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後灘公園

世博後灘公園

世博後灘公園為上海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位於“2010上海世博園”區之西端,位於黃浦江之東岸之與浦明路之間,南臨園區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盧浦大橋,占地18公頃。場地原為鋼鐵廠(浦東鋼鐵集團)和後灘船舶修理廠所在地,2007年初開始,由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領銜“土人設計”團隊設計,2009年10月建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博後灘公園
  • 建成時間:2009年10月
  • 地區:上海
  • 位置黃浦江之東岸之與浦明路之間
公園簡介,免費對外開放,

公園簡介

設計者倡導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的環境倫理與新美學思想,用當代景觀設計手法,顯現了場地的四層歷史與文明屬性:黃浦江灘的回歸,農業文明的回味,工業文明的記憶和後工業生態文明的展望。最終在垃圾遍地、污染嚴重的原工業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體淨化和雨洪調蓄、生物生產、生物多樣性保育、和審美啟智等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的城市公園。後灘公園不但建立了一個可以複製得生態淨化水系統模式,同時創立了新的公園管理模式,它建成後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而是讓自然自我循環淨化,讓自然做功,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成功的樣板。
世博後灘圖片欣賞世博後灘圖片欣賞
公園保留並改善了場地中黃浦邊的原有4公頃江灘濕地,在此基礎上對原沿江水泥護岸和碼頭進行生態化改造,恢復自然植被。同時,整個公園的植被選用適應於江灘的鄉土物種,蘆笛翻飛,烏桕成林,更有群魚遊憩,白鷺照水,一派生機勃勃,實現了“灘”的回歸。
在江灘的自然基底上,選用了江南四季作物,並運用梯田營造和灌溉技術解決高差和滿足蓄水淨化之功效,營造都市田園。春天菜花流金,夏時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飄香,冬日翹搖鋪地,無不喚起大都市對鄉土農業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產功能的以展示,並重建都市人與土地的聯繫。
在自然江灘與都市田園的基礎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場地作為鋼鐵廠的記憶。巨大的工業廠房之鋼構得以保留,並演繹為立體花園和酒吧遊憩之所;原臨江碼頭被保留,並設計成生態化的水上花園和觀景台,遙望浦西高樓林立,仿佛置身塵外世界;一條由鋼板摺疊而成的銹色長卷,寫就無數滄桑記憶。它隱約起伏,漂游於水岸平台之上,或蟄伏於地面而成為鋪地,逶迤而遠去,或翹首於空中而成為雨棚、景窗,巧取園中美景。
作為工業時代生態文明的展望和實驗,公園的核心是一條帶狀、具有水淨化功能人工濕地系統,它將來自黃浦江的劣五類水,通過沉澱池、疊瀑牆、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濕地淨化區,經過長達1公里的流程,而成為三類淨水,日淨化量為每天2400立方。淨化後的三類水不僅可以提供給世博公園做水景循環用水,還能滿足世博公園與後灘公園自身的綠化灌溉及道路沖洗等需要。除大量使用鄉土物種以及水體淨化等生態措施外,設計充分利用舊材料、節約造價、倡導低成本維護等生態理念,包括舊磚瓦的再用,黃浦江護岸的生態友好型設計、建築物的節能設計,以及可降解竹材作為會時大面積鋪地,以滿足同時考慮賽時和賽後的人流需要,等等。
在上述場地的四層含義之上,便是人的休閒、娛樂、審美和啟智。設計者在公園布置了一個狹長的幽谷空間,在巧妙地解決了防洪問題的同時,啟承開合,委婉流動,長近2公里,其間設計了一系列親水棧橋、平台和穿梭於植被中的步道網路。始於西端的跌瀑水牆和層層梯田,而止於彩色翻湧的金屬帷幔,遊走其間,或潛谷底探水,葭蒹蒼蒼,青蛙繞足;或登高台臨淵,蘆笛茫茫,彩蝶翻飛;或入山中探路,叢林夾道,竹巷幽深,洞府圍合;或上坦蕩田野,荷葉田田,稻禾燦燦。
後灘公園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產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負碳城市的一條具體途徑;後灘公園建立了一個可以複製的水系統的生態淨化模式,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可以借鑑的樣板,同時創立了新的公園管理模式,它建成後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而是讓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調節和淨化能力來治癒工業時代留下的污染;後灘公園深情地回望農業和工業文明的過去,並憧憬於生態文明的未來,放聲謳歌生態之美、豐產與健康的大腳之美、蓬勃而爛漫的野草之美。通過充分發揮土地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後灘公園生動地註解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世博後灘公園
世博後灘公園沒有具體的名稱和指引,入口處在世博大道靠近北長清路,盧浦大橋下方,目前免費對外開放,人比較少環境優美,可以近距離的欣賞黃浦江的美景。

免費對外開放

曾經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驚艷世人的後灘公園2012年7月1日起重新揭開面紗,正式對外免費開放,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體驗都市濕地的野趣。後灘公園每天開閉園的時間暫定在早8時至晚6時,隨著天氣轉熱,將會延長至早6時—晚8時,公園開設了2個出入口,區域位置為空中花園和L6碼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