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棠古村

上甘棠古村

上甘棠古村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是一個有著1200年歷史的漢族古村,村內至今保存著200多幢明清時期的古民居,依山傍水的建築格局,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是湖南省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千年古村落。

基本介紹

簡介,由來,特色古建築,文昌閣,步瀛古橋,民居,碑刻,壽萱亭,月陂亭,前景,

簡介

上甘棠古村位於江永縣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層鋪鎮。村前環繞清澈的謝沐河,村後逶迤遠去的屏峰山脈,村西南面是一大片沃野的良田。獨具特色的遠眺龜山、昂山毓秀、古衙遺址、月波雨亭、壽萱涼亭、步瀛古橋、文昌閣、古宅民居等甘棠八景,構成了一幅青山、綠水、小橋、人家的美麗畫卷。早在宋代,當地人就這樣描述上甘棠的風景:“春陵周氏溪山勝,多少騷人為發揚,我道其間描不盡,一圖太極是甘棠。”
上甘棠上甘棠
上甘棠村現有居民435戶,人口1865人,除王姓2戶、龔姓3戶、何姓l戶、田姓l戶為解放前後遷入外,其餘為周姓族人。據周氏族譜記載:周氏族人自唐天寶年間為平定南方十州之動亂從山東青州遷至寧遠大洞;唐憲宗年間,周氏一族再遷居永明縣謝沐鄉機峰山;唐太和二年(827年),遷居甘棠山。自此,周姓家族就開始定居上甘棠,世代繁衍,延續至今已有40多代了,歷經1200多年。在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村莊的村名始終不變,村莊的位置始終不變,居住的家族始終不變,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 周氏祖輩架橋樑、鋪道路、建亭閣、興教育使之代代相傳,人才輩出。千年間村內出文武百官101名,官至尚書節度使太守、宣政大夫、將軍、剌使、知州縣令等。其中京官18名,進士11名,最後一位是曾跟隨張治中先生參加重慶談判的黃埔愛國將領周翰宗將軍。

由來

歷史文化名村上甘棠,從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止在此建謝沐縣治,長達700年。謝沐縣以謝沐二水匯合為謝沐河而得名。這兩條水實則為雌雄二水。雄水發源於都寵嶺雄川源,源於高山雨水;沐水為雌水,源於石灰岩地下水。雄雌二水匯合處,山環水抱,氣場信息得天獨厚,確是一方風水寶地。周氏先祖唐朝天寶年間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至今已達1240年。“甘”者甜也,“棠”,海棠果,即野蘋果。甘棠,甜甜的野蘋果。這是從出產蘋果的老家山東帶來的地名。又有一說:甘棠,原意為高大的喬木,以後用作官吏政績的稱頌之詞。即是說周氏先祖是朝廷有功之臣。甘棠,依山傍水,風光秀麗,名勝古蹟甚多,碑亭樓閣完好,是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點集中的旅遊勝地。

特色古建築

文昌閣

文昌閣
進村途徑第一站是文昌閣,這座閣樓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八年,至今已幾經修葺,樓閣共4層,高16米,寬10.6來,深10.2米,占地面積10.8平方米。歷史上其東側曾建有廉溪書院,現只留存幾棟建築物。文昌閣的左側是前芳寺,右面是龍鳳庵,前有戲台,後有驛道、涼亭,構成了宮殿式的建築群。由此可以說,這裡曾是當地居民的文化、娛樂和教育中心。

步瀛古橋

穿過文昌閣便來到了步瀛橋。該橋位於謝沐河口下游的西南村口,為上甘棠的主要出入口。據史料記載,步瀛橋始建於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當時的周氏幾位族長“唱率子侄偕族屬輩,共為鳩集裒金幾二十萬”而修建的。歷經宋紹興五年(1135年),元至元二年(1468年)、明成化四年(1468)及清乾隆年間“重修”或“大修”。現殘存長30米,寬4.5米,跨度9.5米,拱徑高5米的三孔石拱橋。因年久失修,目前,拱橋上遊方向被洪水沖毀,垮塌長7米、寬1.5米。步瀛橋採用半圓形薄拱,造型小巧別致,與文昌閣的莊重高聳互為襯托,構景成圖,相映成趣。千百年來,步瀛橋維繫著村前的古驛道,這條古驛道由青石板輔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
跨過步瀛橋,漫步在古風猶存的上甘棠,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村莊。那遍布全村的青石板巷道,具有典型特色的湘南民居,令人流連忘返。

民居

上甘棠村仍保留著明代清代的民居200多棟,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築特色的建築因人口集中和建築用地有限,形成了密集型民居群體。高大的風火牆,嚴整的縱深布局,考究的中軸對稱,各戶均以天井組合而形成住宅單元,具有典型的城鎮住宅特點。房屋牆體均用大綿磚砌成,大面積的清水牆面,冠以起伏變化的白色腰帶,並極盡所能地點綴門戶廬、漏窗,形成對比強烈、清新明快的格調。房量四周突起的馬頭牆,爭奇鬥異,有一字型、擔子型(二擔子、三擔子)、金字(人字)型等多樣變化或組合使用,檐飾彩繪或磚雕,點綴小型青石花擱窗,從而形成各巷道不同的街景。各建築大都為樓房,內部以天井為中心布置各類生活用房,一般在進戶門口設定屏風門,進戶門特別重視安全措施。二、三樓通過外挑走廊,配以各式各樣的窗花、欄桿,較好地解決了戶內交通、採光、通風,又頗具小範圍的空間藝術特色。主街一般為商業店鋪,一層伸出小貨櫃,二層挑出以擴大房間使用面積。

碑刻

壽萱亭

沿古驛道往南走,在離上甘棠村半里許,有座壽萱亭,亭為長方形,石木青瓦結構,寬4米,長10米。高4.7米。亭內古碑刻二方,砌在亭內兩側的牆體中。據說是村人周際隆因他的母親受到“五品宜人”的封誥,於光緒三十三年而修建,並將佛言鑿一碑上,以表達他對慈母的孝道之心。

月陂亭

在上甘棠村最富文化內涵文物當數月陂亭。月陂亭位於村西南的謝沐河邊。這裡曾建亭,故稱為石亭、月陂亭等。在月陡亭數十米長的石壁上,鐫刻有24方古代石刻,這些石刻的時代綿延宋、元、明、清4個朝代。其中屬北宋的2方,南宋的4方,元代的1方,明代的1l方。
在眾多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宋大臣文天樣手跡“忠孝廉節”四個字。據史料記載,時上甘棠村周德源文天祥屬下任太守,相處甚篤,“忠孝廉節”四字為文山公親筆贈與。周德源如視珍寶,帶回故里,後人傳為座佑銘。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永明(今江永)縣正堂黃平、王偉士十分崇敬文山公,令臨其手書於石壁上,以傳後世。這四字每字寬1米,高1.5米,字跡蒼勁有力,鐫鑿工藝甚佳。可以說月陂亭摩崖石刻是上甘棠村周氏家庭在石壁上留下的一部石刻家譜。省文物局有關專家說:“這樣一處由一個家庭,在近千年的歷史中,陸續鐫刻的專門反映該家族歷史的發展過程的摩崖石刻,在我省還是第一次發現。”

前景

上甘棠村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沐河水穿山而過,在村前一公里處形成了千餘米長的地下溶洞和暗河。沐河水流至村北百餘米與來自另一方向的謝水匯合形成謝沐河,謝沐河似一條碧綠的玉帶繞村而過。河岸上房舍儼然,炊煙裊裊。加之“甘棠八景” 風姿猶存,古老村莊民風淳樸,具備了旅遊與開發的極佳生態和人文環境。該村歷史古老,風貌古樸,現遺存有古石橋、古石牆、古驛道、古巷道、古民居、古樓閣、古碑刻、古遺址等眾多文物古蹟。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已成為江永縣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物保護價值,也具有較大的開發價值。千年古村上甘棠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於一體,兩者相互映村,和諧交融,非常適合現代人尋幽訪古、回歸自然、休閒觀光的需要,旅遊開發的品味高,前景廣,完全可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一個響亮的旅遊品牌。江永縣委、縣政府已將千年古村的保護和開展提到重要議事日程,列入江永縣“十五”發展規劃,現正著手制定千年古村保護和開發方案,並積極申報立項,從市保--省保--國保--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逐級申報,擴大影響,爭取上級立項支持。做到保護文化遺產與開發文化資源相結合,著力打造千年古村文化品牌,決心將該村建成文化旅遊的龍頭和精品項目,以儘快實現文化資源優勢向旅遊產業優勢轉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