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溪村(福建龍巖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

初溪村(福建龍巖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初溪村屬於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下轄村,與漳州平和蘆溪鎮交界,距離下洋鎮15公里,初溪村位於初溪上游,故名麤溪村。

2019年1月,初溪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初溪村
  • 別名:麤溪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龍巖永定區下洋鎮
  • 電話區號:0597
  • 郵政區碼:364000
  • 人口:2689
  • 著名景點:土樓群
  • 車牌代碼:閩F
行政區劃,風景名勝,集慶樓,善慶樓,繩慶樓,庚慶樓,共慶樓,

行政區劃

初溪村群山環抱綠水環繞,山上蒼松翠竹林立,梯田層層疊疊。初溪土樓群,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它們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呈現出極高的美學藝術價值。其中集慶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永定現存古老的土樓(鑒於明清正年間),和機構最特殊(72道樓梯)的圓土樓。作為革據村的初溪村,解放前是一個貧困的小山村,許多老革命,老紅軍曾在這裡堅持參加游擊抗戰。改革開放以後的初溪土樓群被美國衛星發現,引起國內外關注。在各級政府全力支持下,2008年7月7日初溪土樓被世界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初溪村被福建省評為美麗的鄉村。初溪土樓群是全國壯觀的土樓群,也是客家永定土樓旅遊景點。初溪村有五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648戶,2689人。近年來,隨著黨的富民、惠民政策的落實,在各級政府的引導與支持下,大大促進了初溪土樓旅遊業發展,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風景名勝

集慶樓

集慶樓
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為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一座。一般圓樓,小的設定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定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一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七十二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七十二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牆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牆一起依然挺立。初溪土樓群形成於13世紀初,同樣依山而建,土樓與層層梯田構成壯麗景觀,氣勢磅礴恢宏。初溪原名粗溪,意即粗溪,有著粗心大意的含義,由於寓意不好,所以改名--初溪。
集慶樓堪稱初溪土樓群的代表,由經營紙業的徐姓人所建,建築規模比周遭的要大得多。土樓以隔板分隔成72個單位,與上述的土樓設計不同。與別處土樓不同的是,樓內沒有水井,只能從樓旁的河邊打水,而且僅得一道大門,與其他土樓有3至4道大門不同。從對面山頭的觀光亭能一覽依山而建的初溪土樓群,土樓或大或小,或方或圓,一覽無遺,景象叫人陶醉。 在此後數百年間陸續夯造的土樓,所有的樓層都是環環相通的。集慶樓這種聚族而居又彼此獨立的模式,在動盪年代裡,既消除單門獨戶的恐懼心理,又避免了一般土樓沒有私密空間過度嘈雜的缺點,實在是兩全其美的創造性設計。
集慶樓的房間、樓梯、隔門全用杉木構建,相鄰處全靠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在穿越將近600年的風霜雨雪後,依然與厚達兩米的生土牆一起巍然屹立,顯得古老而不破敗。
初溪村

善慶樓

善慶樓
初溪村里最年輕的土樓是善慶樓,建於1979年,一樓走廊及天井全部用同一規格的方形花崗石鋪就,採光通風的效果極佳。走進善慶樓,猶如置身於陽光明亮的廣場。善慶樓與集慶樓相鄰,在善慶樓的襯托下,集慶樓的滄桑之美震撼人心,更顯得雄渾莊嚴而又恬靜幽深。
[善慶樓]為華僑捐資助建於一九七九年,一樓走廊及天井全部由同一規格的方形花崗岩鋪就,通風透光性能極佳。高大峻偉的方圓土樓,山坡上層層疊起的梯田,田地里碧綠的禾苗,群山、清溪,還有在村中延伸象土樓一樣飽經滄桑的河卵石小道……在此交融,蕩漾著悠遠的中原遺風和敦厚的客家民風。坐南朝北,占地約630平方米,土木結構,高三層。底層廊道與天井以方形花崗石鋪面,外牆以石灰粉刷,別具一格。
初溪村(福建龍巖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

繩慶樓

繩慶樓
正方形土樓民居,建於1799年,坐南朝北,占地1482平方米,土木結構,由內外2座正方形土樓組合而成。
初溪村(福建龍巖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

庚慶樓

庚慶樓
圓形土樓民居,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0年,坐南朝北,占地約660平方米,土木結構,高三層。每層31開間,通廊試平面。全樓只有四道主牆,二道樓梯,設二個大門出入。懸山頂,抬梁試構架。保存尚好。
初溪村(福建龍巖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

共慶樓

共慶樓
六角形土樓民居,建於1949年,坐南朝北,土木結構。四層,前低後高,正面四角,後面二角,全樓152個廳、間,只設1個大門出入。
初溪村(福建龍巖永定區下洋鎮初溪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