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候研究計畫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由世界氣象組織(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與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聯合主持,以物理氣候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此計畫在1970年代開始醞釀,1980年代開始執行,是全球變化研究中開展得較早的一個計畫。

WCRP目的是擴充我們對於氣候機制的認識,以便確定氣候的可預報程度以及人類對氣候的影響程度。它包括對構成地球氣候系統的全球大氣、海洋、海冰、陸冰以及陸面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氣候研究計畫
  • 外文名: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
  • 簡稱:WCRP
  • 成立時間:1980
  • 發起組織國際科學理事會世界氣象組織
  • 主要研究對象:物理氣候系統
概念,發展歷程,目標,研究內容與方向,第33次會議,影響,logo樣式,

概念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是以研究氣候中物理方面問題為主的國際性計畫。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是由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的聯合科學委員會負責制定。經過五年的工作,於1984年提出了WCRP的第一個實施計畫。這個計畫的總目標是確定氣候的可預報程度和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程度。計畫還提出了1988~1997年的具體研究目標和研究計畫。這個計畫由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科學聯盟理事會共同組織實施,它是世界氣候計畫中最為活躍又極其重要的分計畫。

發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以前,早期氣候學理論主要是建立在大氣多年平均狀態描述的基礎之上,重點在於考察氣候的“靜態”統計特徵。50年代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各地氣候並不經常處於平均狀態,而總是經歷著各種時間尺度的變化過程(如年際、十年際或百年際以上,甚或月、季際),於是氣候變化的研究重心轉向以全球氣候變化為基礎的研究、氣候變化成因並預測未來氣候。隨後愈來愈多的事實表明溫室氣體的增加改變了地球氣候的輻射強迫,氣候變化研究引起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與大規模合作,國際科學計畫也是在此背景下出現的。
最早的國際性氣候研究計畫是1 965年WM()和ICSU聯合倡導的全球大氣研究計畫(GARP),其關注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科學基礎。觀測發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出現明顯的升高,人類活動正在對地球氣候系統產生影響。
1972年,聯合國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與環境會議”,建議世界氣象組織(WMO)與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ICSU)共同組織世界氣候計畫,研究氣候變化的人為和自然成因,提高預測氣候變化的能力。1975年,根據聯合國大會和世界糧食會議的要求,第七次世界氣象大會首次通過了“氣候變化”決議,該決議要求審議氣候變化的氣象和非氣象的有力證據。同年,世界氣象組織長期氣候學術會議發表了第一份氣候變化報告,隨後多次發表了大氣(X)2濃度增加和氣候變化的聲明。
1979年,在第八次世界氣象大會上正式通過由WM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ICSU共同組織世界氣候計畫(WCP)。WCP由四大子計畫組成,即世界氣候資料計畫(WCDP),世界氣候套用計畫(WCAP),世界氣候影響計畫(WCIP)和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其中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是WCP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前期研究就是1965年開始的GARP,側重於物理方面。

目標

WCRP的目標有兩個方面:一是氣候的可預報程度,二是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的主要目標是:確定氣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預測,以及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程度,它擴充人類對氣候機制的認識,探索氣候的可預報性及人類對氣候的影響程度,它包括對全球大氣、海洋、海冰與陸冰以及地表的研究。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的長期目標:改進和擴大對全球和區域氣候的認識;設計和實施深入了解重大氣候過程的觀測和研究計畫,包括海氣相互作用、雲與輻射間的相互作用、陸氣相互作用;發展氣候系統模式,論證對各種時空尺度的氣候的預報能力;研究氣候對人類活動如大氣中CO2增加的敏感性。

研究內容與方向

WCRP主要研究地球系統中有關氣候的物理過程,涉及整個氣候系統。其主要部分是大氣、海洋、低溫層(冰雪圈)和陸地以及這些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反饋。它主要關心的是時間尺度為數周到數十年的氣候變化。
WCRP研究有三個方向:為期數周的長期天氣預報、全球大氣年際變率以及為期數年的熱帶海洋的年際變率、長期變化。包括兩大試驗: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試驗和世界海洋環流試驗,以作為第二和第三研究方向的中心。1993年WCRP科學委員會又在熱帶海洋和全球大氣計畫(TOGA)的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氣候變率和可預報性研究(CLIVAR)計畫,旨在對百年尺度的氣候變率進行描述、分析、模擬和預測。

第33次會議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WCRP)區域和全球氣候研究計畫和優先領域研討會”和“WCRP聯合科學委員會第33次會議”於2012年7月16日在北京召開。共有來自國內外約200位氣候專家參加了本次會議。中國氣象局局長、中國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國光在開幕式上發言。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宇如聰出席會議。
鄭國光在發言中說,氣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氣候研究是有效開展氣候業務、氣候服務,推動氣候知識和信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廣泛套用的科學基礎。WCRP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計畫和行動提高了人們對氣候系統的認識,推進了氣候信息服務,取得了巨大成就。相信這次會議將有助於加深國際社會對氣候及氣候變化的理解,推動氣候服務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套用。
中國氣象局聯合國內其他機構,已初步建成了以觀測大氣、海洋和陸地基本氣候變數為主的中國氣候觀測系統,中國氣象局所屬的2419個國家氣象站已全部實現觀測自動化,建成了覆蓋全國85%以上鄉(鎮)的3.3萬多個自動氣象站,建成了172部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實現了靜止氣象衛星雙星觀測、極軌氣象衛星成功換代。此外,還建立了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建立了風能、太陽能資源專業觀測網。
中國的氣候服務產品涵蓋氣候監測診斷、氣候預測預估、氣候影響評價、氣候資源開發和氣候風險管理等多個方面。氣候服務範圍涉及多個經濟領域。氣候服務在中國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取得了明顯的減災成果和經濟社會效益。
鄭國光還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氣候知識和氣候信息的需求不斷增加,尤其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滿足各種需求的挑戰更大,需要不斷深入開展科學研究。中國氣象局正在組織建設中國氣候服務框架,旨在通過提供有效的氣候信息,管理和降低氣候風險,充分利用氣候資源。中國氣象局還專門制定了未來五年的氣候研究計畫。

影響

WCRP的研究結果已經成為環境評估的主要科學知識來源,如世界氣象組織(WMO)/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臭氧耗減與恢複評估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WCRP的成果對近期發表的冰凍圈狀態對極地氣候影響的回顧作出了很大貢獻。WCRP也將對海平面變率與變化的評估做出貢獻。

logo樣式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官方logo如下。
世界氣候研究計畫官方logo世界氣候研究計畫官方log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