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料手鐲

且末料手鐲是起源舊時器時代後期的手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且末料手鐲
  • 類型:手鐲
  • 起源:舊時器時代後期
  • 規格:細度
簡介,歷史發現,類別,

簡介

在人類戴有裝飾品這一事實已由許多中外出土實物得以證實。在出土於維倫多夫的維納斯圓雕裸女中,在同其豐滿的胸部、臀部不成比例的小小的手腕部,刻有手鐲一類裝飾品。 在出土於伊斯圖里茲的骨雕人像中,也刻有類似手鐲的裝飾品。
且末料手鐲
在烏克蘭邁津出土的實物中,有用猛獁象牙刻的戴有裝飾花紋的美麗的手鐲。在里維埃拉海岸的格里馬迪出土的實物中,除了用魚脊椎骨製作的手鐲外,還有用貝殼、牡蠣殼、動物牙齒等製作的手鐲。

歷史發現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遺址,在山東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時代遺址等,考古學家均發現了陶環、石鐲等古代先民用於裝飾手腕的鐲環。從出土的手鐲實物來看,有動物的骨頭、牙齒、,有石頭、陶器等。手鐲的形狀有圓管狀、圓環狀,也有兩個半圓形環拼合二成的。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表面磨製光滑,而且有的還在手鐲表面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
商周至戰國時期,手鐲的材料多用玉石。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手鐲。
西漢以後,由於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寢,得玉臂之,功侔鬼神”。還有一種叫作“跳脫”的臂環,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於調節鬆緊。這種“跳脫”式臂環,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必須臂釧。初唐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這不僅僅限於宮廷貴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熱衷。據史書記載,崔光遠帶兵討伐段子章,將士到處搶掠,見到婦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釧。可見當時戴臂釧的女子並非少數。
唐宋以後,手鐲的材料和製作工藝有了高度發展,有金銀手鐲、鑲玉手鐲、鑲寶手鐲等等。造型有圓環型、串珠型、絞絲型、辮子型、竹子型等。

類別

類別顏色脂度
葉城糖玉
玉色偏灰,包括白玉部分和糖玉部分
細度相對較弱
脂度一般
且末糖玉
玉色白中偏青,糖色偏紅
細度較好
脂度高
若羌糖玉
玉色黃中偏青,黃者為上品
細度好
脂度高
俄羅斯糖玉
糖色偏紅,與且末糖色接近
細度介於葉城糖玉與且末糖玉之間
脂度一般
和田籽帶糖
多帶皮色,糖與白分界不明顯,糖色較淡,且有由深到淺的漸變過程
細度較白玉部分稍差
脂度較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