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院口村

上院口村位於朱吳鎮政府駐地西北5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3′,北緯36°56′。東距煙鳳公路1公里,北與欒家村隔山相距1.5公里,西北為下院口村,東南鄰宅夼村。隸屬朱吳鎮,距市政府駐地25公里。 全村轄區面積約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2.4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蘋果、花生等。 2002年,全村有266戶,702人,自然增長率為-2.3‰。有姜、欒、劉、任、於等5姓,均為漢族,其中姜姓人口較多,其次為欒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院口村
  • 所屬地區:行政村
  • 人口:702人(2002年)
  • 經緯度:東經121°03′,北緯36°56′
概況,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概況

清朝初年,姜佰英、姜佰淵兄弟二人由“雲南”遷來此地建村。因建村於溝夼上方,且與一寺院並排,故命名上院口。另一說,因村處南院上方而得名。後有欒家村欒姓遷入。1941年,劉姓由即墨縣刁莊逃荒至此地落戶。同年,任姓由下院口村遷來,後被姜姓招婿落戶。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本村建有私塾1處。解放後,私塾改為上院口國小。1971年5月,院口聯中由下院口搬遷至上院口,建校舍12間,學生100多人。1973年,增建校舍6間,學生4個班級近200人。1974年,村國小也因校舍不集中搬遷到聯中北面,建校舍18間。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3人,其中研究生5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經常靠糠菜充飢。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1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50公斤,全村收入25.3萬元。2002年,全村有農用三輪車13輛,手扶拖拉機55輛,汽車6輛,機車32輛,彩電128台,電冰櫃16台,洗衣機6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房屋90%是草房,排列混亂,向口不一,街道不整齊。建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住房條件改善,所建的新房排列整齊、街道寬敞。原來的舊房也全部改建為瓦房,有20多戶採用鋁合金或塑鋼門窗。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6平方米,擴大到22平方米。 集體福利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壯大,村民的福利也不斷提高。1982年,全村用上電網供電。1985年,購買電影放映機,自放電影。1994年,投資9.8萬元,村民開始用上自來水。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9月,姜殿雲由欒家村欒良本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姜洪林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成立黨支部。在黨組織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霸鬥爭,並組織20多人隨軍參加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8名。2002年,有4個黨小組,黨員43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姜殿雲、姜洪林、姜殿山、姜殿基、姜殿敬、姜洪英、姜兆興、王寶升、於全堂、欒良才、姜忠財。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4年,設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姜洪寶、姜殿林、姜殿雲、姜殿基、欒振敏、姜希財、姜殿雙、姜殿香、欒良才、姜志財、姜忠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