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見

世界看見

“世界看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2009年由朱哲琴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共同發起,旨在推動傳承與發展中國文化,推動民藝,推動“中國創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看見
  • 具體指: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
  • 目的:推動傳承與發展中國文化
  • 創辦人:朱哲琴Dadawa
  • 軌跡:“1+5”民族文化傳承計畫
  • 媒體報導:《讓世界看見中國的民族手工藝》
創辦人,公益軌跡,媒體報導,

創辦人

“世界看見”公益計畫創辦人——朱哲琴Dadawa簡介:
“世界看見”項目創辦人、音樂藝術家朱哲琴“世界看見”項目創辦人、音樂藝術家朱哲琴
中國新音樂代表人物,第一位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國樂壇奇才。
祖籍湖南長沙,生於廣州,曾在北京、成都、上海學習音樂和聲樂。
朱哲琴參與製作和演唱的《阿姐鼓》專輯行銷全球56國累計銷量三百萬張,音樂影像片在81國首映播放,為中國和世界樂壇締造音樂里程碑。
朱哲琴以其獨特的嗓音和與眾不同的創作哲思,與中國當代音樂視覺時尚先鋒跨領域合作製作出版音樂專輯、影像作品、舞台表演等被中外愛樂者奉為經典。
曾登台國家大劇院、北京人民大會堂、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卡內基音樂廳、波士頓音樂廳、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等藝術表演殿堂。
2009年1月,中國音樂藝術家朱哲琴女士受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邀請,擔任中國親善大使。並於同年與UNDP共同發起了”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從民族音樂及民族手工藝兩部分展開工作。

公益軌跡

2009年1月,中國音樂藝術家朱哲琴女士受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邀請,擔任中國親善大使。並於同年與UNDP共同發起了”世界看見”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從民族音樂及民族手工藝兩部分展開工作;
2009年4-7月,朱哲琴與“世界看見”親善行動小組帶領專業錄音團隊展開為期4個月的“ 世界聽見-民族音樂尋訪之旅”,行程2萬多公里,經內蒙古、雲南、貴州、新疆、西藏,採集民歌素材1000餘首;
2010年5月,中國銀行支持拍攝的”世界看見”公益廣告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新聞聯播》節目後黃金時間播出;
2009年6月,中國銀行成為”世界看見”全程支持夥伴;
2010年6月,“1+5”民族文化傳承計畫初步規劃成型;
2010年7-8月,朱哲琴與”世界看見”親善行動小組,聯合中國主要媒體及中國當代著名設計師——石大宇、胡如珊、朱小傑、周小甌、李薇、 張娜、張力、梁子、“上下”品牌、鈺柯等人,再次深入內蒙古、雲南、貴州、西藏、青海等地,展開“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探訪採集15種/類民族手工藝精品,並發展為現代藝術作品及手工藝產品;
2010年10-11月,“世界聽·見·朱哲琴與民族歌樂師”2010樂匯巡演,登上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開幕演出)、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杭州大劇院,引發轟動;
2010年12月-2011年1月,“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在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開幕,由“世界看見”、現代傳播集團及中央美院美術館聯合舉辦;
2011年1月6日,“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發展論壇”在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行;
2011年8月,“讓世界聽見.音樂尋訪之旅”和“讓世界看見.手工藝採集之旅”最新17集紀錄片播出;
2011年9月25日,與北京國際設計周成功聯合舉辦了“活的傳承Living Heritage—‘世界看見’民藝主題論壇”。由朱哲琴邀請當代設計師楊明潔,新媒體-跨界創意人黃志偉,新銳音樂人呂佳佳,及“視覺中國”創始人雷海波,探討如何通過保護與發展雙向工作理念推動中國民藝振興風潮,探討當今中國創造之精神,分享了在今天的經濟、文化背景下,對當代中國精神的解讀,並提出可行性方法與社會分享。論壇呼籲,希望有更多致力於中國民藝發展的有志之士,加入到“世界看見”的行列當中,聯手共推中國民藝振興風潮。
2013年,即將出版朱哲琴與民族歌樂師及當代新銳音樂人合作的全新雙CD唱片,並展開民族手工藝產業化行動,相關收益10%捐助“世界看見——1+5民族文化傳承計畫”,用於在民族區域培養民族文化傳承人。
2013年,“世界看見——1+5民族文化傳承計畫“進入試點實施階段。
2013年4月,與北京國際設計周聯合發起“中國創造 世界看見”——2013米蘭設計周中國原創作品展,盛邀中國兩岸三地十餘位設計師,發起“大中國的味道——兩岸三地當代民藝設計特展”。展覽吸引了逾十萬觀展者,引發了國際範圍對於“中國創造”話題的討論。
2013年7月,開展“2013‘世界看見’中國創造設計之旅”。在尋訪和保護地方手工藝的同時,融合和推進產業的力量——推動和打造獨立設計師和中國本土原創品牌的成功案例,從前期尋訪採集,產品設計,中期打樣、量產、製作,到產品成型、通過國際高端百貨公司推向國內外市場,形成當代民藝產品的產業閉環。

媒體報導

《中國傳統手工藝成為時尚新貴》——周末畫報
據說Alexander McQueen當年為了尋找一塊合適的繡片,曾眾里尋他千百度才找到合適的繡娘,他為那一方小小繡片支付的價格是1000英鎊:為繡娘的技藝,為手工藝的尊嚴。中國傳統手工藝是否同樣能與起步中的中國時尚比翼雙飛,甚至成為後者強有力的心臟起搏器?
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採集之旅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採集之旅
CHANEL去年在上海黃浦江邊上演的“Paris-Shanghai” 高級手工坊系列至今話題未減,Karl Largerfeld對中國元素的理解雖然見仁見智,但CHANEL一如既往對於手工的和傳統工藝的重視總是讓
人肅然起敬:旗下七家法國傳統手工藝作坊(Metiers d'Art)均被奉為珍寶,繡坊的作品一定標明費去幾百個小時的人工,紐扣坊的一粒包扣仿佛都能成為稀世傳奇。Hermès和Louis Vuitton更是從來都強調品牌對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能打下如今的天下,一半是因為參透了“珍稀”這兩個字的意義。
可惜的是,中國傳統手工藝似乎永遠面臨的是兩難的境地:傳統技藝的保護,傳統手工藝人的生存。“傳統”兩個字代表的時間和心力,無法用機械化大批量生產創造的精緻和獨一無二,但如果沒有等量等質的回報,沒有長遠性、建設性的發展方式,沒有足夠健康、成熟的體系去維護,很容易失去其核心價值。在中國我們已經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盲目而粗暴地“開發”某一種傳統工藝,得一點傳統的形,卻留不下半點神,最後甚至淪為旅遊景點粗製濫造的紀念品,景泰藍便是一例。蘇繡努力維護其傳統價值,又曲高和寡,多半只能做成屏風手絹等觀賞品,時間膠囊般被束之高閣,工匠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完全無法與他們的智慧及勞動付出成正比。
要留住傳統的精髓,更要時時創新,傳統手工藝契合上新時代的軌道,才能避免“博物館”式的唯一結局。去年,Lanvin的設計師Alber Elbaz以聯合國官員的會談為靈感,計畫在非洲撒哈拉開展項目,將當地的手工技藝和面料融入品牌的設計中。Diane von Furstenberg今年3月時在紐約舉辦了“世界女性”峰會,與會者包括Hillary Clinton、Meryl Streep以及來自奈及利亞和賴比瑞亞的女性代表,討論傳統手工藝者的保護,也藉此為品牌帶來新的靈感。中國傳統手工藝是否同樣能與起步中的中國時尚比翼雙飛,甚至成為後者強有力的心臟起搏器?
這一次,《周末畫報》參與了著名音樂人朱哲琴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共同發起的“世界看見”項目,親歷中國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活動貴州站,探訪苗族的銀飾、刺繡、蠟染等傳統手工藝。這是一場驚喜的“探寶之旅”: 果不是親身進入這些苗寨,親眼目睹手工藝人的工作過程,我們也許無法想像留存在深山中的傳統手工藝如此精妙絕倫。但我們也看到,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們往往還在為生活掙扎,即使他們自己努力維護祖先的技藝,也藉此過上了小康水準的生活,但仍然鼓勵下一輩“出去闖闖”,而不是繼承祖業。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他們用刺繡、蠟染、銀飾記錄,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就被他們穿戴在身上,代代相傳。時代巨輪滾滾向前,社會的改變翻天覆地,他們堅守的絕技也在尋找新的出路。
世界看見”項目在媒體之外,也邀請了一些專家、設計師同行。我們抱著同樣的目的:用我們的眼和心去發現、發掘苗族傳統工藝中與現代時尚結合的可能。這次的大片拍攝是一種嘗試,我們在苗寨當地即興邀請人擔刺任我們的模特,事先一切都完全無法預計,可Hermès的襯衫與苗族盛裝在顏色上竟融為一體,傳了祖孫三代的純銀鳳冠方能壓住CHANEL“Paris-Shanghai” 高級手工坊系列的拼接刺繡連衣裙的華麗感。我們忍不住感嘆中與西、新與舊融為一體的驚艷效果,只要是真正的“美”,無論外表或者背景上有何等天差地別的不同,它們必然有能夠互相溝通和契合的靈魂。我們不僅僅希望世界能“看見”苗族傳統手工藝,更希望有人能賦予它們更現代的生命,脫胎換骨,再生天地。
——————————————————————————————————————————
《讓世界看見中國的民族手工藝》——中國民族報
民族手工藝設計與現代生活接軌
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與中國親善大使朱哲琴共同發起的“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於2010年歲末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啟動。展覽的主題是“生命的嚮往”,參展的設計師分別從當代文化和設計的新角度為民族手工藝傳承增添了新的光芒,其中來自台灣的設計師石大宇為展覽特別創作的系列最為引人注目。
朱哲琴和設計師梁子朱哲琴和設計師梁子
在諸多少數民族工藝中,石大宇選擇香格里拉的尼西黑陶為主題,設計出延續此傳統工藝並幫助其與當代生活接軌的方案,命名為“興·香格里拉·風”。該系列包括5件作品:“贊松”茶盤組——靈感來自當地村民堆疊柴薪的方式與建築的排水系統;“藏地長城”立燈——黑陶燈罩上的圖形呼應當地窗欞上的佛塔雕刻;“扎西”壺杯組——順應尼西黑陶釀酒器、茶壺的原始造型,其略微扁平的球體呼應人體的曲線;“青稞穗浪”藏香爐——靈感來源於成捆並排的青稞所呈現出的錯落有致的穗浪;“酥金松水塘”洗臉台組——水龍頭造型源於當地的黑陶酥油茶罐,黑陶洗臉盆造型則來自黑陶火塘,洗臉台以當地草原上處處可見、簡樸可拆卸的松木青稞架為創作源。
攜手推動中國創造風潮
繼“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啟動之後,1月6日, “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此次論壇邀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民族手工藝研究專家、民族手工藝傳承人、時尚設計產業代表和媒體共同參與,深入探討了少數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雙向互動,以開發民族手工藝資源促進區域發展,以活化民族文化資源帶動中國創造風潮。
在論壇上,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中國親善大使朱哲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項目官員Beatrice Kaldun女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秘書長王山與民族手工藝傳承人楊建紅、張士紳等共同分享了民族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的經驗和案例,呼籲以行動支持和保護本土多元文化資源,以當代文化的新動力活化傳承,攜手推動中國創造風潮。
朱哲琴:一年只做一件事
朱哲琴又出現了——出道20年來,她在公眾面前總是時隱時現,飄忽不定。這次,她不是以歌手的身份,而是“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特展”的策展人。
朱哲琴一年只做一件事。2009年,她帶領一個團隊展開了民族音樂尋訪之旅,深入雲南、內蒙古、新疆、西藏、貴州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採集那些處於自生自滅狀態的歌聲。朱哲琴走過了2萬多公里,採集音樂樣本1000餘首,圖片和文字不計其數。
2010年,朱哲琴再次出發,與一批先鋒設計師和藝術家進行了一趟曠日持久的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他們再次深入少數民族村寨,奔赴那些擁有豐富民族文化資源的偏遠區域,蒐集整理了內蒙古馬鞍、馬頭琴製作,西藏山南尼木藏紙、藏香、藏式家具,貴州破線繡、紅繡、錫繡、蠟染、苗銀、石橋造紙,青海熱貢唐卡、加牙藏毯等15種民族手工藝。
跟以往無目的的旅行不同,朱哲琴這兩趟文化之旅都形成了建設性的成果。音樂之旅最後匯集成為一台“朱哲琴與民族歌樂師”樂舞集,在滬、港、京、杭四地演出,引發轟動效應。手工藝之旅結出的果實則是這個“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設計展”,那裡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非新非舊,而是在汲取民間手工藝精華的基礎上創意再造的實用物件。
對話
問:聽說您是第一次策展,能談一下這之中的感受嗎?
朱哲琴:第一次當策展人,我很興奮,這個特展也是我們“世界看見”民族手工藝保護與發展項目的第一個成果。在這么優秀、這么棒的展覽空間,和中央美院這樣一個頂級的學府以及跟《生活》這樣一個全中國最頂級的雜誌一起來合作做這個展覽,這都是第一次,所以我覺得很興奮,也很感謝把這件事情促成的人。
問:這個展覽很有特色,有很多跨界的交流,包括雕塑、音樂、民藝、攝影、時裝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展示,您對這樣的活動有什麼看法?
朱哲琴:21世紀實際上是一個跨界的時代,所以我覺得為走在時尚、學術、精神和文化領域前沿的這些人,提供這樣的一種可能性,做一些事情,跟更多大眾去分享,邀請他們參與,並給予他們一定的啟發,是很好的事情。
問:那您對這次活動大的主題“生命的嚮往”,有怎樣的理解?
朱哲琴:沒有生命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沒有生活的生命可能也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主題,它的包容度使得眾多不同界面的文化能夠連線融合,從而架構出這么有生命力、有這么多面向的一個展覽。
問:您本身是一個音樂人,您是怎么把做音樂和做“民族手工藝品保護”這樣的工作結合起來的呢?
朱哲琴:我有很多專家、顧問,還有參展的這些手工藝設計的頂級大師,他們是“世界看見”手工藝項目真正的主角和真正的推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