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黃土

下蜀黃土

也有人稱為下蜀土、下蜀粘土。長江中下游地區中、晚更新世黃土狀堆積物。在江蘇省南京市下蜀、鎮江一帶最為發育。多分布在長江的一、二級階地上。下段岩性為黃棕色、微紅色黃土狀亞粘土,較緻密堅硬,含鈣質結核,夾有2~3層古土壤,該段頂部有一層淋溶程度較深的古土壤層,顏色較紅,可能有過沉積間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蜀黃土
  • 又稱下蜀土、下蜀粘土
  • 結構:垂直節理、稜柱狀結構
  • 內層時間:4萬年
  • 缺點:弱膨脹性、濕陷性
  • 優點:粘粒含量高、抗壓抗剪強度高
Xiashu loess
下蜀黃土下蜀黃土
該段黃土地質時代中更新世。上段岩性灰黃色和棕黃色黃土狀亞砂土、亞粘土,較疏鬆,垂直節理、稜柱狀結構、管狀孔隙發育,富含鈣質結核,最大厚度0.5米,常成層分布。在南京、鎮江一帶厚度10~20米。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在下蜀黃土中含有腹足類化石,以後又發現有斑鹿、軸鹿、等化石。對南京老虎山下蜀黃土鈣質結核的14C測年資料,結核內層為4萬年,外層為30 600±108年,屬晚更新世末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