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雙嬌山群

上雙嬌山群,是以群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74年江西區調隊命名。主要成分是凝灰質板岩、粉砂凝灰質板岩、綠泥絹雲板岩為主,間夾變質細屑沉凝灰岩、變石英角斑岩及變余凝灰質粉砂岩。與下伏的下雙嬌山群,上覆的震旦系硐門組砂岩均為不整合接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雙嬌山群
  • 外文名:Shangshuangjiaoshan  Gr
  • 階代碼:Qb
  • 地區代碼:52
命名:,沿革:,特徵:,構成,接觸關係,備考,

命名:

江西區調隊1974年命名(1∶50萬江西地質圖說明書,1974)。命名剖面主要是位於贛西北修水、武寧、銅教和瑞昌德安等縣境內,即九嶺背斜核部及兩翼地區。

沿革:

1926年劉季辰調查萬年、東鄉一帶地質時,將贛東北變質岩稱為“演吉嶺群”,屬前泥盆系。1930年王竹泉在修水流域地質調查時,稱贛西北變質岩為“上樵山層”,定為寒武系震旦系。此後李毓堯(1933)和盛莘夫(1942)再次於修水流域進行地質調查時,則稱其為“雙嬌山系”,屬震旦系。直到50年代中期均沿用此名,但時代仍歸屬前震旦系。1974年江西區調隊改稱為雙嬌山群,並依其岩性特徵劃分為上、下兩個亞群。上亞群的第二岩組即上雙嬌山群,僅指於1979年在修水觀音閣所確定的不整面以上之地層,其時代屬於新元古代(相當修水群)。

特徵:

構成

下部主要以青灰、黑灰色凝灰質板岩、粉砂凝灰質板岩、綠泥絹雲板岩為主,間夾變質細屑沉凝灰岩、變石英角斑岩及變余凝灰質粉砂岩,在修水地區發育有底部礫岩;上部為青灰、灰黑色薄—中厚層凝灰質板岩,夾深灰色中厚層變質粉砂細屑沉凝灰岩及變凝灰質粉砂岩,底部常為一套變余雜礫岩,向上於板岩中常可見有鮑馬序列。富含微古植物:Leiopsophosphaera infriara, Leiominuscula minuta, Zonosphaeridium minutum, Trachysphaeridium hyalinum, T. Rugosum, Lophosphaeridium rugosum, Dictyosphaera sinica, Margominuscula rugosa, Zonosphaeridium ?sp.? Pseudozonosphaera sinica, Laminarites sp.等。

接觸關係

與下伏的下雙嬌山群,上覆的震旦系硐門組砂岩均為不整合接觸。

備考

編撰者:王自強
作者1:劉季辰
年份1:1926
作者2:盛莘夫
年份2:1942
系名:新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