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燥治血

中醫治法。出葉桂《臨證指南醫案》。是治療下部燥證的經驗之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燥治血
  • 出處:《臨證指南醫案》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下燥側重從陰血治療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下燥治血,語出《臨讓指南醫案·燥門》:“上燥治氣,下燥治血,以此定評。”下燥,指病在肝腎。因“肝藏血”、“乙癸同源”故下燥治血指下燥側重從陰血治療,實指治肝腎之陰而言。

中醫套用

“下燥治血”,血者陰之屬,指陰血律液之類也。燥邪日久,勢必損及肝腎之陰,是為下燥。肝腎為陰血藏匿之髒,肝腎受損者乃指其陰精血液受損,此或由汗、吐、下過劇,或失血過多,或久病精血內奪等等造成。其症常見口咽乾燥,皮膚乾糙,毛髮失榮,肌肉枯瘦,溲少便結,其因燥甚而虛火下炎者更可見頭暈目眩,耳嗚耳聾,或五心煩熱,或腰脊酸軟,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夜寐不寧,其脈沉細而數,舌紅少苔。因其傷在下焦肝腎陰血,其治自宜以滋養肝腎之陰為重點,伍以清潤肺金之品,亦乃金水並調之法,常用百合固金湯、參麥六味飲之類,方以六味地黃湯滋補肝腎陰血,陰血足,陽不偏亢則燥火不灼,更以百合、玄參、麥冬、沙參、貝母等潤肺滋燥,肺陰得滋則上源不絕而保證可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