《唐詩三百首》,首首有不妥之處。翻譯應正確表達原文的內涵、意境和神韻。這時戴著深度近視眼鏡的著名文藝理論家王元化先生,從花徑上踱過來,加入我們的閒談。三人一起議論、比較梁實秋、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曹未風、方平、朱生豪等名家翻譯莎士比亞作品的優劣。大學者王元化先生對莎翁作品很有研究。他眼鏡片上閃爍著夕陽的餘暉,轉身對徐遲說:“朱生豪的譯文好,是因為他母語水平高,中國古典詩詞爛熟於心,故筆下文字融會貫通,翰墨飄香,很傳神,念起來琅琅上口。你叫他完全忠實於原文,風格就沒有了。”徐遲點頭首肯。我聽著他們的談話,更堅定我神譯的主意。編本書時當我實在找不到理想的譯文,只好採用自己的譯作,例如屠格涅夫的《樹林和草原》。
我對編入本書中不同時期的譯文略加潤飾,以期更符合今日漢語的表達方式。每篇譯文後都註上譯者姓名。少數找不到譯者名字的,只能暫付闕如。
寫作要獨特,編書也要創新,需獨闢蹊徑,與眾不同。與眾不同,它才有存在的理由。猶如一片原始森林,萬木迥異,千花齊放,百鳥爭鳴,彼此互補,相得益彰,方能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繁榮局面。我在幾百字的題解和導讀中,一般不作平鋪直敘的介紹,總要點明作者的寫作背景、指出他的寫作方法、描敘他的生活細節、記述他的創作特點,儘量做到對正文有所補充、有所豐富、有所延伸。故寫一則五六百字的簡介和藝術分析,往往要看作者幾十萬、上百萬字的作品和關於他的傳記,這才能統觀全人,尋覓到簡潔的語言,精確概括他的創作風貌。我希望我的導讀本身具有文學欣賞價值,能真正起到綠葉配紅花的作用。
試舉朱德《母親的回憶》為例。朱德母親於1944年2月15日辭世。他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悼文,回憶他母親任勞任怨、勤儉持家、寬厚待人的一生,回憶他母親種田、餵豬、養蠶、挑水、擔糞、做飯、縫衣的一生。他母親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既平凡又偉大的母親的代表。母親去世了,他很悲痛。他誓言繼續盡忠於我們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業,以此報答母親的深恩。緊接著我點明這篇悼文的時代背景:“1944年春天,正當蘇軍大規模反攻把入侵德軍全部趕出蘇聯領土、盟軍即將在諾曼第登入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中國抗戰敵後戰場開展局部反攻、已現勝利曙光之際,人民子弟兵的總司令,為報母親深恩,發出了這樣的心聲,立下了如此的誓言。”
再以司馬遷編撰《史記》為例。我在司馬遷《報任安書》導讀中,介紹他“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帶,踏訪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蹟、了解歷史人物故事以及許多地方的風俗民情。這種到大江南北的遊歷,這種為編寫《史記》作準備的文化考察,後來成為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余秋雨先生離開書桌、跋山涉水、寫作《文化苦旅》的崇高典範。”這樣打通古今,拉近距離,會使讀者感到親切。
本書編入黎巴嫩作家《笑與淚》。我在賞析中說:作者在此文中,運用對比手法,闡述什麼是真正的愛情。他以兩種情景表明:黃金、珠寶、華屋,不能換來愛情;只要兩心相悅,即使貧窮、疾病、離別,也能忍受、堅持、等待。緊跟著我抒發我對真正愛情的感悟:“愛情是用金錢買不到、痛苦磨不滅、眼淚抹不去的東西。美好、堅貞的愛情是靈與靈的相戀、命與命的交融,是心裡的思念、夢裡的牽掛,是望穿秋水的等待、撕心裂肺的苦熬……”編者期望如此抒發,對文本有所豐富和延伸。
本《觀止》導讀儘量摻入編者生活經驗、寫作體會和獨特發現,以使賞析更具個性,正文更臻豐盈,美文更顯華美。
冰心老人在90歲那年的夏日凌晨,做了一個夢,夢見一隻極其纖小卻唱著動聽歌聲的翠鳥向她呼喚。她醒後寫了一則《我夢中的小翠鳥》的美文,用300多字描繪了那個永不忘懷的夢。我在導讀里記下了我做的另一個小魚的夢,以補充冰心老人的夢境。我夢見自己清晨在河沿上散步,“我立在河邊,向河裡撒下一把細沙。細沙立即幻化成一群翠綠色小魚,擁擠著向我游來。它們張著小嘴,弄出一些水聲,似乎要我給它們餵食。我摸摸口袋,沒帶魚食,因為著急就醒了。”
法國的布封在《天鵝》中讚美它有俊美的身段,圓潤的線條,潔白的羽毛。讚美它夜晚泊在水面上,將腦袋彎夾在翅膀里,依水而眠,是天下第一睡美人。讚美它是“愛情之鳥”,更有科學根據。我作為中國野生動物協會老會員,參加過一些觀鳥活動。仔細觀鳥發現:天鵝雌雄共築愛巢,輪流孵化,同甘共苦,相守終身。若一方受傷,另一方形影不離,殷勤看護。若因病死去,另一方痛不欲生,突然高飛,猛收翅膀,垂直栽落,殉情自殺。故“這聖禽配受人間最高貴的稱謂——天鵝,天帝之鵝。”相反,鴛鴦決不是愛情鳥。長期科學研究、實際觀察證明:鴛鴦一般在發情、求愛期才成雙成對。它們的愛情並不專一,是臨時夫妻,談不上白頭到老。當一隻鴛鴦不在時,另一隻鴛鴦會和新的異性交配。如果一方死去,另一方便另覓新歡,更換配偶。人們在生活中習慣稱鴛鴦為愛情鳥,只不過是把自己美好的理想賦予它們罷了,實際這是常識性謬誤。
編者提倡用對讀法,增加欣賞美文的趣味。當我介紹梁實秋《雅舍》時,說抗戰期間的重慶,房子緊張,他只能借居于山坡上的“漏”室:“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孔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他隨遇而安,幽默地稱此“漏”室為“雅舍”。舍雅是因為心雅。心雅才有雅文。隨即我在賞析中說:這篇《雅舍》,堪稱唐劉禹錫《陋室銘》的現代版。雅舍和陋室都可觀佳景,都有高朋來聚談:“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古今雅士,情懷相通。
《世界美文觀止》選了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寫的《捕鱷》一文。我在賞析中建議對照讀《愛斯基摩人捕狼》的短篇。編者放在一起介紹不同民族如何捕鱷、捕狼的民間經驗,期望讀者從中感悟到世上實踐者最聰明、實踐才能出智慧的道理。
本《觀止》編入了日本德富蘆花的寫景美文《海上日出》。編者請讀者對照讀清代姚鼐《登泰山記》中觀岱頂日出的華彩段落,同時欣賞英國作家哈代在《德伯家的苔絲》里描寫初升的太陽“簡直就是一個活東西,有金黃的頭髮,有和藹的目光,神采煥發……”也不妨再讀高爾基在《在人間》里寫他看見太陽從樹林後面升起、在林子上空燃起一堆火焰的瑰麗場景……
當讀者欣賞寫日出美文時,如果穿越中外時空,上下縱橫對讀,定能興趣盎然,獲益多多。
編入《世界美文觀止》的精品,主要是中外文學家的名作,但也有藝術家的華章,如達·文西的《筆記》和李斯特的《音樂與情感》;有政治家的佳文,如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我與繪畫的緣分》、美國總統里根的《“我們向亡靈宣誓”》;有科學家的妙品,如愛因斯坦的《悼念瑪麗·居里》和詹克明的《黠月》;有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與納爾遜·曼德拉的感人演講《我有一個夢想》和《走出黑暗的幽谷》;還有馬克思《致燕妮》的情書以及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勵志之作《活出我們民族的精彩》;還有大學者胡適、馮友蘭的睿智之文《致吳健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編者把一生讀到的中外名家的美文,盡皆輯入,使本《觀止》真正成為一部人類精品大全。
《世界美文觀止》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作為它的讀者對象。據此相應地作古文、外文、人名、地名的注釋。注釋有三種:作者原注、原編者注及本《觀止》編者新注。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懂簡單英語的很多,故一般英語不作註譯;但偶爾出現了俄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則一律註譯成中文,以方便讀者。
本《觀止》中的人名、地名、書名、篇名,儘量和2009年出版的32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稱呼相統一。故文中的人名“蕭班”,註明現在通稱“蕭邦”;地名“賽因河”,註明現在通稱“塞納河”;島名“厄蔑”,註明現在通稱“厄爾巴島”,等等。
人生有涯,而知無涯。以一人精力,用20年時間,編選這樣一部《世界美文觀止》,並想編得有特色、有個性、有創造性,達到雅俗共賞,人人喜愛,殊非易事。其中不妥、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我歡迎讀者給予批評指正,以便今後修訂、再版時得到改進、補充和完善。我等待著專家、學者、研究人員提出寶貴意見,在此預致謝意。
編者2013年9月於北京
我感激他們——代編後記
人生苦短。逝者如水。一轉眼,我已是八十歲的老人了。長夜回想,我這輩子是幸運的。我生命的各個階段,遇到了那么多幫我渡過難關、助我擺脫險境、給我精神食糧的貴人。對他們,我心懷感念。
1933年9月,我出生在上海崇明縣廟鎮旁貧農家庭。7歲進廟鎮國小讀書。上到二年級時,每天以兩頓稀粥充飢,無力交學費,只得輟學在家。頭髮斑白的楊老師在課堂上問:“張守仁為什麼不來上學呀?”鄰居同學說:“他交不起學費,在家整天哭鬧呢。”楊老師聽了惋惜地說:“他學習好,我幫他一把,叫他來上學吧。”這樣,我又背起母親用舊衣服縫成的書包,重新走進北街那扇校門。
1949年10月1日那天,我們宏仁中學的師生,唱著《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扭著秧歌舞、夜晚舉著火把遊行,歡度了新成立共和國的第一個國慶。不久我參軍離開了家鄉,在南京、武漢軍校、部隊服役7年。復員後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分配到《北京晚報》副刊當編輯,開始接觸首都文藝界的名人。有一年夏天,報社組織年輕人到頤和園昆明湖游泳。我離開知春亭,向佛香閣方向游去。我游泳技術差,只在家鄉小河裡學會了“狗刨”,耐力不行。遊了100多米,一陣浪涌過來,嗆進幾口水,支持不住,沉了下去。耳邊只聽見汩汩汩的水聲響動,心想:“這回我要完蛋了。”我在水下掙扎、用腳踩水,身子上浮,用手伸出水面揮動求救。緊接著全身下沉,湖水吞沒了我。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站在附近高台上瞭望的救生員飛速游來,一把抓住我頭髮,將我拎出了水面,使我免於溺斃。
1966年春夏之交,“文革”動亂開始。《北京晚報》首當其衝,被姚文元在《文匯報》《人民日報》上批判為“鄧拓、吳晗、廖沫沙開設的‘三家村’黑店”。接著戚本禹受康生指使,在《紅旗》雜誌上拋出長文,誣說晚報副刊《燕山夜話》作者、北京市委文教書記鄧拓“在歷史上是叛徒”。狂飈驟起,烏雲翻卷,鄧拓飲恨自盡,晚報被迫停刊。紅衛兵衝進報社,橫掃一切,狠斗“黑幫”,用皮帶抽打日報、晚報編委會主要成員。面對這反常的、瘋狂的場景,我完全蒙了,傻了,糊塗了。因為看不慣這一切,便成了反對亂批、亂鬥、亂打的“保皇派”。當時《北京晚報》副總編、副刊部主任顧行受不了侮辱與折磨,關緊門窗放煤氣自盡。被救活之後,我一個人在中關村黃莊海淀醫院守護我的領導一天一夜。靜觀了一段時間,出於義憤和反感,忍不住在人們必經的樓梯口,貼出大字報,署名“觀察員”,批評戚本禹到《北京日報》的種種言行,是“挑動民眾斗民眾”。於是“造反派”貼出大幅橫標把我揪出來,氣勢洶洶地說我是“反對中央文革的跳梁小丑”,並在貼出的大字報上將我的名字打上紅叉。當晚報社一樓大廳聚集了100多人,開我的批鬥會。在眾人揮拳跺腳、狂喊怒吼、義憤填膺的聲討中,我有口難辯,只能保持沉默。我獨自像個幽靈似的,孑然遊蕩於無人之處。當時許多人不理我,迴避我,只有做行政工作的李科長,到一個偏僻角落裡悄悄對我說:“你不要怕,多大風浪總有過去的時候。”我一直牢記著他在我孤獨無助之中安慰我的話語。
1969年5月,軍宣隊把我下放到門頭溝區北嶺公社王平口大隊勞動改造。我在那裡和農民一起夏鋤、秋收、壘堰、養豬、背煤、趕牲口、崩石頭、燒石灰,先後住在牲口棚和坡上一間死了老人的石板屋裡。社員們看我幹活賣力,為人實誠,都照顧我、關心我。1970年冬天,我在山坡上燒石灰時受了涼,發著40度高燒,唇焦口渴地躺在涼炕上。鄰居趙大娘冒著呼嘯寒風,閃進屋裡,伸手摸摸我額角,又把手插進褥子下面探了探,心疼地說:“生病了,地爐滅了,炕這么涼,怎么睡?不會拾掇地爐,也不言語一聲。”趙大娘替我掖緊被窩,掀開爐坑上木板,蹲下身子捅地爐子,一邊捅一邊念叨:“生地爐要勤掏灰,勤潄爐眼子。你瞅,這爐眼堵住了,火還能不滅?”接著她用小鋤摟坑裡的爐灰。她摟滿了一筐又一筐,擱在爐坑邊上,然後一次次從坑裡爬出來,邁著小腳把爐灰倒到屋外去。趙大娘又撿了一大把乾樹枝,插到地爐里,從自己家裡端來一筐玉米核兒,塞幾個進爐子,用火柴點著報紙引火。小屋裡亮起了火光。然後她把和勻的濕煤一鏟一鏟添進爐里。爐火旺盛,冷炕漸熱,屋裡暖和起來。她又燒了一壺開水,叮囑我千萬要多喝水。我怎能忘記戴著黑絨軟帽、披著黑棉襖、邁著小腳的趙大娘給我倒爐灰、生地爐、燒開水的情景,怎能忘記她那關切的目光和被爐火映紅的、慈母般的臉龐……
沒有楊老師的資助、救生員的救生、李科長的安慰、趙大娘的噓寒問暖,我怎能有今天!?
我在王平口村里勞動期間,經常看見一個赤腳醫生爬坡過嶺、白天黑夜、辛勤給缺醫少藥的村民打針治病,深受感動。雨天干不了活,我寫了一篇文藝通訊,寄給區廣播站表揚這位白衣天使。區革委會宣傳部負責人發現我是一個能寫作的下放幹部,便借調我去寫雁翅公社因公犧牲的售貨員高秀嫻的事跡。稿子寫成鉛印出來發給大家,號召全區人民向她學習。1972年初,區革委會調我到市里和陳祖芬、韓春旭、理由等人采寫張秉貴、吳春山等勞動模範。出書後我就分配到了北京出版社。1978年8月,我和王世敏、章仲鍔一起創辦了《十月》雜誌。當時發表了《班主任》的劉心武,離開13中加盟進來。我要特別感謝王蒙、鐵凝、張潔、陳建功、王安憶、李準、李存葆、張抗抗、葉辛、白樺、賈平凹、張承志、張賢亮、馮驥才、蔣子龍、宗璞、黃宗英、鄧友梅、從維熙、劉紹棠、李國文、林斤瀾、莫言、莫應豐、高行健、孔捷生、陳世旭、張一弓、閻連科、周大新、肖亦農、劉慶邦、袁鷹、吳伯簫、陳荒煤、季羨林、汪曾祺、孫犁、丁玲、艾青等名家,把他們的佳作紛紛寄送給《十月》發表,使這份大型文學刊物辦得有聲有色,極受歡迎,成為新時期文藝復興中領隊的大雁。巴金於上世紀80年代初發表《致〈十月〉》,鼓勵我們,讚揚我們。正如評論家謝冕在2004年5月發表的《一份刊物和一個時代》中所說,《十月》“不僅記載著一個時代思想所達到的深度,也記載著一個時代藝術所達到的精度。”
我衷心感謝中外作家、文學巨匠、語言大師們的傑作。是他們的作品,從青少年起,就滋潤了我的心田,陶冶了我的品性,培養了我對真善美的嚮往和對假惡醜的摒棄,讓我懂得人生的真諦,做一個有善心、愛心、對國家懷藏責任感的人。近幾十年來,不管多忙,我每天必讀一篇美文,以薰染我的靈魂、浸潤我的情懷。我從反覆研究中,窺探到了寫出佳文的訣竅和奧妙。這提升了我為文的藝術品質和思想情采。我原本窮出身,像牆上蘆葦根基淺,但還算正直、樸素、勤勉、自律,這都是文學潛移默化教育的結果。文學乃我聖師,對之永遠感恩。有鑒於此,最近20年,我從文學家、藝術家等智慧人士大量書籍、札記、演說中精選出我最愛讀的、具有經典意義的100多篇妙品、神品、絕品,彙編成這本《世界美文觀止》,奉獻出來,與大家分享。我向本書的作者、譯者致敬,並深表誠摯的謝意。由於地域的遼闊、時間的漫長,出書前有少數作者、譯者的聯絡地址一時無法找到。如果你們或逝者直系親屬見到了本書,請及時告知責編,以便一一寄送樣書和稿酬。我在這裡預致歉意。
我感謝一輩子當音樂教師的妻子陳珞。我所以能集中精力和時間編出這本美文集子,全因為多年來她擔負了繁雜、瑣碎的家務勞動,使我的日常生活無後顧之憂。我的工作成績和社會評我為北京市模範的榮譽,實有她一半功勞。我感謝湖北省中華文化促進會的作家朋友徐魯等人,是他們把我這部50多萬字的《世界美文觀止》手寫稿認真、細緻地錄入電腦。我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程巍先生,他為我一一搜尋散處在國內外的、本書翻譯家的確切地址。最後我更要感謝作家出版社社長葛笑政、總編輯張陵先生和責任編輯林金榮女士。由於他們的支持、重視和精心製作,本《觀止》才能以如此莊重、典雅的品相迅速和廣大讀者見面。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單薄的,好比單獨一滴水,很快就會幹涸、消失。一條小溪,只有匯入江河,才有波浪洶湧、激流翻滾的氣勢,才顯魚翔淺底、花開兩岸的華彩。任何人的成就和業績,皆聚含著眾多他者的辛勞。俗話充溢著生活哲理:“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離開了周圍師友、同事、親人的幫扶、襄助與關照,誰能生存於世、從事所愛專業?
我的人生之途已通向夕陽照耀的晚年。我一生有幸遇到了這么多的貴人,讀到了這么多的美文,才編出這么一本集眾多佳構於一冊的《世界美文觀止》。當生命辭別這個可愛世界的一刻,我只留下一句話,那就是:“我感激他們!”
張守仁記於2013年11月8日,正值窗外
金黃的銀杏葉片在秋風中紛紛飄飛之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