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馬場鄉

上馬場鄉

上馬場鄉地處黑龍江中游右岸,位於黑河市區西北黑呼公路27公處,為小興安嶺低丘陵地區,距省級旅遊區臥牛湖水庫11公里,是黑河市旅遊西線的延伸點。全鄉轄區總面積8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為6.6萬畝,山林92萬畝,草原20萬畝(其中天然草場面積9萬畝),水面5萬畝。一共有10個行政村,總人口60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馬場鄉
  • 地理位置:黑龍江中游右岸
  • 面積:849平方公里
  • 人口:6000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旅遊資源,綠色食品,

歷史沿革

上馬場鄉一帶,原為鄂倫春族放馬場,人們習慣稱“馬場”。後在南80公里處又形成一個馬場。中華民國初年,將馬場改稱“上馬場”,後形成的馬場稱“下馬場”。上馬場一帶,明末清初,屬於我國少數民族索倫部活動地區,很早即歸附於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索倫部是清初對黑龍江上、中游的索倫(鄂溫克)、達斡爾和鄂倫春族的總稱,清初被編為八旗。
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迫使黑龍江南北兩岸的達斡爾、鄂溫克族南遷於嫩江流域,鄂倫春族則遊獵於深山老林中,上馬場一帶基本無屯落。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設定黑龍江將軍後,此地屬於黑龍江副都統轄境。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沙俄武裝入侵我國東北,驅殺我國“江東六十四屯”居民,渡江得以逃生的到江西黑河上游一些地方重新建立村屯。今上馬場鄉主要村屯多是在清末和民初建立的。1914年屬璦琿縣北鄉第四區,1925年隸屬第二區。東北淪陷後,始隸張地營子保,後隸張地營子村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張地營子區管轄,1951年改隸第五區。1956年4月,撤區劃鄉,分設張地營子、上馬場、達音爐3個鄉。1957年將達音爐鄉並人上馬場鄉。1958年9月,與張地營子鄉合併成立上馬場人民公社。1961年將北部地區劃出,另設張地營子公社。1984年5月,將上馬場公社改為上馬場鄉。

自然資源

該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黑呼公路、黑新公路貫穿全鄉,是連線大興安嶺、呼瑪、漠河縣林區木材、木耳等山產品外運的必經之地,也是愛輝區張地營子鄉、西峰山、新生等西北山區鄉鎮運往黑河等地的重要通道。該鄉有著充足的電力資源。境內有三座水電站,其中臥牛湖水電站、象山電站已經運營發電,三道灣子水電站正在籌建中,具有良好的設備和服務功能完善的變電站和高低壓線路。程控電話遍及全鄉九個村屯,可撥通全國各地。

旅遊資源

有臨江的兩個天湖泊遙相呼應,相距1000米,水質清澈,植被、樹木覆蓋密集,似兩顆亮麗的明珠。距鄉政府十幾米遠的黑龍江流經該鄉,各種運輸、旅遊船隻來往穿梭,江對岸是山巒起伏的異國風光,夏、秋季早晨雲霧繚繞,仿佛到了南國一般。鄉政府東側江面上有一個3公頃左右的奇林怪樹叢生,秀麗風光相映。綠水青山環繞的江心小島,似一顆綠寶石一樣漂浮在滾滾東流的黑龍江面上,是該鄉開發旅遊業的重要資源優勢。

綠色食品

該鄉是愛輝區天然綠色食品資源開發、生產、採集的基地鄉,全鄉林區長著天然的蕨菜、老山芹、木耳、猴頭等山產品一百餘種,每年採集量在500-800噸,暢銷全國,蕨菜大量出口日本、韓國。
該鄉空氣、土地、河流沒有受到任何化學性污染,是開發生產穀物、豆類、蔬菜、藥材、山野菜等綠色食品的理想場所。
另外該鄉的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有13種可用礦。綜合各種條件,該鄉是發展旅遊、開發礦產品、生產綠色食品和牧業的理想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