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院士風采館

上海院士風采館

上海院士風采館坐落在楊浦區黃興公園外,是全國首家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采為主題的專門展館,是一個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也是院士進行學術交流,探索創新思維的場所。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為院士館題詞,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題寫了館名。上海院士風采館先後被授予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上海院士風采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該展館也是院士與市民接觸、交流的平台,是弘揚愛國精神、傳承科技薪火、展示“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示範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院士風采館
  • 外文名:Shanghai academician Hall
  • 地理位置:楊浦區黃興公園國順東路大門一側
  • 開館時間:每周二、四、六 8:30~16:30
  • 票價:免費
  • 主題:兩院院士風采
館舍簡介,展館分類,詳細介紹,喜慶周年,

館舍簡介

(特殊情況不開館,一般都按時開放)
票務中心:免費參觀
外觀展示:從正面看整個建築如同一本翻開的書,“書”在簡單中透出豐富的內涵,體現出一種人文氣質和底蘊。

展館分類

第一展區:科學道路 (對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及院士制度的總體介紹)
第二展區:星光璀璨(介紹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兩位院士)
第三展區:拜訪院士(一個直觀了解院士的平台)
第四展區:異域採風(介紹國外院士制度的起源,配有熱動力地球儀

詳細介紹

上海院士館建在黃興公園,重點介紹了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兩院院士,系統收集了院士的工作、生活音像信息、文獻實物、照片資料等,並作為市級檔案資料進行保存。目前,院士館正在醞釀讓“走近院士”和“院士茶座”兩個品牌活動走進社區、學校。
談家楨、聞玉梅、李大潛……平凡的面孔、樸素的簽名,讓人感悟院士們深邃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昨天,上海院士風采館落成開館。走進這座集中展示兩院院士智慧魅力和學術人生的展館,仿佛走進了神聖的科學殿堂。
展館建築外形就像本翻開的大書,入口處一座高達6.5米的玻璃書櫥更是引人注目:裡面收藏了2000餘冊各類書籍,都是院士們的專著、手稿或是發表院士論文的期刊以及他們鑽研過的書籍。
沿著這條用書籍“鋪就”的“科學大道”走進展館,院士們孜孜以求、獻身科學的精彩人生一一展現在觀眾眼前。母親贈予的金鑰匙,引導聞玉梅走上艱辛的科研之路;父親刻在筆筒上的寄予,鼓勵李大潛獻身科技事業;每天堅持用大白鼠做試驗,陳中偉向斷肢再植領域發起衝擊……在鮮花和掌聲背後,院士們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心血和汗水。觀眾們邊看邊記,被院士精神所感染。
展館裡,琳琅滿目的科學儀器和試驗器具讓青年觀眾覺得新奇神聖,而走進“拜訪院士”展區,站到與真人等高的神奇玻璃前,院士們的影像即刻出現在人們面前,並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各自介紹他們的學術思想和人生感悟……
此外,展館還設定了介紹我國兩院院士及其制度的“科學道路”展區;介紹上海兩院院士的“星光璀璨”展區;以及介紹國外院士情況的“異域採風”展區。在電腦“院士資料全書”前,觀眾觸控螢幕幕即可“翻閱”;點擊“院士風采視頻演播”,院士們還將“面對面”與你侃侃而談,講述科學、講述人生。

喜慶周年

上海院士風采館是全國首家以集中展示兩院院士風采為主題的專門展館。作為上海市委組織部和楊浦區委、區政府聯手推進的高層次人才工作的有益嘗試,院士館建設被列入上海市2005年高層次人才重點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為院士館題詞“弘揚愛國精神,登攀科技高峰”。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題寫了館名。2006年1月7日,上海市委副書記王安順為院士館開館。
院士們說,我們在這裡傳播科學理念,在交流中捕捉思想火花。
市民們說,我們在這裡感受院士精神,汲取智慧的力量。
孩子們說,我們在這裡種下科學的理想,學習用勤奮澆灌追求卓越的嫩芽。
這個地方,就是上海院士風采館。一年前,它在黃興公園旁,翻開了展示中國頂級科學家風采的第一頁。一年後的今天,它正逐漸成為兩院院士與社會各階層人士交流的平台,成為傳播科學精神、見證中國科學發展歷史的舞台。
中科院院士、上海市科協主席沈文慶的一個生動比喻道出這裡的風骨:上海院士風采館正成長為上海,乃至全國交流科技思想、傳播科學精神的充滿活力的“幹細胞”。
一部“史書”集新中國科技創業歷程
上海院士風采館靜靜地臥在“知識楊浦”這片熱土上,外形如同一本打開的書。這本“書”由著名藝術家陳逸飛先生在病榻上完成最後修改。這是中國頂級藝術家,用生命最後的創意,向代表中國科學界最高成就的科學家群體獻禮。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層,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1200平方米,由“科學道路”、“星光璀璨”、“拜訪院士”和“異域採風”四大章節構成。
高6.5米,以“敬仰―知識的力量”為主題的巨大書牆陳列著2000多冊與兩院院士有關的著作和論文集;“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載人航天”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三峽工程……這裡匯聚了大量歷史資料、圖片、實物,講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以來,科技精英們白手起家,在廢墟上創造的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奇蹟。
無論是“科學道路”展區用圖片和實物述說中國兩院院士及其制度的誕生過程,還是“星光璀璨”展區用“中國的摩爾根”、“巧手是怎樣煉成的”等生動感人的故事,傳遞院士勤奮敬業的精神,抑或是在“拜訪院士”多媒體展區,與院士“面對面”地交流,聆聽院士對所從事學科的見解。目之所及,無處不令參觀者肅然起敬,無處不令參觀者由衷欽佩。不少少先隊員從這本“書”中領略了科學的美麗,感悟了科學探索的艱辛後,紛紛表示要從培養科學精神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持之以恆,為未來的學習、工作,打好基礎。
院士們對這個特殊的平台也寄以厚望,給予熱情的支持。去年1月16日,院士館剛落成不久,2005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院士就來到院士館,擔當“新民科學咖啡館”的主講嘉賓。在展品徵集中,許多院士捐出了珍藏多年的書籍、儀器,並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來,協助拍攝多媒體短片。
去年7月,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來上海院士風采館調研時,也特別關注院士資料的收集情況,希望院士館“把全市所有院士的資料收集齊全,進一步充實多媒體的展示內容”,要不斷拓展展示空間和範圍,在推進文化建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張“圓桌”與院士近距離交流
院士都是戴著厚厚的眼鏡,不苟言笑的“老古板”嗎?
不!他們和藹可親,他們平易近人,他們風趣幽默,他們——就是普通人。
院士館建館後,不僅將院士的照片豎在展板上,還把院士請到普通人中間,使更多人感受院士的人格魅力、智慧光彩。它建立起了“走近院士”和“院士茶座”兩大品牌活動,猶如擺開了兩張大圓桌,為不同階層人群與院士近距離交流,提供了平台。
“走近院士”是院士館傾力打造的科普講堂。吳孟超、袁渭康、尹文英、聞玉梅、沈學礎、鄧子新、范立礎、嚴東生、歐陽自遠、曾溢滔等10餘位院士先後做客院士館,開展科普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去年六一兒童節前夕,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沈學礎院士、醫學微生物學家聞玉梅院士來到4名上海少年科學院小院士以及150多名少先隊員中間,和他們一起分享成長曆程,共話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小院士和少先隊員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和仰慕已久的大院士面對面交流,並親手製作了“銘言卡”,表示要繼承發揚大院士身上所體現的優良傳統,不斷取得新進步。
去年國慶前夕,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來到院士館,
為中小學生講述空間探索的戰略意義和歷史發展。最後,他還欣然提筆寫下了“‘嫦娥工程’期待青少年茁壯成長”的心聲。
去年10月22日首次舉辦的“院士茶座”,則為院士與科技、產業、藝術、教育等其他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思維碰撞、信息溝通、感情聯繫,搭建起了一個平台。首屆“院士茶座”在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舉行,周勤之和姚福生兩位院士與幾十位來自政府、高校、企業的專家、創業者,暢談“成果與產業對接、創新與發展聯動”。作為一座跨越專業的橋樑,它將有助於實現院士及其團隊的科研成果與區域內科技企業發展對接,有力推動區域產、學、研一體化進程。此外,上海院士風采館還和上海交大、上海海事大學聯合舉辦了楊槱院士新著《鄭和下西洋史探》的首發儀式,並就這一主題舉辦了學術座談。
開館一年,院士館聲名遠播。越來越多的部隊、學校、機關單位,專門組團前來參觀學習。浙江省科技館、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等單位也專程上門交流考察。雖然院士館每周只有三天開館,但開館一年來,已有56位院士蒞臨指導,海內外參觀者逾兩萬人次。院士館的工作也引起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關注和重視,去年6月他們特邀院士館領導出席了全國兩院院士大會。
院士館的留言冊上,寫滿了觀眾的深切感悟。“原來院士也是平常人!”院士館的展出,悄然改變著人們對院士“高深莫測”的傳統印象。“他們身上所展現的科學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格令人欽佩、感動!”有志者事竟成的激勵,通過展覽、講座,滋潤著每個踏進院士館大門的人的心靈。
一個“細胞”激發區域創新活力
上海院士風采館地處楊浦五角場,毗鄰復旦、同濟、財大、二軍大等著名高等學府,它的背後連線著科技界、學術界,是一條流動的知識河脈,為建設創新型城區的上海進一步營造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誠如上海市科協主席沈文慶院士所說:院士館將成為“科教興市”大潮中一個充滿活力的幹細胞,成為交流學術思想、探索創新思維的場所,成為展現輝煌成就、服務領軍人物的視窗。
積澱了“百年高校文明,百年工業文明,百年市政文明”的楊浦區,雲集10餘所高校,近百家科研院所,在校大學生近20萬,教授、副教授5000餘人,兩院院士49名,是上海智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有著不可估量的人脈資源和人才寶藏。而弘揚院士精神的院士館,在楊浦區又隆升起了一塊科學精神的智慧高地,迅速顯示出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的獨特活力。
2006年9月10日,中國浦東幹部學院高級專家理論研究班的32名院士匯聚楊浦,參加“感受新楊浦,增強使命感”為主題的現場教學活動。院士們全面了解了在“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核心理念指引下,楊浦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並從各自的專業背景出發,為謀劃楊浦知識創新區的跨越式發展提出了意見和看法。
充分發揮院士“智囊團”的作用,楊浦區委書記陳安傑等四套班子領導已通過與區域內49位院士結對交友,形成了長效的交流機制,區委、區政府堅持“重大決策聽意見,重點工程請參與,重要會議請參加”。比如,楊浦區在制訂《貫徹落實“科教興市”戰略行動計畫》時,廣泛徵求了院士意見,並根據他們的意見對《計畫》進行了修改完善。又如,在推進大學科技園區的建設中,楊玉良院士提出了不少意見和建議。在楊浦“十大傑出青年”的評選中,谷超豪、胡和生院士應邀參加了評審會,並出席頒獎大會,積極為地區青年人才的發展,諫言獻策。
精神高地的光芒不僅照亮了“知識楊浦”,還輻射到全上海,乃至全國。去年,原中科院副院長、兩院院士嚴東生來到院士館,為從香港慕名遠道而來的客人們作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與院士的愛國精神”的講演,老一輩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選擇回國報效的動人故事,深深感動了同胞,他們紛紛表示今後將以院士們的愛國奉獻精神為楷模,為建設和諧社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
一本“巨作”不斷充實創新內涵
上海院士風采館是一本活的“書”,它不斷被更新、充實。2005年,上海有11位科技工作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館及時對展區內容做了補充,並將新增院士的資料輸入“多媒體書”中,供觀眾翻閱。
經過一年的積累和歷練,今年院士館將以更豐富多樣的方式,使院士精神“潤物細無聲”地傳得更廣、更深。
據院士館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正在不停地思考如何充實提升展館的功能,開展相關課題的研究工作。除了更新展示內容,完善網站建設外,還將創作科普出版物,開拓更多渠道傳播科學思想。
此外,院士館正在醞釀讓“走近院士”和“院士茶座”兩個品牌活動走進社區、學校,使之更貼近市民。同時,院士館還將充分利用展品和多媒體展示手段,在現有現場教學功能基礎上,開發多元教育模式,開展對青少年、黨政幹部、企業員工的不同類型的培訓。
“書”的內容正在不斷地充實,它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有關部門的領導明確表示,院士館要充分利用好市區聯手、條塊協作的資源優勢,進一步蒐集、整理和保存好院士的有關資料,進一步發揮好自身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