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梅大夫第

下梅大夫第

下梅鄒氏大夫第是萬里茶道第一代開拓人鄒英章為了慶祝自己的60大壽而建,當時鄒英章因兒子鄒茂軒而得到中憲大夫的誥封,所以起名為大夫第,門上的匾額及對聯為乾隆嘉慶年間的軍機大臣、大學士王傑所題。

在當時一共並排建築了4棟房子,之間都有多道門戶相通,為一個建築整體。其中大夫第是核心建築,實際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全長一百多米,最寬處40多米,其餘幾棟為書房,客房,偏房等。

大夫第以磚雕、石雕及木雕最為著名,融合了清代徽派建築特點的同時,也根據武夷山當地特點做了很多的改良和發展。其中後花園小樊川內的一面雙面鏤空磚雕,為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最精美也是最大的磚雕組合,表現了極高的藝術價值;後花園內的羅漢松,樹齡超過300年,高十餘米,可是說國內最大一棵盆景;另外,還有很多保存下來其它雕刻和清代家具,都具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

目前,鄒氏大夫第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萬里茶路輝煌歷史的見證。

中憲大夫的誥封,所以起名為大夫第,大夫第以磚雕、石雕及木雕最為著名,融合了清代徽派建築特點的同時,也根據武夷山當地特點做了很多的改良和發展。而鄒氏的後人們現在仍居住在這裡,它是萬里茶路輝煌歷史的見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梅大夫第
  • 地理位置: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鄒家巷
  • 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
  • 開放時間:不詳
  • 門票價格:60
  • 著名景點:小樊川
    羅漢松
    回春草堂
建築結構,大門,雀替,宗祠,花園,建築主人,

建築結構

大門

宅第大門口地面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桿石仍保存完好。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題材豐富,形象逼真,富有生活氣息,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結合,層次分明,構圖得體。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這是一套四縱三廳四進的龐大建築,門前有官宦人家所常見的落轎石和旗桿,大門面壁全部用磚雕裝飾,磚雕的畫面有“金榜題名”和“衣錦還鄉”之寓意。
下梅大夫第

雀替

下梅鄒氏大夫第屋內的雀替也都用木雕裝飾,柱子原先都有燙金字掛抱聯。每個天井都有一高一矮兩個石花架。屋後有觀花賞月的花園“小樊川”,屬江南園林造型,有“鏡月”台、金魚池、對弈台、石花架等。園內植有羅漢松,嵌式窗鑲以雙面鏤花磚雕,通過借景給人以“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美學感受。整個建築寬敞明亮,無不顯示主人公的富有與顯赫地位。該宅是下梅村眾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2000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下梅大夫第

宗祠

跨過古老的石板橋,我們來到了下梅村的標誌性建築鄒氏宗祠。這裡地處下梅村的中央位置,有著氣派的門樓、高大的風火牆,祠門以幔亭造型,門前設有碩大的拴馬石和抱鼓石,門兩旁裝飾有“木本”、“水源”篆刻兩幅,意指一個家族的興旺如同木之本、水之源,生息相關、源遠流長。鄒氏宗祠的主體建築包括戲台、藻井、廂樓等,彼此之間既相互映襯,又錯落有致,整體構造可謂氣魄恢宏,是武夷山境內保管最為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築,文化含量極為豐富。

花園

尤其富有創意的是大夫第的後花園,這個取名為“小樊川”的小巧園林,其間的屏牆猶如集磚雕與石刻為一體的藝術畫廊,巧妙的造型與精湛的雕刻技藝,既讓人嘖嘖稱奇,亦透露出房主人不俗的藝術品位。
下梅大夫第
下梅大夫第

建築主人

大夫第是萬里茶道第一代開拓人鄒英章為了慶祝自己的60大壽而建,當時鄒英章因兒子鄒茂軒而得到中憲大夫的誥封,所以起名為大夫第。
說起下梅鄒姓,原是古村的第一大姓,下梅現有人口500多戶,其中鄒姓已超過半數。查鄒氏族譜,可知鄒氏一族原籍江西南豐,清代順治年間移居下梅,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特別是開通了萬里茶道。
根據《崇安縣誌》記載:“鄒氏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合資經營茶葉,獲銀百餘萬兩,造房七十餘座,所居成市”;“日行筏三百艘,轉運不絕”。
在清代康熙年間,鄒氏先祖開創了萬里茶路的南北國際貿易兩條線路(北線從下梅出發經蒙古恰克圖到彼得堡,南線經過澳門、新加坡到英國荷蘭)為中國茶葉出口的先驅。綿延兩百餘年,在鴉片戰爭前,全世界的紅茶貿易,就是從下梅這個小鄉村出發的。
到了清代中期,首開與晉商合作之途,獲得雙贏,已然成為下梅村首屈一指的宗族大姓。經商成功後的鄒氏族人開始大興土木,他們建豪宅、修碼頭、立家祠、設文昌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下梅古村,也是從那時起初具規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