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矢狀竇溝

上矢狀竇溝

上矢狀竇溝位於大腦鐮上緣和顱頂內板正中線,內有上矢狀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矢狀竇溝
  • 外文名:sulcus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is
  • 科室:解剖
解剖結構:,套用解剖:,

解剖結構:

1、顱頂內面:
顱頂內面與腦膜直接相貼,骨面上有與腦回、血管及蛛網膜顆粒相對應的壓跡。新生兒的較平滑,成人腦回的壓跡呈指痕狀。正中線上有矢狀溝,是上矢狀竇的壓跡。矢狀溝兩側有許多由蛛網膜顆粒形成的小凹陷,生後7~8個月開始出現,老年人更明顯。
2、上矢狀竇:
上矢狀竇位於大腦鐮上緣和顱頂內板正中線的矢狀竇溝內。起自盲孔向後到枕內粗隆,後端擴大形成竇匯,多與右側橫竇相續,亦借細支與左側橫竇相通。少數與之相反。上矢狀竇兩旁有些擴大部分,稱為靜脈陷窩或血湖,一般每側有三個,頂部者最大,枕部者次之,額部者最小,有許多蛛網膜粒突入陷窩。上矢狀竇全程接收10~15條大腦上靜脈,沿中央前溝走行的上吻合靜脈和沿中央溝走行的中央溝靜脈最大。此竇的中1/3損傷或閉塞時可引起截癱、三肢癱或四肢癱,甚至引起死亡。
在外傷中,常因骨折的碎骨片或者外來異物致上矢狀竇損傷,而上矢狀竇的中或者後1/3損傷不能結紮,而應行修補術。
3、顱底內面觀:
顱底內面的形態與腦的額葉、顳葉及小腦底面相對應,因而形成高低不等的前、中、後三級階梯樣的三個顱窩。
顱前窩最高,由額骨眶板、篩骨篩板以及蝶骨體的前分和小翼上面組成,並以小翼後緣和交叉溝前緣同顱中窩分界。前窩容納腦額葉。窩底中分前部與鼻腔分隔,後部與蝶竇隔開,兩側分構成眶的頂。在正中線上,自前至後依次為額嵴、盲孔、雞冠。篩板正中線兩側有篩孔,下通鼻腔,為嗅神經(Ⅰ)根絲所通過。顱前窩底的骨板甚薄易遭骨折。蝶骨小翼的游離後緣正對大腦外側溝,並有蝶頂竇溝,小翼內側端向後突出成為前床突。
4、顱骨:
顱骨為組成腦顱腔的骨骼,由額骨、枕骨、蝶骨、篩骨和成對的頂骨、顳骨相互連線而成。顱骨以枕外粗隆、上項線、乳突根部、顳下線、眶上緣之間的連線分成顱蓋和顱底兩部分。顱蓋是膜化骨,顱底是軟骨化骨。
顱骨內骨板有骨膜被覆,為硬腦膜外層。內骨膜在顱蓋部分與內骨板結合不緊密而在顱底時結合緊密,因此外傷引起顱骨骨折時在顱蓋部分多出現硬膜外血腫,而在顱底多為硬腦膜撕裂而產生腦脊液漏。
顱蓋骨由內、外骨板和兩者間的骨松質(板障)構成,具有一定彈力,因此在遭受打擊時,可以損傷其深面的腦而不發生骨折。由較厚肌保護的顱骨與其他部分相比較薄。
顱蓋外面外骨板可見鋸齒狀骨縫,其中冠狀縫把額骨與兩頂骨分開,矢狀縫在正中線上分開兩側的頂骨,人字縫將枕骨與頂骨、顳骨分開,鱗狀縫將顳鱗與頂骨、蝶骨大翼分開。約有8%的人,在正中線上兩額骨之間有一額縫,其他人約在5歲時此縫即癒合。偶爾在頂骨與枕骨之間有一分離的骨化小區稱縫間骨,這有可能引起放射線學上的誤診。
顱蓋內面由於顱內組織壓迫而凹凸不平,在正中線有矢狀竇溝,在兩側有樹枝狀的腦膜中動、靜脈壓跡。
顱蓋骨板障是成人骨髂中始終保持紅骨髓的地方之一。在板障中有樹狀或網狀的血管分支,即板障靜脈,其壁由海綿骨質構成並襯以內皮,管徑不能縮小,所以外傷或手術時出血嚴重,需用特殊止血法。顱蓋骨板障共有額、枕、顳前和顳後4對板障靜脈,之間有分支吻合成網。顱蓋骨內尚有導靜脈(即導血管),是穿過顱骨直接連線顱內各靜脈竇與顱外靜脈的靜脈,其中也有與大腦表面淺靜脈相連。導靜脈也可以起自板障靜脈而與顱外靜脈相連。導靜脈內無瓣膜。

套用解剖:

上矢狀竇位於大腦鐮上緣和顱頂內板正中線的矢狀竇溝內。起自盲孔向後到枕內粗隆,後端擴大形成竇匯,多與右側橫竇相續,亦借細支與左側橫竇相通。少數與之相反。上矢狀竇兩旁有些擴大部分,稱為靜脈陷窩或血湖,一般每側有三個,頂部者最大,枕部者次之,額部者最小,有許多蛛網膜粒突入陷窩。上矢狀竇全程接收10~15條大腦上靜脈,沿中央前溝走行的上吻合靜脈和沿中央溝走行的中央溝靜脈最大。此竇的中1/3損傷或閉塞時可引起截癱、三肢癱或四肢癱,甚至引起死亡。
在外傷中,常因骨折的碎骨片或者外來異物致上矢狀竇損傷,而上矢狀竇的中或者後1/3損傷不能結紮,而應行修補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