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是全國著名的會計系院之一,也是上海財經大學前身國立上海商學院成立最早的系科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該學院源於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辦的商科,著名社會活動家、愛國民主人士楊杏佛任商科主任。學院現擁有一個條件較先進的現代會計與財務實驗室,擁有48台學生用機,1台教師用機,2台伺服器以及投影儀、印表機等其他實驗室教學必需的設備。會計與財務研究院還擁有研究用的電腦20台,網路終端20個,研究室12間,討論室1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 創辦時間:1917年
  • 所屬地區:上海
  • 類別:公立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簡介,學院簡介,學院歷史,學院領導,學科建設,學生規模,隊伍建設,

上海財經大學簡介

上海財經大學已有近百年歷史,是一所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經、管、法、文、理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重點大學,也是我國高級管理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全國財經院校中,我校最早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也是首批設立社會科學(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7年,學校進入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項目行列。
上海財經大學目前擁有會計學財政學經濟思想史3個國家級重點學科,金融學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擁有4個財政部重點學科、6個上海市重點學科;設有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會計與財務研究院3個國家級基地;並擁有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4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工商管理4個博士後流動站。其中,國家學科目錄內批准的學位授權點24個,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7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36個本科專業。

學院簡介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前身為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系,迄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1997年10月會計系更名為會計學院,在國內會計學界有很高的聲譽,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1981年被批准為全國首批會計學博士點,1987年被財政部、中國財貿工會委員會評為“全國財稅系統先進集體”,1988年被國家教委遴選為國家重點學科,1992年被國家教委批准設立博士後流動站,同年被財政部評為“全國財政先進單位”,1995年被財政部評為“全國先進財會工作集體”,1995年被授予“上海市模範集體”榮譽稱號,1997年被評為財政部重點學科,2000年申報的“會計與財務研究院”被教育部評為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會計學會教育分會秘書處常設單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52名,其中博導12名,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教師中已取得博士學位的40人。學院目前設有會計理論、審計理論、財務會計、國際會計、成本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和會計信息系統等研究方向。截止2010年6月,共有全日制本科學生1308名,碩士生202名,博士生32名。
通過十幾年來的教學和科研機制改革,致力開展海外合作,1993年以來,學院相繼與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英國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CIMA),澳洲會計師公會(CPA Australia),澳大利亞國家會計師協會(NIA)建立了合作關係,1996年與香港城市大學、加拿大註冊會計師協會聯合建立了“中國會計教育與研究中心”,進行相互間的資料交換、人員互動和合作研究,2006年11月取得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最高培訓機構資格。2007年10月獲得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公會(ACCA)授予的國內首個最高級別培訓證書——白金級。
2002年進行了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完善碩博連讀生培養制度:在培養研究型學生的同時,本學科還積極拓展專業性培訓市場,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培養體制,其中之一是開設MPAcc(會計碩士專業學位),開拓產學研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本科已經成為各類高層次會計與財務人才的教育培訓基地。通過科學研究,設立良好的研究平台,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學術帶頭人陳信元教授2000年被教育部遴選為跨世紀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並被上海市教委評為傑出曙光人才,上海市首屆十大青年經濟人物,2001年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2003年被教育部評為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200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稱號,2006年獲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近五年來,本學科教師承接國家級課題16項目,58項省部級項目,橫向課題61項。在《經濟研究》和《管理世界》期刊上發表論文27篇,在其他國家一級期刊上發表論文138篇,完成著作64部,在國際著名刊物上發表論文5篇,尤其是在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上發表的論文,實現了國內學者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零的突破。一項研究項目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組織的結題項目績效評估會上,被評為特優,這是工商管理領域自1992年至今唯一獲得特優的項目。十五項成果分別獲得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市決策諮詢研究成果獎和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等省部級獎。本科生和研究生層次進行的教學改革都分別獲得了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篇博士論文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會計學院一直致力追蹤國際上會計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最新動態,抓住國內外會計師領域的重點、熱點和難點,提倡 “敢為人先”精神,“踏實肯乾、追求卓越”作風,“尊重成果、珍惜人才”風尚,重視國內外學術交流,鼓勵跨學科、跨地區的合作研究,推動教學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為社會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套用型、複合型、外向型的高級會計和財務管理人才,使該學科在教學科研上逐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學院歷史

1921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辦的商科東遷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從1927年7月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商學院,到1928年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商學院期間,時任院長的程振基先生就是專門教授簿記、會計學等課程。在上海商科大學的基礎上,1932年8月獨立建校,定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時為國內唯一的國立商科類本科高校。而會計系就是其下設定的五個系科之一。曾於1946年6月至1949年4月期間,任國立上海商學院院長的朱國璋教授也是一位會計學家。朱國璋主院期間,提出了“嚴格訓練,樹立制度,開誠布公,師生合作”的辦學四項原則和“理論實務兩相兼顧”的教學方針,不僅有效地推動了當時上海商學院的獨立發展,而且對今天上海財經大學的改革與發展,依然有著深刻的啟迪。當時在國立上海商學院任教的我國現代會計創始人之一的安紹芸教授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包括婁爾行、楊紀琬等在內的我國會計界精英,在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了財政部會計制度司司長,主持設計全國統一的會計制度。1950年8月,上海商學院改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20世紀50年代初期,上海法學院和光華大學中的會計學科、上海交通大學的財務管理系先後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在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華東地區10餘所大學的會計學科都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的財務會計系。1954年起改稱會計系,下設會計學專業、工業會計專門化方向。1955年至1957年期間增加了貿易會計專門化方向。上海財政經濟學院遂成為華東地區唯一的財經類高等學校,雲集了李鴻壽、龔清浩、許本怡、婁爾行等會計學科著名教授。

學院領導

院長:李增泉 教授
黨委書記:周國良 副教授
副院長:靳慶魯 教授
副院長:朱凱 教授
院長助理兼MPAcc中心主任:張 純 教授
院長助理:曾慶生 副教授,饒艷超 副教授
學院辦公室主任:郜頌倩 老師
學生辦公室主任:黃莎 老師

學科建設

1978年復校後,每年招收會計學專業本科生。1989年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合作開設國際會計專業,2002年,將其納入學校中外合作本科招生計畫(現美國會計班)。1989年,上海財經大學成為全國第一批招收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的高校,現每屆招收二個班。1994年起,與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ACCA)及英國牛津布魯克斯(Oxford Brookes)大學等機構合作,開設國際會計專業ACCA方向本科班。1994年,為加快註冊會計師專門人才的培養,國家財政部在全國22所高等院校開設了註冊會計師專業方向,該院是最早設定該專業的高校之一。從2001年開始,加拿大註冊會計師公會(CGA)與學院共同培養國際會計中外合作CGA方向本科生。
1981年,會計學科被批准為全國首批會計學博士點;1985年2月,上海財經大學創辦上海大華會計師事務所,這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為提高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也為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社會實踐基地;1988年會計學科被原國家教委遴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97年10月經財政部批准在原會計系基礎上設立會計學院;2000年9月上海財經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被遴選為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這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專業兩個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2002年會計學科再次被教育部遴選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實驗室設備在教學和科研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驗室不僅開放時間長,而且創造了完備的課程實驗條件、便捷的使用計算機和使用校園網的條件。實驗室提供的每台機器都可以方便快速的登入校園網路和網際網路,便於學生查找所需信息資料,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為了使實驗室能夠充分有效地為課程教學和學生能力培養服務,學院投入了相當一部分的資金專門用於實驗室及實驗課程的建設。目前實驗室安裝了用友ERP系統、SPA Business One/Accapc等功能更為完善的國內外知名管理軟體、以及審計之星等審計軟體,可以為學生提供會計、審計、財務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等專業必修課程的實驗環境,學生可以在實驗室中根據任課教師設計的模擬情景和數據完成課程實驗練習、實驗和考試。
學院已在會計信息系統、財務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和財務分析等課程中充分利用實驗室教學,通過實踐課程提高生的套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保障實驗室的有效利用,學院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實驗室管理制度,積極培養實驗室師資。

學生規模

截止2007年4月,會計學院在校本科生1286人,碩士研究生265人,博士研究生53人。學院形成了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辦學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本科設有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兩大專業門類。會計學專業下設註冊會計師和國際會計兩個專業方向。會計和財務管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分為實務型和學術型兩種模式,博士點下設會計理論、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國際會計和審計學和公司財務等幾個方向。該院還與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的大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進行聯合辦學和碩士生的培養。2002年與美國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一起開設了我國第一個中外合作會計學碩士項目;2003年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的合作是中國首個讓學員同時獲取碩士學位及專業資格的研究生項目。2004年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成為我國首批會計學碩士(MPAcc)教學單位。由於在研究生教學和培養上的成功,帶動了本科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隊伍建設

學院的師資力量雄厚,學位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截止2006年12月底,學院已經形成一支由57名教師、22名兼職碩士導師、4名兼職博士導師、8名海外教師構成的師資隊伍。在57名教師中,教授12名,副教授22名,講師22名,助教1名;具有博士學位32名(其中含海外博士學位者2名)、碩士學位16名,具有本科學士學位9名;年齡在36歲以下的有21名,36-45歲19名,46-55歲14名,55歲以上3名。
(一)加強制度建設,以制度促管理
吸引人才,要有良好的機制,制度建設是建立學院運行機制的重要手段,也是學院行政工作的主線。學院制定了《會計學院教師考核辦法》、《會計學院教師科研工作管理條例》、《會計學院教學管理條例》、《會計學院財務管理制度》、《教師招聘制度與辦法》、《會計學院教學科研人員聘任制度》、《會計學院外事工作管理制度》等涉及教師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
學院根據學校的要求,結合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了教師考核標準,尤其對本科教學工作、科研工作、課時補貼和崗位補貼都作了具體詳細的規定。2005年學院向海外發出招聘廣告,學院專門制定了海外取得博士學位教師的考核辦法。在規章制度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採取多種形式聽取學院廣大教職員工的意見,不斷地修改和完善規章制度。
(二)注重青年教師的培養和提高
學院積極發揮青年教師作用,讓他們實現自身價值。多年來,學院的學生數量不斷增加,開展的合作教學項目也越來越多。在原有ACCA、CGA等合作項目基礎上,先後增加了與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和與美國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的MPA項目,為此採用項目管理辦法,安排青年教師擔任項目負責人,參與合作項目的管理,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也鍛鍊培養了一批青年教師。
(三)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教師培訓
學院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和措施來落實師資培訓:
1、每年均安排多名教師前往國外和香港等地高校進行訪問進修;
2、利用與加拿大、英國、美國和香港等地的合作項目,聘請外籍教師來學院講課,組織教師旁聽進修,並安排教師相互交流,2004年以來,共有六十三人次去境外合作研究、做訪問學者、學術交流、合作交流、進修等;
3、一些教師參與了校外進修、中注協組織的培訓或校際課程研討;
4、經常舉辦學術報告會;
5、學院積極主辦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
6、組織教師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師資培訓課程。
因此,國際化辦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擴大了對外交流的渠道,為教師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