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大笪地

上環大笪地是香港大笪地的起源,由1840年代香港開埠初期開始出現,差不多有近150年的歷史,到1990年代才正式被社會淘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環大笪地
  • 外文名:上環大笪地
  • 建立:一個軍營
  • 起源:香港大笪地的
歷史
1841年1月,英軍於上環水坑口街一帶登入,並且於該處建立了一個軍營。其後,該處的軍營遷往了上環尾至西環頭,即大約高阩街至東邊街一帶,因此這個地方現時仍叫做“西營盤”,意思即是“軍營盤地”。軍營搬出後留下一塊有樹木的曠地,吸引附近居民在此歇息,逐漸形成了一個夜市,被稱為“大笪地”或“平民夜總會”。
初時的上環大笪地以江湖賣藝者的表演為主,包括馬騮戲、畫炭相、木偶戲、耍功夫等,亦有講古佬及醫卜星相的人聚集講故事及占卜,為附近居民提供娛樂。其後該處發展成一個墟市,有著跳蚤市場的特色,售賣廉價的日常用品。往後更發展出大牌檔一類的食肆,當中以避風塘炒蟹、豉椒炒蜆、魚蛋魷魚海鮮粥糖蔥餅噹噹糖、麥芽糖及炸蘿蔔餅等食品最為著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份人轉到上環港澳碼頭對開的“新填地”成立另一個大笪地。1970年代,隨著當時香港市政局將舊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整個上環大笪地也搬到港澳碼頭一帶。到了1992年,隨著中區填海計畫需要將該地發展成中環(港澳碼頭)巴士總站,加上大笪地已逐漸式微,上環大笪地也正式結束其歷史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