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塘白斬雞

下塘白斬雞

下塘白斬雞,始於清代的民間酒店。因烹雞時不加調味品白煮而成,食用時隨吃隨斬,故稱白斬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塘白斬雞
  • 主要食材:散養土母雞
  • 分類:徽菜,合肥菜
  • 口味:皮脆肉嫩,香鹹可口
食材,烹飪做法,菜品特色,記憶碎片,歷史資料,

食材

下塘油雞就是我們說的白斬雞,白斬雞到處都有,但地地道道下塘油雞的白斬雞隻有在下塘才能吃到。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下塘的白斬雞好吃,首先是它的原料地產,是農家散養的土老母雞,更主要的是下塘人在白斬雞的加工上有講究,愛鑽研。

烹飪做法

下塘白斬雞,的烹製並不複雜,土老母雞宰殺洗淨後,先入沸水鍋燙一下,提起,再連續燙,反覆幾次後,再入湯鍋內煮片刻,將雞翻身,再煮,至雞浮起水面時撈起,在冷水中浸涼,再放入鍋內文火煮個把小時,撈出瀝乾,在雞身上搽上一層麻油,以保持雞皮色澤光亮。與此同時,用醬油、味素、白糖、精鹽調和煮沸,放入薑末、蔥花製成的調料。

菜品特色

食用時,將雞一破兩半,在菜板上用不鏽鋼刀從雞頭開始切,大約切半寸寬,依次裝盤,裝盤的雞是昂首挺胸姿勢優美,像是模特走秀時展示自己的時裝,雞身色澤金黃,油光可鑑,香氣撲鼻。蘸調料入口更是獨具特色,皮脆肉嫩,細細咀嚼,滋味異常鮮美,久吃不厭。
下塘白斬雞

  

記憶碎片

說起白斬雞,下塘鎮朝暉社區的社區主任許良如有很多感慨。白斬雞這道菜雖然當地人都會做,也很有名,但是在70年代,要是能吃上一回白斬雞,可是很奢侈的事情,最多也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到。他說,因為做白斬雞需要肥嫩的老母雞才能做出來,那時候人都吃不飽,家裡養的一兩隻雞更不會“胖”了。“以前鎮上有家很有名的飯店叫老裴飯店,那時十來歲,我聽說他們家做白斬雞,是把從農民家買回去的雞,餵它十來天的花生米,再把雞餵肥了做給客人吃。”
對於這件事,難以驗證。不過現在再說起白斬雞,許良如還是有股當地人的自豪情結的。他說:“我們到別處去,從不點外面的雞吃,跟我們下塘的沒法比,城裡那些大飯店裡的雞我也吃過,就因為吃過才不想吃了,我們下塘人在外地吃飯,肯定不點外面的雞,浪費錢嘛,跟我們自家的不是一個味兒”。

歷史資料

清代《調鼎集》記載了“白片雞”的兩種製法:“肥雞白片,自是太羹元酒之味(指原汁原味),尤宜於下鄉村,入旅店,烹飪又及時最為省便。又,河水煮熟,取出瀝乾,稍冷,用快刀片取,其肉嫩而皮不脫,蝦油、糟酒、醬油俱可蘸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