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

丹毒”是一皮膚病症,以皮膚突然發紅,色如塗丹為主要表現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好發於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有可能是絲蟲病引起,可參見百度百科絲蟲病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丹毒
  • 中醫學名:丹毒
  • 英文名稱:erysipelas
  • 其他名稱:流火 絲蟲病
  • 發病部位:腿部,手部,陰囊
  • 主要症狀:紅腫,發燒
  • 主要病因:絲蟲,鏈球菌
  • 傳染性:有傳染性
  • 傳播途徑:蚊子叮咬
  • 是否進入醫保:否
定義,簡介,症狀,鑑別診斷,預防治療,

定義

什麼是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Erysipelas) 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發於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並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多由皮膚或黏膜破傷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下肢丹毒
絲蟲病引起的丹毒樣皮炎等的特徵為逆行性,發作時可見皮下一條紅線離心性地發展,俗稱“流火”或“紅線”。上下肢均可發生,但以下肢為多見。當炎症波及皮膚淺表微細淋巴管時,局部皮膚出現瀰漫性紅腫,表面光亮,有壓痛及灼熱感,即為丹毒樣皮炎,病變部位多見於小腿中下部。

簡介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覆發作,稱復發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腫。發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腫,亦稱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變化是真皮高度水腫,血管及淋巴管擴張,真皮中有廣泛的膿性白細胞浸潤,可深達皮下組織。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及血中白細胞增高,可診斷為丹毒。但應與接觸性皮炎、蜂窩織炎鑑別。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外界刺激物的病史,無全身症狀,有瘙癢;蜂窩織炎為境界不清的瀰漫性浸潤潮紅,顯著凹陷性水腫,不軟化破潰,愈後結疤。
丹毒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並適當隔離。如病在下肢,則應臥床,抬高患肢。藥物治療以青黴素為首選,口服或靜脈滴注。對青黴素過敏者可口服紅黴素或磺胺類藥物。局部可外塗20%~30%魚石脂軟膏,或用0.1%雷夫奴爾溶液濕敷。

症狀

發病前有全身不適、寒戰、噁心等症狀,繼而局部出現邊界的水腫性鮮紅斑,迅速向四周擴大,皮損表面可出現水皰,自覺灼熱疼痛,可伴發淋巴管炎及淋巴結炎,多見於顏面及小腿部,面部損害發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損害常與腳癬有關。並常有復發傾向,復發時症狀往往較輕。嬰兒多見於腹部,臍部感染有關。愈後遺留有色素沉著。
需與接觸性皮炎、蜂窩織炎鑑別。
下肢丹毒臨床特點
一、病因: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二、先驅症狀:畏寒、全身不適、高熱,39~40℃
三、好發部位:小腿、顏面部。
四、皮損特點:鮮紅色水腫斑,表面緊張發亮,邊界較清楚,嚴重者可發生水皰 Fig1。
五、全身症狀: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等
六、自覺症狀:壓痛明顯,局部皮溫高
七、預後:復發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腫,下肢反覆發作可導致象皮腫。
八、實驗檢查:白細胞總數、嗜中性白細胞增高

鑑別診斷

接觸性皮炎、蜂窩織炎、癬菌疹

預防治療

治療原則:積極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一、全身治療: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黴素,480~800萬單位/日 靜點,過敏者可用紅黴素
二、積極治療局部病灶如足癬、鼻炎等,下肢應抬高患肢。
三、支持療法,對症處理。
四、局部治療:呋喃西林液濕敷,外用抗菌素類軟膏:如百多邦軟膏等
五、物理療法:紫外照射、音頻電療超短波、紅外線等
六、絲蟲病導致的丹毒樣皮炎的病原治療:海群生(又名乙胺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