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皇

上皇

上皇即 太上皇的簡稱。另一種解釋是太古帝皇人亦用以稱東皇太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皇
  • 解釋天帝
  • 拼音:shànɡ huánɡ
  • 釋義:太上皇的簡稱;太古的帝皇、天帝
解釋,越南,日本,

解釋

  • 天帝。
    《莊子·天運》:“監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南朝 宋 謝靈運 《七里瀨》詩:“既秉上皇心,豈屑末代誚。”
  • 楚 人亦用以稱 東皇太一 。
    《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王逸 註:“上皇,謂 東皇太一 也。”
  • 太古的帝皇。
    漢 鄭玄 《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於上皇之世。” 孔穎達 疏:“上皇,謂 伏犧 ,三皇之最先者。” 唐 錢起 《衡門春夜》詩:“不厭晴林下,微風度葛巾。寧唯北窗月,自謂上皇人。”
  • 太上皇的簡稱。
    唐 顏真卿 《皇帝即位賀上皇表》:“伏承陛下命皇太子踐祚改元,皇帝上陛下尊號曰上皇天帝。” 唐 黃滔 《馬嵬》詩之一:“鳴泉亦感上皇意,流下隴頭嗚咽多。”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上皇於宮中親擇數件與之,貫以獻金主,果大喜。”

越南

陳朝在政治上有一大特點,就是所謂“上皇制”,從陳太宗至其後有六代皇帝都是如此。即1258年陳聖宗(陳晃)即位,陳太宗(陳日煚)遷為太上皇(上皇在位時間:1258~1277年,以下同);1278年陳仁宗(陳昑)即位,陳聖宗為上皇(1278~1290年);1314年陳明宗(陳天明)即位,陳仁宗為太上皇(1314~1320年);1329年陳憲宗(陳旺)即位,陳英宗為上皇(1329~1357年);1372年陳睿宗(陳曔)即位,陳藝宗(陳暊)為上皇(1372~1394年);1398年陳少帝即位,陳順宗(陳顒)為上皇(1398~1399年)。大體上皇帝居於首都升龍城,太上皇居於南方天長府(府治在古禮,今清廉縣附近),“蓋內以防篡弒,外以策國防”。
據元朝越南籍官員黎澄著《南翁夢錄》記載;“陳家舊例,有子既長,即使承正位。而父退居北宮,以王父尊稱而同聽政。……事皆取決於父,嗣王無異於世子也”。由此可見,所謂“上皇制”,是由禪位的上皇掌握實權。據認為,這種“上皇政治”的由來,是由於陳朝同中國元朝和明朝進行交涉,避免由皇帝(國王)直接出面,而以“上皇”的名義進行。

日本

日本退位天皇,即“太上天皇”的簡稱,日本的國家元首稱做天皇,故太上皇在日本稱為太上天皇,同樣也簡稱為“上皇”(亦稱“院”或“上院”);出家為僧的上皇則稱太上法皇,簡稱“法皇”。日本歷史上許多太上天皇出現在“院政”時期,院政是一種君主直接掌權的方式,假意禪讓於儲君,自己退休離開朝廷,實際上擺脫日本政治中攝關公卿的控制。在該制度下,政治實權是握於太上天皇而非天皇之手。
日本歷史上也有過因自己的子女成為天皇或其他原因,本人沒有即位而被追尊為太上天皇的例子,這種情形會稱“準太上天皇”。鎌倉時代後堀河天皇的父親“後高倉院”,與室町時代後花園天皇的父親“後崇光院”,都是適例。附帶一提的是,光格天皇曾因打算對未即皇位的父親贈與太上天皇的尊號,遭大臣的反對而發生了日本史上著名的尊號事件。
自最早的持統天皇讓位予文武天皇而稱太上天皇起(皇極天皇譲位予其弟孝德天皇,雖然早於持統天皇,但當時皇極天皇並無“太上天皇”的稱號。又後來皇極天皇一度復位稱齊明天皇),至江戶時代後期光格天皇譲位予仁孝天皇為止,總計曾有62位太上天皇。
過去日本的皇室典範因不承認天皇讓位的情況,所以除非修改制度,否則並無出現太上天皇的可能。但是,隨著日本《天皇退位法案》在國會的通過,依據日本國現行法律《天皇退位法案》,日本國在平成三十一年,即2019年4月30日,於東京的皇居舉行天皇退位儀式,明仁天皇正式退位,成為日本上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