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洋鎮(廣東徐聞縣下洋鎮)

下洋鎮(廣東徐聞縣下洋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洋鎮位於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縣境東部,東臨南海,西鄰曲界鎮,南接前山鎮,北連外羅、 錦和鎮。鎮政府駐地下洋圩,地處東經110°30′,北緯20°30′,距縣城49公里。全鎮面積75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面積43754畝。

下洋鎮地處南海之濱,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地形為緩坡台地,土類沿海為 沙攘土,內陸為磚紅壤土。年均氣溫23℃,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港北溪、姑村溪、尖嶺溪 從境內自西向東流入大海。有12公里長的海灘涂,沙灘地帶蘊藏有豐富的鈦、鋯英礦土。大 陸架擁有20多公里長、10多公里寬的珊瑚石。

水產資源豐富,海區盛產馬鮫、白鯧、黃花魚 等。下洋鎮總人口30763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洋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徐聞縣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041
  • 地理位置:廣東徐聞縣
  • 面積:75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30763人(2017年)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自然條件,行政規劃,交通區位,經濟概況,文教事業,歷史文化,人口數據,

地理位置

下洋鎮位於縣境東部,東臨南海,西鄰曲界鎮,南接前山鎮,北連錦和鎮。鎮政府駐地下洋圩,地處東經110°30′,北緯20°30′,距縣城49公里。全鎮面積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3754畝。

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下洋鎮位於縣境東部,東臨南海,西鄰曲界鎮,南接前山鎮,北連外羅、 錦和鎮。鎮政府駐地下洋圩,地處東經110°30′,北緯20°30′,距縣城49公里。全鎮面 積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607畝。
下洋鎮地處南海之濱,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地形為緩坡台地,土類沿海為 沙攘土,內陸為磚紅壤土。年均氣溫23℃,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港北溪、姑村溪、尖嶺溪 從境內自西向東流入大海。有12公里長的海灘涂,沙灘地帶蘊藏有豐富的鈦、鋯英礦土。大 陸架擁有20多公里長、10多公里寬的珊瑚石。水產資源豐富,海區盛產馬鮫、白鯧、黃花魚 等。
1995年,下洋鎮總人口26345人,其中農業人口25081人,占總人口98%; 非農業人口1264人,占總人口2%。漢族26340人,苗族1人,壯族4人。
市政建設 該鎮轄下洋、姑村、下港、海星、雙溝、墩尾、尖嶺、龍江塘、小蘇、後 村、地塘、邊坡等12個村民管理區和下洋圩1個居民管理區,共90條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 下洋圩 。圩區與各管區及自然村,都有公路通達。圩區面積2.9平方公里;街道為井字形,全長1 .8公里。圩區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量4.5萬噸。圩區人均住房面積9平方米。有1座容量 為800門的自動電話大樓。
下洋鎮東臨南海,海岸線11.27公里。水路交通方便,有南門溝港、北石 港、淹下港、陳公港等港灣可通航,北上可達湛江、香港等港口,南下可到海南和東南亞諸 國。陸路交通線有仙(安)——下(洋)、前(山)——下(洋)、錦(和)——下(洋)、下(洋)—— 外(羅)等公路,四通八達,特別是仙(安)——下(洋)線,可直達縣城與207國道匯合,通往 全國各地。現擁有客貨車輛242輛,每天開往徐城客運車輛20班(次)。
經濟狀況 1995年,下洋鎮工農業總產值5241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下同),其中工 業總 產值89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農業總產值4345萬元,占工農業總 產值的83%。全鎮 有工業企業128家,其中國營3家,集體47家,個體78家。在工業方面,有礦選、農副產品加 工、家具製作和汽車、機車修理等行業。在農業方面,已形成水果、蔬菜、“三鳥”、水 產品等商業生產基地。1992年,農產品與鮮活水產品年產值共2540萬元。1995年,在農業總 產值中,種植業2411萬元,占52%;林業39萬元,占0.9%;畜牧業411萬元,占9%;副業751 萬元,占17%;漁業733萬元,占17%,其他占4.1%。
下洋鎮集貿市場2個,商業戶383戶,其中國營12戶,集體87戶,個體284戶。1992年,集貿 市場成交額589.5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454.5萬元。
下洋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2所,在校學生451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 達99.2% 。全鎮文化娛樂場所28處,其中影劇院1座,露天歌劇場14座,電影定期放映點4個,錄像室 (場)2個,文化室5間,老人活動室3間。民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雷歌演唱、文藝會演、 攝影、跳舞、猜燈謎、舞獅、八音吹彈、弈棋、習書、繪畫等等。醫療保健設施有衛生院1 所,各管理區分別有保健站。

自然條件

下洋鎮地處南海之濱,地勢自北向南傾斜,地形為緩坡台地,土類沿海為沙攘土,內陸為磚紅壤土。年均氣溫23℃,年均降雨量1800毫米。港北溪、姑村溪、尖嶺溪從境內自西向東流入大海。有12公里長的海灘涂,沙灘地帶蘊藏有豐富的鈦、鋯英礦土。大陸架擁有20多公里長、10多公里寬的珊瑚石。水產資源豐富,海區盛產馬鮫、白鯧、黃花魚 等。

行政規劃

該鎮轄下洋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姑村、下港、海星、雙溝、墩尾、尖嶺、龍江塘、小蘇、後村、地塘、邊坡11個村民委員會。鎮人民政府駐下洋圩 。現除了龍江塘村委會正在建設村通鎮水泥路外,其餘的11個村(居)委會都實現了村通鎮道路硬底化,並有一部分自然村實現了村通村道路硬底化。圩區面積2.9平方公里;街道為井字形,全長2 .3公里。圩區有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量4.5萬噸。圩區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有1座建於80年代占場地面積200平方的辦公大樓。

交通區位

下洋鎮東臨南海,海岸線11.27公里。水路交通方便,有南門溝港、北石港、淹下港、陳公港等港灣可通航,北上可達湛江、香港等港口,南下可到海南和東南亞諸國。陸路交通線有仙(安)--下(洋)、前(山)--下(洋)、錦(和)--下(洋)、下(洋)-- 外(羅)等公路,四通八達,特別是仙(安)--下(洋)線,可直達縣城與207國道匯合,通往全國各地。現擁有客貨車輛378輛,每天開往徐城客運車輛28班(次)。

經濟概況

下洋鎮大力調整和最佳化作物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在推廣特色品種種植的基礎上,根據本鎮的實際,沿海地區重點發展養殖業。內地村莊突擊抓好發展短、平、快、高產高效作物種植。該鎮還以創辦的農業示範基地為亮點,不斷擴大香蕉、鳳梨、甘蔗、北運蔬菜等種植面積。
下洋鎮認真做好築巢引鳳這篇文章,引進海南省京邦礦業有限公司到該鎮投資開辦採礦及洗礦項目,該項目已投入資金300多萬元。扶持民營企業做強做大,引進外商到下洋鎮開辦了飲食、果菜購銷等10家民營企業,充分發揮和利用公路交通日漸便利的優勢,大力發展餐飲、流通、建材、家具等行業。全鎮共有企業241家,總產值5353萬元。
下洋鎮工業方面有礦選廠、家具製作戶和機車修理戶等行業。在農業方面,已形成水果、蔬菜、“三鳥”、水產品等商業生產基地。在農業總值中,種植業占 12.5%;林業占0.8%;畜牧業占3.6%;副業占7.2%;漁業占18.5%,其他占8.1%。
2007年該鎮社會總產值10240萬元,農業總產值6165萬元,企業總產值4090萬元,工業總產值795萬元,財政總收入19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694元,人民銀行儲蓄存款4100萬元。

文教事業

下洋鎮現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2所,在校學生 476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民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雷歌演唱、文藝會演、攝影、跳舞、舞獅、八音吹彈、弈棋、習書、繪畫等等。醫療保健設施有衛生院1所,各村委會分別有保健站。

歷史文化

前山村位於徐聞縣城東約46公里處,村中原有 “何氏宗祠”,現址為前山村國小(飛雄國小),是著名的革命思想教育基地——“革命搖籃”。
林飛雄1919年出生於鄉村教師家庭,8歲隨父在下港國小讀書。一天,當他父親和2位民眾無辜被上岸抓人的法國士兵捆綁在大樹上時,他機智地冒著危險,用小刀割斷麻繩,救出他們,受到人們的稱讚。1935年考進雷州師範學校就讀,“七七”事變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併合股開辦“雷州圖書雜誌社”,銷售抗日進步書刊,傳播抗日愛國思想。1938年在遂溪參加“青年抗敵同志會”。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2月受中共遂溪中心縣委的派遣,回到徐聞縣領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同年4月,受黨的指示,到湛江、海康、遂溪等地,通過黨組織介紹帶來一批共產黨員到徐聞,以教書作掩護,開展革命工作。1942年6月,打入國民黨徐聞縣政府當事務員,與各階層人士廣泛聯繫,開展統戰工作。並安排了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到徐聞國民黨政府部門工作以及發展黨組織。1943年初,經黨組織的同意,辭去縣府事務員職,到前山國小任校長,將學校教師全部換上中共黨員和革命青年,使前山村國小成了徐聞地下黨活動基地,開展革命工作。1944年5月,國民黨反動縣長以“莫須有”的罪名,撤銷了他的校長職,同時把外地教師解聘,驅逐出縣境。在反動派的威脅和特務的監視下,不顧個人的安危,繼續堅持革命鬥爭,積極籌集經費,購買槍彈,組建徐聞人民抗日游擊隊,開闢抗日根據地。1945年初領導徐聞抗日游擊隊,配合南下部隊在下洋邊坡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受挫後,隨部隊轉移到遂溪,後任中共溪南區委書記兼區長,在全區建立了鄉村黨支部和人民政權以及人民武裝。在他帶領下,武裝部隊粉碎了國民黨反動軍隊對解放區多次進攻,鞏固了革命根據地。1948年5月11日,率部在湛江東海民安海面對敵作戰犧牲。
除了林飛雄外,前山村國小還有兩位著名的革命英烈,那就是先後擔任前山村國小教導主任的方堃和楊奕生。方堃1920年出生於徐聞三河村,從徐聞簡易師範畢業後,在三河國小任校長,林飛雄在前山村國小建立革命據點後,方堃被黨組織安排在前山村國小任該校教導主任,秘密從事革命鬥爭。1944年方堃隨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第一團(即老一團)西進十萬大山。1947年,黨組織派他回徐聞進行革命活動,他帶領秘密活動,他帶領秘密游擊小組在徐聞收繳槍枝和籌集經費,以供革命之用,並建立秘密交通站。,1948年5月16日,因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時年28歲。
楊奕生出生於前山一個農民家庭。自小聰明好學,思想進步。1942年,林飛雄以前山中心國小校長作掩護,在前山開展革命活動時,楊奕生便參加了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5月,徐聞縣反動縣長以“莫須有”的罪名,下令撤銷林飛雄前山村國小的校長職務,解聘外地教師,並驅逐出境。楊奕生當時受黨組織分配留下前山村國小繼續鬥爭。1947年3月,與共產黨員陳德盈等人積極發動民眾,擴大革命武裝力量,開展“抗三征”運動,給前山反動勢力嚴厲打擊。敵人對革命非常仇恨,於6月3日在徐聞東區製造28人被捕的流血事件,他在突圍中受傷,不幸被捕。敵人對他誘降,他嚴詞痛斥;對他施以酷刑審訊,他堅貞不屈,於1947年6月4日,被敵人殺害而英勇就義。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2766

12073

10693
家庭戶戶數
5279
家庭戶總人口(總)
22722
家庭戶男
12036
家庭戶女
10686
0-14歲(總)
7676
0-14歲男
4343
0-14歲女
3333
15-64歲(總)
13250
15-64歲男
6899
15-64歲女
6351
65歲及以上(總)
1840
65歲及以上男
831
65歲及以上女
100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2401
30763人(2017年)。
下洋轄下農場、村(居)委會
下洋居委會位於徐聞縣下洋鎮東南部,居於方園小區內,隸屬下洋鎮所管轄,距離下洋鎮政府300米,全村委會有6條自然村和一個居民組,其兩委會幹部5人、黨員38人、村長7人,總戶數450戶,2379人。該村委會占地面積有240平方米,建起一幢二層340平方米的辦公樓,全村耕地總面積2521畝,水田570畝,旱坡地1951畝,按全村委會農業人口計人均1.05畝,是一個農業村委會、農業種植主要有:水稻、番薯、青椒、花生、鳳梨、香蕉、甘蔗等作物,經濟用林有桉樹、木麻黃、苦楝樹等,主要經濟收入是以第一產業及勞動力輸出,人均年收入1480元,居委會及各自然村用電由鎮供電系統線路供給,村內設有2台變壓器,通上電話機120戶,改廁有167戶,鎮村硬底化道路約有7.5公里,村通村公路約有7公里,水利溝渠有3公里,被評為市生態文明村有後嶺與淨坡園二個村莊,其他各自然村也形成了生態文明村的基本框架。
墩尾村委會 位於下洋鎮西南部,屬內陸村委會,距鎮墟5公里,全村共有自然村14條,總人口699戶3525人,總耕地面積6220畝,其中水旱田796畝,坡地面積5424畝,農民人均1.7畝,村兩委幹部6人,黨員51人,村委會集體經濟年收入3.7萬元,民眾人均收入1650元,民眾主要經濟作物以香蕉、鳳梨、甘蔗、良姜、番薯、水稻為主。於1999年投入資金37萬元,建起一幢三層面積560平方米的綜合式辦公樓,近幾年來,全村委會共投入資金380萬元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起硬底化水泥道路15公里,建起水塔2座,創建市級生態文明村3條。
地塘村委會 系下洋鎮所管轄的十二個村委會之一,是抗日革命烈士林飛雄的故鄉,革命老區村。其位於下洋鎮的西部,距離鎮墟5公里。東鄰邊坡村委會;南鄰墩尾村委會;西靠錦和鎮那楚村委會;北毗尖嶺村委會。全村委會總人口2562人,610戶,總耕地面積4310畝,其中水旱田948畝,坡地3362畝,是典型的紅土,小丘陵狀村委會,農業主要種植水稻、鳳梨、甘蔗、木薯、青椒等農作物,人均收入1800元,村委會集體經濟主要靠村委會集體用地租賃,各自然村用電由鎮供電系統路線供給,各個自然村內設有7台變壓器,全村委現已通電、電話、改水、改廁200戶。2000年,村民集資50萬元建成村通鎮硬底化3.5公里柏油公路,村通村水泥硬底化公路5公里。
邊坡村委會 位於下洋鎮北部,隸屬於徐聞縣下洋鎮所管轄,距離下洋鎮2公里處,東接姑村村委會,南接下洋鎮,西至地塘村委會,北至尖嶺村委會。辦公樓占地面積2.2畝,建一幢二層辦公樓,面積250平方米;全村委會有四條自然村295戶,1344人;村委會始建於1960年,全村委會總耕地面積1238畝,其中水旱田504畝,坡地734畝,按全村委會農業人口計人均0.9畝,農業主要種植有水稻、鳳梨、香蕉、甘蔗、青椒、花生等農作物,經濟用林有桉樹和苦楝樹等。就業主要是勞務輸出,人均收入1400元,村委會有集體耕地120畝,年經濟收入僅有1萬元,各自然村用電由鎮域供電系統線路供給,村內設有4台變壓器,現通電話113戶,改廁79戶,投資50萬元建水塔一座安裝自來水, 已有2條自然村214戶881人飲用自然水;投資120萬元,建硬底化水泥路2條長5.1公里,村委會通鎮已有硬底化水泥路。
姑村村委會 隸屬下洋鎮所管轄,位於下洋鎮東北部約0.8公里處。村委會一幢兩層辦公大樓180平方米,村兩委幹部共6人,村委會擁有10條自然村620戶,3320人,總耕地面積1330畝,其中水田780畝,坡地550畝,人均耕地面積0.4畝。10條自然村有7條靠近沿海地區,主要以養殖業和捕勞為主,有3條自然村發展經濟以種植北調蔬菜為主,每年人均收入1560元。從2005年,該村委會積極回響縣委、縣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創建了生態文明村,幹部民眾齊心著手開始,創建了各自然村生態文明村,成立了文明領導小組,深入發動宣傳,編制了自然建設規劃圖,進行茅屋改造32座、改水、改廁180戶。村通鎮硬底化2公里水泥道路,村通村硬底化水泥路5公里,大力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時,在省“一鄉一品,的資金扶持下,完成姑村南渠水利硬底化水利設施工程約1公里。
尖嶺村委會 位於徐聞縣下洋鎮東北部,隸屬下洋鎮所管轄,距離下洋鎮墟4公里,全村委會有12條自然村,其兩委會幹部6人、黨員42人、村長1 2人,總戶數786戶,3385人,村委會毗鄰東至南海,南至姑村村委會,西至地塘村委會,北至錦和鎮白茅、後灣村委會該村委會從一九七八年搬遷到此地,占地面積有2000平方米,其初建起一幢二層280平方米的辦公樓,1 982年建築二幢一層有180平方米的敬老院平房:2005年建築一幢二層2 70平方米的新辦公樓 2007年9月建起硬底化水泥場地1000多平方米,同時也建起一座160多平方米的農貿市場鐵棚、磚切圍牆150多平方米。全村土地總面積2369畝,水田1 06 7畝,旱坡地1194畝,按全村委會農業人口計人均0.7畝,是一個農業村委會、農業種植主要有:水稻、番薯、青椒、花生、鳳梨、香蕉、甘蔗等作物,經濟用林有桉樹、木麻黃、苦楝樹等,主要經濟收入是以第一產業及勞動力輸出。人均年收入1650元,村委會有集體林地60畝,經濟收入低於15000元以下,村委會及各自然村用電由鎮供電系統線路供給,村內設有l3台變壓器,通上電話機180戶,改廁有295戶,其中有一個村有自來水塔水飲用。其他村飲用自家打挖淺水井水,鎮村硬底化道路約有13公里,村通村公路約有7公里,村通田公路有3公里.水利溝渠有3公里、水溝防滲有500米,生態文明村一個,到目前為止,總投資達到有480萬元,大大地改變了村容村貌。
下港村委會 地處徐聞縣下洋鎮東部沿海。是抗日戰爭時期革命老區村,距下洋鎮鎮墟1.7公里,全村委會有三條自然村:下港村、新興村、永興村;該村委會有239戶,1178人,耕地面積300畝,水田面積150畝,旱坡地150畝,林地700畝,全村委會人均收入1265元;1991年鑽一眼250米深水井,2000年投入飲水配套工程資金35萬多元,現全村委會239戶都飲上自來水,改廁111戶;2005年村委會建起一幢兩層面積280平方米的辦公樓,2002年至2007年建起了鎮通村、村通村硬底化水泥道路共8公里長,總投資200萬。改造茅草房32幢,使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大的改善,2005年被湛江市評為“新農村生態文明村”的稱號。
海星村委會 位於徐聞縣下洋鎮東南部距離下洋鎮3公里,東臨南海,南接雙溝村會,西至後村村委會,北至下港村委會,辦公占地面積0.8畝,建起一幢一層樓,辦公樓面積150平方米。全村委會44 6戶,1922人,建於1995年,從舊址搬遷此地,隸屬於徐聞縣下洋鎮管轄,全村土地總面積337.17畝,水田157.81畝,旱坡地179.36畝,按全村委會農業人口計人均0.17畝,是一個半漁農的村委會,農業主要種植有水稻、番薯、青椒、花生等農作物,經濟用林有桉樹和苦楝樹等,就業主要是勞務輸出,人均收入1400元,村委會無有集體土地,村經濟收入低於1萬元如下,各自然村用電由鎮域供電系統路線供給,村內設4台變壓器,現通電話100戶,投資25萬元建水塔,已有100戶飲用自來水,鎮通村委會已硬底化水泥路3公里,村通村道7公里,現已硬底化水泥路1.2公里。
後村村委會 隸屬下洋鎮所管轄,地處於鎮墟南部三公里處,西、北靠後北村,東、南靠後南村,村委會一幢兩層辦公大樓,北邊有一座瓦房80平方米,東邊一座平樓80平方米,南邊有一座瓦房80平方米,村兩委幹部共7人。村委會擁有9條自然村,分別:後南村、後北村、後山尾村、三家村、下田村、黃塘村、武賽坑村、福場村、灣仔村。村委會總771戶,人口3231人,總耕地面積6395畝,其水田面積1751畝,坡地面積2681畝,林地面積1955畝,年人均收入1600元。近幾年來,村委會積極回響上級號召投資80萬元,建起村委會通鎮墟6公里硬底化水泥道路及村委會辦公樓兩層300平方米,大大改善了民眾出入方便及村委會辦公環境。
雙溝村委會 隸屬徐聞縣下洋鎮,現有“兩委”幹部5人,下轄雙溝、下坑兩條自然,208戶,1066人,兩條自然村均是解放戰爭革命老區村。其位於下洋鎮墟南約10公里海濱處。東臨大海,南鄰前山鎮前海村委會,海岸線1.4公里,有高位養蝦池270多畝、海苗、蝦苗度度孵化場各1間。水旱田96畝,生產和稻穀、番薯,山林地460畝,主要種植木麻黃、桉樹等。土地貧瘠,但蘊藏著豐富的鋯鍈、金紅、鈦鐵等礦鏟資源。區域內已架通高壓照明電,通電話農戶已達60多戶,70%農戶家庭有電視機,75%農戶家庭有機車。村通鎮、村通村的道路已經實現水泥硬底化,總長4.1公里,有一條村莊建起文化屋、硬底籃球場。2001年前,民眾生產以捕魚為業,有機漁船40多艘,主產白鯧、馬鮫、馬鮁、黃花魚和對蝦等。效益很好,且大數民眾在八十年代建起磚瓦房。2001年後,由於捕魚效益差等原因,大部分漁民轉產轉業,到外地務工,少部分漁民改制淺海漁船,現有大機漁船3艘,小機漁船16隻。由於耕地面積人均不足0.1畝,農民收入低,人均收入只是1470元。此地民眾勤勞儉樸,善於建設各項事業和自己家園。在各級政府大力支持下,茅草房改造11座。
龍江塘村委會 是位於徐聞縣下洋鎮南部,隸屬下洋鎮所管轄,距離下洋鎮墟l l公里,全村委會有11條自然村,其兩委會幹部6人、黨員48人、村長11從,總戶數738戶,3238人。該村委會占地面積有3300平方米,建起一幢二層180平方米的辦公樓,2005年建起一條村通鎮硬底化水泥路,2007年建起村通自然村硬底化水泥路。全村土地總面積6327畝,水田964畝,旱坡地5363畝,按全村委會農業人口計人均1.9畝,是一個農業村委會、農業種植主要有:水稻、番薯、青椒、花生、鳳梨、香蕉、甘蔗等作物,經濟用林有桉樹、木麻黃、苦楝樹等,主要經濟收入是以第一產業及勞動力輸出,人均年收入1480元,村委會及各自然村用電由鎮供電系統線路供給,村內設有9台變壓器,通上電話機180戶,改廁有2 7 5戶鎮村硬底底道路約有7.5公里,村通村公路約有7公里,水利溝渠有6.5公里,市生態文明村一個,到目前為止,總投資達這到有450萬元,人人地改變了村容村貌。
小蘇村委會 隸屬下洋鎮所管轄,村委會擁有四條自然村:小蘇村、西六村、那屋村、石裂村。其位於徐聞縣下洋鎮西南部,距離下洋鎮鎮墟3.2公里。該村委會建立至今總人數1482,290戶。全村委會總土地面積2400畝,其中水旱田1050畝,坡地1350多畝,人均耕地1.62畝。農業主要種植有水稻、香蕉、鳳梨、青椒、甘蔗等農作物,經濟用林有桉樹、苦楝樹等。就業主要是勞務輸出,平均人均收入1300元。自然村用電由鎮域供電系統線路供給,每個自然村內設有一台變壓器,現已通電話132戶,改廁91戶,供水主要靠自家挖鑽小口徑井供給。近幾年,村民在縣、鎮政府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中,掀起了生態文明村建設高潮,村委會集資314萬元,其中村民集資67萬元,向社會籌資247萬元,其中283萬元,建起了鎮村硬底化水泥路10.8公里和2.1公里長的環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委會投資10萬元開通閉路光纖和5萬元修建大蘇至西六坑全長1.5公里的水溝16萬元建設一幢二層160平方米的辦公樓,使村的村容村貌有所改善。
下洋鎮農場 現有人口361人,53戶,全場耕地面積2683畝,其中職工責任約900畝,對我承包及鎮經營面積1780多畝。全場職工耕地面積主要種植鳳梨、甘蔗、香蕉。職工人均收入年為2000元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