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軍國利害事

《上軍國利害事》是唐代陳子昂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軍國利害事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陳子昂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上軍國利害事
臣伏見陛下憂勞天下百姓,恐不得所,又發明詔,將降九道大使,巡察天下諸州,兼申黜陟,以求人瘼,甚大惠也,天下百姓幸甚。臣竊以為美矣,未盡善也,何以言之?陛下所以降明使,豈非欲令天下黎元眾庶,知陛下夙興夜寐憂勤念之雅,欲天下賢良忠孝,知陛下夙興夜寐思任用之邪?欲使天下奸人暴吏,亦知陛下夙興夜寐務欲除之邪?陛下聖意必若以此而發使乎?則臣愚昧,見陛下之使有未盡善也。若愚臣所謂使者,皆先當雅合時望,為眾人所推:仁愛足以存恤孤惸,賢明足以進拔幽滯,剛直足以不避疆御,明智以照察奸非。然後使天下奸人,畏其明而不敢為惡也;天下疆御,憚其直而不敢為過也;天下英奇,慕其德而樂為之用也;天下孤寡,賴其仁而欣戴其恩也。夫如是,然後可以論出使,故軒未動於京師,天下翕然皆已知矣。今陛下使猶未出朝廷,行路市井之人皆以為非任,朝廷有識者亦不稱之。夫天子之使未出魏闕。朝廷之人皆以輕之,何況天下之眾哉?夫欲黜陟求瘼,豈可得也?陛下所以有此失者,在不選人,亦輕此使非天下之大任,故陛下遂大失至於此也。宰相徒以為常,但奉詔而行之。苟以出使為名,不求任使之實,故使愈出而天下愈弊,使彌多而天下彌不寧。其故何哉?是朝廷輕其任也。輕其任則不擇人,不擇人則其使非實,其使非實則黜陟不明,刑罰不中,朋黨者進,貞直者退,徒使天下百姓,修飾道路,送往迎來,無益於聖教耳。臣久為百姓,實委知之,陛下欲令天下黎庶,知陛下夙興夜寐憂勤政化,不可得也,故臣以陛下大失在於此也。夫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潔其源:自然之符也。國家茲弊,亦已久矣,今陛下若不重選此使,貴得其人,天下黎元,必以為陛下尚行尋常之政,不能革此弊也。則賢人必不出,貪吏必得志,惸獨必哀吟,天下百姓無荷賴於陛下此使也。臣不勝有願,願陛下與宰相更妙選朝廷百官,使有威重名節為眾人所推者,陛下因大朝見,親御正殿,集百寮公卿,設禮儀,以使者之禮見之,於是告以出使之意,殷勤儆戒,無敢或愆,遂授以旌節而發遣之,先自京師而訪豺狼,然後攬轡登車以清天下。若如是,臣必知陛下聖教,不旬月之閒,天下家見而戶習也。昔堯舜氏不下席而天下理者,蓋黜陟幽明能折中爾。今陛下方開中興之化,建萬代之功,天下瞻望,冀見聖政,此之一使,是陛下為政之大端也。諺曰: “欲知其人,觀其所使。”不可不慎也。若陛下必知不可得其人,則不如不出使,出使煩數,無益於化,但勞天下之人,是猶烹小鮮而數撓之爾。伏惟陛下察照。
牧宰
臣伏惟陛下當今所共理天下、欲致太平者,豈非宰相與諸州刺史、縣令邪?陛下若重此而理天下乎,臣見天下理也;若陛下輕此而理天下乎,臣見天下不得理也。何者?宰相陛下之腹心,刺史、縣令,陛下之手足,未有無腹心、手足而能獨理者也。臣竊觀當今宰相,已略得其人矣;獨刺史、縣令,陛下獨甚輕之,未見得其人。是以腹蠍觱安,而手足猶病,而天下至今所以未有大利爾。臣竊惟刺史、縣令之職,實陛下政教之首也。陛下布德澤,下明詔,將示天下百姓,必待刺史、縣令為陛下謹宣之。故得其人,則百姓家見而戶聞;不得其人,但委棄有司而掛牆壁爾。陛下欲使家興禮讓,吏勖清勤,不重選刺史、縣令,將何道以致之邪?愚臣竊見陛下未有舟楫,而欲濟江河,不可濟也。臣比在草茅為百姓久矣,刺史、縣令之化,臣實委知,國之興衰,莫不在此職也。何者?一州得賢明刺史,以至公循良為政者,則千萬家賴其福;若得貪暴刺史,以徇私苛虐為政者,則千萬家受其禍矣。夫一州禍福且如此,況天下之眾,同得勝道哉?故臣以為陛下政化之首,國之興衰,在此職者也。
臣伏見陛下憂勤政理,欲安天下百姓,無使疾苦,然猶未以刺史、縣令為念,何可得哉?臣何知陛下未以刺史、縣令為念?補一縣令,如補一縣尉爾,但以資次考第從官遊歷,即補之,不論賢良德行可以化人,而拔擢見用者,縱吏部侍郎時有知此弊,而欲超越用人,則天下小人已囂然相謗矣。所以然者,習於常而有驚怪也。所以天下庸流,莫不能得得為縣令,庸流一雜,賢不肖莫分,但以為縣令庸流資次為選,不以才能任職,所以天下凌遲,百姓無由知陛下聖德勤勞夙夜之念,但以愁怨,以為天子之令遣如此也,自有國來,此弊最深,而未能除也,豈不甚(一有可惜二字)哉?昔漢宣帝有言曰:「朕之所共理天下者,豈非良二千石乎!」 故宣帝之時,能委任矣。伏願陛下與宰相深知妙選,以救正此弊,使天下之人,稍得以安。臣有計,然甚鄙近,未能著於書,願陛下興念,與明宰相圖之,以安天下。幸甚幸甚。
人機
臣聞天下有危機,禍福因之而生:機靜則有福,機動則有禍,天下百姓是也。夫百姓安則樂其生,不安而輕其死;輕其死,則無所不至也。故曰人不可使窮,窮之則奸宄生;人不可數動,動之則災變起。奸宄不息,災變日興,叛逆乘釁,天下亂矣。當今天下百姓,雖未窮困,軍旅之弊,不得安者,向五六年矣,夫妻不得相保,父子不得相養。自劍以南,爰至河、隴、秦、涼之間,山東則有、青、徐、曹、汴,河北則有滄、瀛、恆、趙,莫不或被饑荒,或遭水旱,兵役轉輸,疾疫死亡,流離分散,十至四五,可謂不安矣。幸得陛下以仁聖之恩,憫其失業,所在邊境有兵戰之役,一切且停,遂使窮困之人,尚得與妻子相見,父兄相保,各復其業,獲以救窮,人心稍安,殆半年矣,天下可謂幸甚。愚臣竊賀陛下得天下之機,能密靜之,非陛下至聖大明,不能如此也。愚臣今所以為陛下更論天下之危機者,恐將相有貪夷狄之利,又說陛下以廣地疆武為威,謀動甲兵,以事邊塞,陛下或未知天下有危機,萬一聽之,臣懼機失禍構,則天下有不可奈何也。詩不云乎: 「人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故臣願陛下垂衣裳,修文德,去刑罰,勸農桑,以息天下之人,務與之共安,然後使遐荒蠻夷,自知中國有聖人,重譯而入貢,愚臣竊以為當今天下之大計也,伏惟陛下念之。近者隋煬帝不知天下有危機,自以為威德廣大,欲建萬代之業。動天下之眾,殫萬人之力,兵役相仍,轉輸不絕,北討胡貊,東伐遼人,於是天下,百姓窮困,人不堪命,機動禍構,遂喪天下。此是不知天下有危機,而信貪佞之臣,冀收夷狄之利,卒以滅亡者也。隋氏之失,可以殷鑑,豈不大哉!伏惟陛下察之。國家所伐吐蕃,有大失策,中國之眾,半天下受其弊,然遂事不諫,當復何言?陛下不以臣愚,芻蕘可采,一賜召臣至玉陛,得以口論天下,幸甚。
臣子昂言:臣本下愚,未知大體,今月十六日,特奉恩敕,賜臣紙筆,遣於中書言天下利害。天之降命,敢不對揚?而孤負聖恩,萬一無補死罪死罪。謹率愚見,封進以聞,塵聽玉階,伏闕累息。臣子昂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

作者簡介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出身豪富之家,少任俠,學縱橫之術,又喜尋仙訪道。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中進士。曾上書論政,為武后所賞識,拜麟台正字,轉右拾遺。他剛強正直,屢上書諍諫,多能切中時弊。隨武攸宜出征契丹,不受重用,即解職歸家。後為縣令段簡所誣,冤死獄中。他是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先驅者和啟蒙者,第一個在理論上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反對齊梁彩麗競繁的齊梁詩風,強調詩歌的社會現實意義。他的創作認真實踐了這些主張,辭意激昂,風格高峻。其文學創作和主張對以後的李白、杜甫等均有很大影響。有《陳子昂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