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經濟

世界歷史: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經濟

基本介紹

  • 書名:世界歷史: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經濟
  • 作者:吳必康 張麗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0054566
  • 外文名:World History:Government and Market Economy in the West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416頁
  • 開本:32
  • 定價:45.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世界歷史(第8冊):西方國家政府與市場經濟》分為導言和五篇。第一篇法國,主要論述法國歷史上關於國家干預與自由經營的理論及實踐和戰後法國國家經濟職能的轉變;第二篇英國,對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關係的基本發展歷程及市場經濟中的法制、調控和公務員制度進行了探討;第三篇美國,主要論述美國的政府管制和管制改革,以及小企業與政府扶持;第四篇德國,主要研究德國市場經濟的演變及社會市場經濟的運行和國家干預;第五篇日本,探討近代日本市場經濟體系的演變與確立,及戰後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確立。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篇法國
第1章法國歷史上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理論及實踐
第一節/法國早期市場經濟的形成及主要理論
第二節/重農學派的基本理論和政策
第三節/經濟自由主義與政府干預的爭論及自由經營的建立
第2章戰後法國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
第一節/政府經濟職能變化的原因及理論
第二節/政府經濟職能的演變
第三節/特點、成效及局限性
第二篇英國
第3章國家干預與市場經濟關係的歷史進程
第一節/重商主義及國家干預
第二節/經濟自由主義和限制國家干預
第三節/凱恩斯主義及國家干預
第四節/新自由主義和第三條道路
第2章市場經濟中的法治、調控和公務員
第一節/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
第二節/經濟調控和社會調控
第三節/公務員制度的利用和控制
第三篇美國
第1章美國的政府管制與管制改革
第一節/美國政府管制的歷史發展
第二節/管制失靈與管制改革
第三節/結語:市場失靈與政府管制
第2章美國小企業與政府扶持
第一節/現代美國小企業的發展情況
第二節/聯邦政府扶持小企業的原因
第三節/美國政府對小企業的扶持政策
第四節/小企業管理局對小企業的扶持措施
第四篇德國
第1章市場經濟的演變與國家干預
第一節/市場經濟演變的基本歷史進程
第二節/經濟理論與國家干預的實踐
第三節/國家經濟職能的發展與調整
第四節/公共經濟的發展與政策
第2章社會市場經濟的運行和國家干預
第一節/社會市場經濟的法制框架
第二節/現代經濟調控機制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社會福利調控的發展及其意義
第五篇日本
第1章近代日本市場經濟體系的演變與確立
第一節/國家干預的出現與演繹過程
第二節/“殖產興業”——國家權力干預經濟的嘗試
第三節/產業革命與近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形成
第2章戰後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與確立
第一節/戰後改革與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建
第二節/戰後日本國家經濟干預政策的特色
第三節/國家干預形成的文化思想源流
主要參考文獻
重要名詞索引

文摘

著作權頁:



第一章法國歷史上政府與市場關係的理論及實踐
16世紀到18世紀,重商主義在法國占主導地位,政府對經濟的管理是顯而易見的。18世紀中期,重農學派提出讓市場、企業和資本自由發展的基本信條。法國大革命推翻了封建政權,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重農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成為主導思想,法國開始在社會經濟方面向現代社會轉型。在這一時期,政府在經濟活動中逐漸起著“經濟警察”的作用,在經濟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從16世紀到19世紀,是資本主義在歐洲蓬勃興起的時期,也是政府與市場關係不斷變化的時期,同時是對這種新型關係不斷認識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歐洲誕生了許多傑出的政治經濟學家,他們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和政策主張,構成了認識這一問題的基本框架。其中法國的幾位政治經濟學家是值得特別關注的,因為他們的思想反映了法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代表了當時的潮流,論及了市場經濟與政府職能的關鍵問題。本章主要論述影響法國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政策主張,同時闡述他們的理論的影響。第一節法國早期市場經濟的形成及主要理論。
一、早期市場經濟的形成
西方市場經濟萌芽於封建社會後期。法國早在12世紀就有香檳集市,這是定期的國際性集市貿易。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關係在14、15世紀萌芽,在16世紀的商業革命時期開始形成。
促使西歐市場經濟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資本原始積累、地理大發現和商業資本的出現。資本原始積累使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刺激了歐洲的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的發展,開拓了世界市場,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品經濟逐漸取代自然經濟,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占據支配地位。市場要素開始發育成熟,市場對經濟運行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
而商業的巨大變化是市場經濟產生的直接原因。16世紀,西歐商業發生了一場革命,“黃金熱”引起了一連串的變化,首先是地理大發現、航海技術和造船業的大發展;相繼而來的是,歐洲人取代阿拉伯人壟斷了東方的貿易,貿易範圍從地中海擴展到大西洋沿岸及世界各地,大西洋沿海新興城市取代了地中海商業城市;民族國家興起,政府與商業組織和商人聯合,促進海外貿易的發展,全國性的市場建立;而後,貨幣經濟占支配地位,近代信用制度、金融機構、交易所建立,支票和期票信用工具廣泛使用。商業革命加速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序言

多卷本《世界歷史》是我國第一部專題研究與編年相結合的世界通史類著作。它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力求通過對複雜的世界歷史進程的系統研究,特別是通過對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深入探討,再現人類社會豐富多彩的歷史圖景,科學回答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揭示人類歷史不可逆轉的進步趨勢,並在此基礎上,概括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
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已有多種“世界通史”問世。如英國《劍橋古代史》12卷、《劍橋中世紀史》8卷、《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14卷;蘇聯科學院主編的《世界通史》10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史學家G.巴勒克拉夫、美國史學家L.S.斯塔夫里阿諾斯、W.H.麥克尼爾等人對“全球史觀”的探討,促進了歐美史學中的“世界史”重構潮流的發展,近年在西方有《世界史》和《全球通史》等有一定影響的著作相繼問世。這些著述雖然各有特點,但任何一部世界史都是歷史學家在一定的世界觀、歷史觀及史學理論方法論的指導下,對已經逝去的“過去”進行包括價值判斷在內的歷史選擇的結果。
在我國,周谷城先生在1949年曾撰有3卷本《世界通史》,新中國成立後,人民出版社在1962年出版了周一良、吳於廑教授主編的4卷本《世界通史》。“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吳於廑、齊世榮教授受國家教委委託,主編了6卷本的《世界史》,並在1994年問世,以後又有齊世榮主編的4卷本《世界史》出版。近年來,我國在世界通史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在全面理解、運用唯物史觀,克服學術研究中的簡單化、概念化、公式化傾向、重視生產力發展歷史的研究、克服“西歐中心論”的影響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大批外交檔案及各類原始文獻解密,西方學者在世界歷史的體系、全球史觀、總體史學、敘述史和問題史學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問題,使我國的世界史研究,特別是世界通史方面的研究,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需要回答。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無論從當代中國世界史研究發展的實際,還是從改革開放的中國迫切要求對世界歷史的深入了解來看,中國學者撰寫一部新的世界史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
中國學者自己的世界通史研究,“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得到較大發展。整個世界史研究的進步,特別是對史學自身發展中的理論問題和人類歷史進程中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的爭鳴,為世界通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在理論、方法、學術思想的準備和科研隊伍的培養上為撰寫新的《世界通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本書是世紀相交之時,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對世界歷史的獨立理解,並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有中國特點的認識世界歷史的體系。生活在當代的歷史學家,如果不能把歷史融化在當代之中,那他就不可能理解歷史,寫出歷史感與時代感相結合的歷史。同以往問世的《世界通史》相比,我們希望它有助於人們更準確地了解過去,清醒地認識現實,科學地展望未來。
本書採取專題與編年相結合的撰寫體例,它的特點在於,強調以時間為縱線,點面結合;既有一定的時空涵蓋面,又有重點專題上的學術深度,與教科書式的寫法有別;與傳統的世界通史性的著作相比,本課題的歷史視野更加開闊,不迴避當代社會發展中提出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使世界史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精神。中國史是世界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與世界,將在本書中獨立成卷,重點探討中國與世界文明的碰撞、交融及互動。
在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時,我們強調新穎的研究視角、廣闊的歷史視野和多層面的理論描述。它是當代中國世界史學者,在廣泛汲取歷代中外學者世界史研究優秀成果的基礎上,追蹤當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前沿問題,對世界歷史進行系統的、科學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從時代的角度,回答當代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從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充分發揮世界史學科的科學認識功能和社會功能。
本著作是通史性的著作,有清晰的歷史脈絡,但不是編年體式的歷史過程的敘述,而是從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上,探討人類歷史矛盾運動的本質內容及內在聯繫,重視理論認識、理論分析和理論概括。鑒於本課題從世界歷史的廣闊背景下,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無論是在時間跨度還是在空間分布上,都比以往同類著作有新的突破,所以,傳統的史學方法已嫌不足。在本課題的研究中,重視使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汲取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心理學、政治學、宗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及比較方法,等等。跨學科方法是對傳統史學方法的補充和完善,是高質量撰寫本著作的重要保證之一。
多卷本《世界歷史》由理論與方法、經濟發展、政治制度、民族與宗教、戰爭與和平、國際關係、思想文化、中國與世界等8卷38冊組成,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和高等學校世界史學者們集體努力的成果。任何一部世界通史著作,都不可能涵蓋世界歷史上的一切問題、窮極歷史認識的真理,並做出最後的結論。這部多卷本《世界歷史》著作的完成,不是我們研究工作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起點。
本著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課題的最終成果,學者們在課題立項、研究和撰寫過程中,一直都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的關懷和支持。本著作還得到齊世榮、劉家和、龐卓恆、何芳川等知名歷史學家的學術指導。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和江西省出版集團公司、江西人民出版社,也給予了許多具體的幫助,我們在此一併表示誠摯的謝意。
《世界歷史》編委會希望,本著作的出版有助於世界歷史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進一步加強中國世界史學學科的建設,加強中外世界史學者的學術交流,並在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
《世界歷史》總編委會
2010年5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