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小河

下小河

下小河,又名長行江。發源於廣平鄉扶達村與岑溪市交界的宵峰頂, 至龍圩鎮注入潯江。 流域面積687平方千米。河道長75.3千米;天然落差311米,可利用落差32米;最大流量822立方米每秒,最枯流量0.588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流量12.6立方米每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小河
  • 別稱:長行江
  • 所屬水系:潯江
  • 地理位置龍圩區南部
  • 流經地區:廣平鎮、大坡鎮、龍圩鎮
  • 發源地:宵峰頂
  • 河長:75.3千米
  • 河流面積:687平方千米
  • 平均流量:12.6立方米每秒。
  • 落差:32米
特點,改造,

特點

河流的特點為:河床緩,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易於淤積。清代末年木帆船可達廣平圩;民國初期仍可達調村、河口村一帶; 1957年以前,豐水期 (春、夏季) 小木船尚可達廣平鎮平地村上游2公里的武強峽。1957年夏暴雨後,大量泥砂淤積河道,大坡圩以上河道已不能通航。60年代後,全河道已不能通航。下小河流域處在風化嚴重的花崗岩地帶,植被破壞後水土流失嚴重,加快河道淤積。據調查,從1950年到1980年,廣平圩邊河床已淤高3.1米,大坡圩邊河床已淤高2米,河步圩邊河床已淤高1.5米。有些地段,河床已與岸邊田地同高。

改造

2009年春夏之交,肆虐的大水再次吞噬了下小河河灘上的數千畝田地。當附近的農民望著被洪水淹沒的農作物無奈地嘆息時,市委、市政府已經在醞釀一個宏大的治水計畫。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通過實施趨利避害的水利工程措施,徹底結束下小河內澇災害的歷史。而且,這個治理洪澇災害的民生項目被提升為集防洪排澇、城市建設、生態環保和旅遊文化於一體的綜合性開發項目,以改善沿江的生態環境,拓寬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品位,成為建設“兩城市一基地”、打造“一帶兩地一樞紐一園區”戰略目標的一大龍頭工程。
2009年7月18日,梧州蒼海項目指揮部成立,時任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常務副主席李金早親自擔任總顧問,梧州市委書記劉志勇、市長王凱任指揮長。
2010年7月8日,蒼海項目列入2010年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同年12月18日,自治區發改委批覆項目立項。短短一年時間內,蒼海項目指揮部匯集國內外、區內外專家,召開了上百次分析和論證會。
經過艱辛打磨和精心雕琢,蒼海項目建設方案已經完備。2011年10月,市委、市政府吹響了項目全面建設的衝鋒號。
以整治下小河內澇災害為基礎的蒼海項目,按照“先成湖(蒼海湖),後成景(梧州蒼海公園),再成水系”的思路,集防洪排澇、環境整治、城市建設和休閒觀光為一體,總投資61億元,分三期六年完成。蒼海項目一系列防洪排澇工程措施,可解決上游1.6萬畝農田免受洪澇災害和灌溉問題,直接受益人口3萬多人。
截至2012年5月,蒼海項目“湖成形、園成林、路成行、展示中心成精品”的階段性建設目標已經基本實現。經過各級各部門近千個日日夜夜的奮鬥,蒼海項目這顆西江明珠已經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綻放出熠熠光華。
蒼海項目迅速推進,下小河內澇治理立竿見影。2012年6月23日,潯江水位龍圩段達到17.8米,洪水倒灌下小河,河流水位猛漲,作為蒼海項目之一、剛剛建成的廣信閘立即發揮作用下閘抽水,確保了湖區水位的穩定,往年內澇災害的場景,成了下小河的過往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