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演變 : 19世紀史(世界的演變)

世界的演變 : 19世紀史

世界的演變一般指本詞條

從19世紀開始,人類現代史即將拉開序幕。這是一個重大政治理念匯聚的時代,是“此在”科學化的時代,是鐵路與工業的時代,是各大陸之間的大規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經濟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時代,是民族主義和歐洲帝國主義向全球擴張的時代。但同時,在今人眼中,19世紀卻已變得遙遠而陌生:一個輝煌的昨日世界。本書從世界史的角度描繪和剖析了這段歷史,一個歐亞美非各大洲經歷劇變與全球化誕生的時代。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全三冊)
  • 作者:于爾根·奧斯特哈默
  • 原版名稱: 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 譯者:強朝暉;劉風
  • ISBN:9787509781623
  • 頁數:1864頁
  • 定價:238.00元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6年11月1日)
  • 裝幀:精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獲獎情況,

內容簡介

一部經典之作!
從19世紀開始,人類現代史即將拉開序幕。這是一個重大政治理念匯聚的時代,是“此在”科學化的時代,是鐵路與工業的時代,是各大陸之間的大規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經濟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時代,是民族主義和歐洲帝國主義向全球擴張的時代。但同時,在今人眼 中,19世紀卻已變得遙遠而陌生:一個輝煌的昨日世界。本書從世界史的角度描繪和剖析了這段歷史,一個歐亞美非各大洲經歷劇變與全球化誕生的時代。國際歷史學會前主席于爾根·科卡稱此書是“德國歷史寫作中的里程碑”, 奧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譽為“有關19世紀的布羅代爾”。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于爾根·奧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倫敦德國史研究所和弗萊堡大學工作,現為康茨坦茨大學近現代史教授。他出版過大量有關18世紀以來的歐亞歷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國與世界:十八世紀至當代》(獲得德國史學家協會獎)《中國革命: 1925年5月30日, 上海》《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等。于爾根·奧斯特哈默因其在歷史學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別於2010年和2016年獲得萊布尼茨獎、湯因比獎。目前,他正在從事2 0世紀的去殖民化史研究,並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編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
【譯者簡介】
強朝暉,職業譯者,譯有《中國衝擊》《水的政治》等。
劉風,北京外國語大學德語系畢業,德語同傳譯員,自由職業翻譯,譯有《正午的腳踏車》、《完美三月》和《奢侈帶來富足》。

目錄······

中文版序
緒論
第一部 近景
第1章 記憶與自我觀察
——19世紀的媒介式永恆
一 視與聽
二 記憶藏所、知識寶庫與存儲媒介
三 敘述、報導與“現實主義”
四 統計學
五 新聞
六 攝影術
第2章 時間
——何時謂19世紀?
一 年代劃分與時代特徵
二 曆法與年代分期
三 轉折與過渡
四 鞍形期-維多利亞時代-世紀末時期
五 時鐘與速度
第3章 空間
——何處謂19世紀?
一 空間/時間
二 元地理學:空間的名稱
三 “心理地圖”:空間觀念的相對性
四 互動空間:大陸與海洋
五 區域劃分:權力與空間
六 領土所有權、離散地與邊界
第二部 全景
第4章 定居與遷徙
一 規模與趨勢
二 流亡與流放地
三 集體性逃亡與種族清洗
四 內部遷徙與奴隸貿易的轉型
五 人口遷徙與資本主義
六 全球移民危機
第5章 生活水平
——物質生存的安全與風險
一 “生活水平”與“生命質量”
二 壽命的延長與“健康人”
三 對瘟疫的恐懼與預防
四 流動的風險——今與昔
五 自然災害
六 饑荒
七 農業革命
八 貧困與富裕
九 消費全球化
第6章 城市
——歐洲模式與全球特色
一 城市的正常形態與特殊形態
二 城市化與城市體系
三 在“去城市化”與超增長之間
四 特殊城市與一般性城市
五 港口城市的黃金期
六 殖民城市:通商口岸與帝國都市
七 內部空間與地下空間
八 象徵、美學與規劃
第7章 邊疆
——對空間的征服和對遊牧生活的入侵
一 侵略與邊疆的形成
二 北美的“荒野西部”
三 南美與南非
四 歐亞大陸
五 定居性殖民主義
六 征服自然:生態空間遭到入侵
第8章 帝國與民族國家
——帝國的慣性力
一 趨勢:大國外交與帝國擴張
二 通往民族國家之路
三 帝國:它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四 帝國:類型與比較
五 帝國:例證和模稜兩可的例子
六 不列顛治下的和平
七 帝國:人們是如何在其中生活的?
第9章 權力體系、戰爭與國際主義
——兩場世界大戰之間
一 通往世界國家體系的蜿蜒之路
二秩序空間
三 戰爭:和平的歐洲、不安寧的亞洲與非洲
四 外交:政治工具與跨文化藝術
五 國際主義和標準的普世化
第10章 革命
——從費城經南京到聖彼得堡
一 革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還是從哪裡而來?
二 革命性的大西洋
三 世紀中葉的痙攣
四 1900年後的歐亞地區革命
第11章 國家
——“最小的政府”、統治排場和“未來隸屬”
一 秩序與交往:國家和政治
二 君主制的新發明
三 民主制
四 管理
五 動員化和組織化
六 自強:來自邊緣區防禦的政策
七 國家與民族主義
第三部 主題
第12章 能源與工業
——誰,何時,何地,解放了普羅米修斯?
一 工業化
二 能源體系:煤炭世紀
三 經濟發展(不發展)的路徑
四 資本主義
第13章 勞動
——文化的物質基礎
一 農業勞動的比重
二 工作場所:工廠,工地,辦公場所
三 勞動世界的解放之路:奴隸,農奴,解放的農民
四 僱傭勞動的不平衡性
第14章 網路
——作用範圍,密度,網眼
一 交通與通信
二 貿易
三 貨幣與金融
第15章 等級制度
——社會領域的垂直維度
一 一部世界社會史?
二 貴族的緩慢衰亡
三 市民與準市民
第16章 知識
——增多,濃縮,分布
一 世界性語言:大語言地區
二 讀寫能力教育和學校化
三 作為歐洲文化輸出品的大學
四 知識的流動和譯介
五 自我及他者的人文科學
第17章 “文明化”與排異
一 “文明世界”及其“布道”
二 奴隸解放和“白人的統治地位”
三 排外與“種族鬥爭”
四 反猶主義
第18章 宗教
一 宗教的概念和條件
二 世俗化
三 宗教與帝國
四 改革與革新
結束語
——歷史上的19世紀

獲獎情況

2010年萊布尼茨獎(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Prize)(德國研究基金會)
2012年格爾達・漢高獎(Gerda Henkel Prize)(格爾達・漢高基金會)
2017年湯因比獎(Toynbee Prize)(湯因比獎基金會)
德國語言與文學創作學會弗洛伊德科學散文獎
北德廣播電視台文化頻道非虛構類圖書獎
權威期刊《選擇》(Choice)2014年度“傑出學術著作”之一
《彭博商業周刊》2014度最佳圖書之一,由薩蒂亞吉特・達斯(Satiyajit Das)選出
Marginal Revolution.com網站(泰勒・科文)2014年最佳非虛構圖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