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甸廟鎮

下甸廟鎮

下甸廟鎮(現已合併至西塘鎮)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的交匯處。東靠西塘鎮,南接洪溪鎮,西與汾湖鎮毗鄰,北與陶莊鎮、大舜鎮相壤。距嘉善縣城14公里,是嘉善西北部的一個工貿型經濟重鎮。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捷,工商業繁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甸廟鎮
  • 所屬地區: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的交匯處
  • 下轄地區:下甸廟鄉、禮廟鄉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歷史沿革,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鎮新一輪城鎮規劃通過論證,塊石護岸建設成效顯著,稻田養蟹被列為省級示範項目,鎮家庭五金沖件業崛起,一方名村——許泉浜村,消逝的習俗——下甸廟迎神賽,

歷史沿革

鎮域內有上甸廟、下甸廟。民國初,下甸廟附近因窯業發達而漸成市鎮,故得名。明、清兩代屬思賢鄉四區、遷善鄉東區。民國19年(1930)成為市鎮。民國36年(1947)隸屬陶莊鎮。1950年5月,建置下甸廟鄉、禮廟鄉,屬天凝區。1956年2月,兩鄉合併為禮廟鄉。1956年4月,下甸廟集鎮從禮廟鄉劃出,建下甸廟直屬鎮。1958年2月,撤銷下甸廟鎮,與禮廟鄉合併為下甸廟鄉;10月,下甸廟鄉與陶莊、汾玉合併為陶莊公社。1961年4月,建立下甸廟公社。1968年,改名為東風公社。1981年11月,復稱下甸廟公社。1984年1月,改為下甸廟鄉。1987年12月,撤鄉建鎮。1999年11月,大舜,下甸廟兩鎮併入西塘鎮,至今。現為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鎮下甸廟村

改革開放以來大事記

1982年,建造容納1000名觀眾的影劇院。1983年,投資278?02萬元建造東風水泥廠。1985年,創辦嘉善縣第四毛紡廠,次年擴建染整車間。1988年,鎮紙箱廠搬遷新址,廠規模擴大到9000平方米,同時更名為嘉善包裝裝潢廠。1992年,開闢集鎮街道昌明路,下甸廟鎮新鎮規劃開始啟動。之後,修築了鶴溪路、吉安路、建業路等主要街道,興建了鶴溪商廈、糧茂商廈和商業大廈等一批主體建築,新鎮初具規模。1993年,建成鎮中學。1993~1996年,全鎮普及自來水。1994年,建立有線電視站,並與縣站聯網。1996年,建成1000平方米的下甸鎮集貿市場。1997年,11萬伏下甸廟輸變電工程竣工,促進地方經濟建設。

鎮新一輪城鎮規劃通過論證

1998年1月30日,由上海、杭州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的下甸廟鎮新鎮規劃,經專家論證,獲得通過。新一輪小城鎮建設,規劃總面積102.18公頃,總人口8250人,城鎮化水平達到50%以上。

塊石護岸建設成效顯著

1996~1998年,加強鎮南、鎮北、友誼、肖家圩、金河等五大圩區的改造,新建水閘一座,修建外港永久性落河缺280個,加高加固土坊圩岸24公里,修築塊石護岸18.5公里,全鎮塊石護岸數量達到外港圩岸總長度的85%,全鎮累計用於水利基本建設的總投入360.5萬元。

稻田養蟹被列為省級示範項目

1998年,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金河村種糧大戶大膽實踐,積極發展稻田養殖業。在137畝水稻田中進行套養河蟹的試驗獲得成功,為糧食主產區創造了走“糧經雙豐收”之路的成功經驗,受到省、市、縣各級的肯定,並在全市乃至省得到大力推廣,被列為省級示範項目。

鎮家庭五金沖件業崛起

隨著廢鋼業、運輸業的萎縮,廣大農戶憑著廢鋼經營的經驗,逐步轉向五金沖件的生產。自1996年起五金沖件逐步發展,到1998年底,全鎮五金沖件戶達到144戶,沖床442台,從業人口874人。主要生產墊圈、鉚釘等產品,大部分產品出口,同時銷往上海、江蘇及本省各地,1998年創產值11016萬元,占全鎮個私經濟總產值的45.8%,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21.7%,已成為本鎮個私經濟的一大特色產業。

一方名村——許泉浜村

許泉浜村原是一個純農業的行政村,現有農戶132戶,人口554人,耕田總面積574畝。自1996年起,該村部分農戶依託廢鋼市場的優勢,發展五金沖件業,到全村沖件戶已發展到58戶,沖床168台,沖件戶占總戶數的43.9%,從業人員254人,占全村總勞力的68.8%,主要生產各類標準墊圈、鉚釘。1998年,創產值3296萬元,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77.1%,已初步形成沖件專業生產村的格局。

消逝的習俗——下甸廟迎神賽

明末清初,每年的農曆三月底、四月初,下甸廟的農民例行迎神賽會。賽會從金家埭出發,前有鑼鈸開道,接著是扮演古裝戲文等民間文藝隊伍,隨後是高舉“代天巡守”、“賓毅王”、“天花司正神”、“隨糧王”、“普佑上天王”五塊木牌和“肅靜”、“迴避”牌,簇擁著五個“老爺”,浩浩蕩蕩。賽會分水陸兩路,水路上的船隻,緊緊跟隨陸上的隊伍,在河港里搖船比賽(俗稱“搖大擺船”)。賽會歷時二天,途中有三、四個歇腳點,眾鄉親前來趕會,在每個歇腳點做起各種小生意及農產品的交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