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

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

根據《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和市人大通過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的要求,經調查研究和深入討論,我委擬定了《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現發給你們,請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
  • 時間:二○○一年九月三日
  • 屬於: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
  • 突出矛盾:“九五”計畫執行情況比預期好
介紹,規定,

介紹

關於印發《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的通知
滬教委發〔2001〕149號
各委辦局、區(縣)教育局、高校和有關單位:
同時希望能結合本單位、本系統的具體情況,制定相關的實施意見或“十五”發展計畫,並報我委。
附屬檔案: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員 會
二○○一年九月三日
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二○○一年八月二十日

規定

遵照市委和市政府的指示精神,我委在認真調查研究和科學預測的基礎上,擬定《上海教育事業“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綱要》如下:
一、“九五”上海教育的主要成績及存在的突出矛盾
(一)“九五”計畫執行情況比預期好。主要成績:
1、教育事業規模擴大,質量提高。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體系已初步建成。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上海正朝著“高標準、高質量”的九年義務教育目標邁進。近年來,高中階段入學率已達到98%;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達到38.8 %;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長足發展,建成一批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每年市民接受各級各類成人教育已達220萬人,全市在籍新增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已從“八五”期間的10年提高到12年。各級各類教育質量均有明顯提高,湧現了一批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先進學校。高校科研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實現了方向和層次上的突破。教育事業的興旺發達,為上海和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人才和科研成果,作出了積極貢獻。
2、教育管理體制、內部人事管理機制、教育教學工作、招生就業和投資體系等五項改革不斷深化,積累了基本經驗。基礎教育“地方負責,分級管理,以區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基本形成;高等教育由中央與市政府兩級管理、以市政府統籌為主的管理體制也初步形成。在加大政府辦學力度的同時,改革辦學體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改革高等教育、中等教育招生考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逐步完善入學和就業等創新機制。積極進行各級各類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到2000年底,全市普通高校已從1995年的45所調整為32所(其中民辦1所);獨立設定的成人高校從66所調整為37所(其中民辦1所);獨立設定的高等職業學校為5所(其中民辦2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從510多所調整到270餘所。一批中國小校(含幼稚園)隨著城市布局的調整進行了撤併、調整。教育資源的配置趨於最佳化,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質量和效益得到了提高。大膽依託市場機制,加快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
3、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整體素質有明顯的提高。提高教師隊伍的師德、學歷和能力是“九五”計畫的重點之一。全市湧現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和校(園)長。基礎教育已完成中小幼教師合格學歷培訓,職業和成人教育教師培訓全面展開。國小、國中和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從“八五”末的83.9%、84.6%和75.4%,分別提高到95.5%、95.7%和91.1%,具有高級職務的中國小教師已占5%。高校教師高級職務比例達到近45% ,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已占到近40%。教師隊伍素質的進一步提高,為確保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4、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多渠道教育投入機制初步形成,辦學條件不斷改善。2000年,全市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含區縣)為近75億元,比1995年翻一番。2000年教育部門教育事業費總支出約105億元。由政府、社會和個人教育成本合理分擔的教育多渠道投入機制初步形成。貫徹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辦學新體制,廣泛吸引社會資源投入,不僅擴大了教育規模,而且使辦學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
5、教育法制建設逐年強化,依法治教初步實現。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指導下,“九五”期間先後制定、頒發了《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辦法》、《上海市委、市府關於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意見》、《關於本市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若干意見》,修訂了《上海社會力量辦學管理辦法》等規範性檔案,同時加強了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力度,努力使全市各級各類教育走上法制化、規範化軌道。
(二)在取得上述成績的同時,教育事業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並出現許多新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條件與上海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定位還不相適應。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最緊缺的各類學科帶頭人,高新技術創新人才,高級金融人才,以及企業開發和高級管理人才至少需萬人以上,它將直接影響到上海的綜合競爭力。
2、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與人民民眾接受優質教育的旺盛需求不相適應。據預測,“十五”期間,每年國中畢業生人數在16-19萬人之間;報考高校預測總人數平均在12萬人左右,均維持在高峰階段。人民民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將更為強烈,而一大批學校基礎設施還未達標,還有許多村小的規模、效益、質量完全不適應上海發展,高校設施容量不足等等,形成鮮明對照。
3、教育資金不足與構建高標準、高質量的“一流城市、一流教育”不相適應。多年來,雖然經過“危校改造”和“薄弱學校更新”,但是還有許多國中、國小沒有達到市頒布的標準,辦學條件改善的任務十分艱巨。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經費由於擴招和教育成本增加等原因出現相對下降,嚴重影響教育質量;同時,培養高層次人才所需建設的高校重點學科的資金也遠遠不足。而且由於非義務教育的成本分擔機制及社會對教育投入機制還未完全形成,影響義務教育及其他教育的發展。科學合理的勞動分配機制尚未形成,直接影響教師隊伍建設和吸引高水平人才。
4、教育的管理體制、機制和投資“三位一體”的改革還未完成。辦學者和學校管理人員的觀念還需不斷更新。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在落實分級管理及其依法辦學自主權方面還有許多工作尚未完成。各級各類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在辦學規模、結構、辦學效益和效率等方面計畫經濟體制痕跡也較明顯,亟需深化教育改革。
5、素質教育運行機制尚未在全社會形成。全社會對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觀念,還有待進一步確立。
二、“十五”期間上海教育面臨的環境與發展的指導思想
“十五”計畫是我國進入新世紀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是我國實施第三步戰略向現代化邁進的第一個五年計畫,也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框架後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制定上海教育“十五”計畫,既要充分考慮這三個特性,又要正確估量上海教育面臨的客觀環境。一是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國家巨觀政策處在重大調整時期已作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二是當前世界經濟加快全球化,急需培養大批高層次專業人才、緊缺人才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為全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充足的智力和人力資源。三是隨著我國面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全面對接,我國將面臨最嚴峻的人才競爭,教育改革和發展不僅在速度上要大大加快,而且在現代化水平上要大大提高。四是上海正處在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關鍵時期,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目標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編制“十五”計畫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必須站在增強全市綜合競爭力的高度,著眼於全國和世界範圍,突出計畫的方向性、指導性、巨觀性和分層次性,瞄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教育發展水準,加速提升上海現有教育的水平,使之與上海21世紀經濟、技術、人才結構相適應,並適度超前,在上海構建出一條人力資本、智力資本集聚與輻射的發展新路。
上海教育的“十五”計畫和2015年規劃,要從城市綜合優勢出發以增強上海城市的國際綜合競爭力,提高大都市綜合服務功能,構築教育和人才高地進行編制。在指導思想上堅持:
(一)“十五”應是上海優先發展教育、主動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五年。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要“切實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戰略性的知識產業和關鍵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上海教育要為不斷提升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為上海“兩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上海在“十五”期間,要進一步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提高12年教育的標準、水平和規模,適度超前發展上海教育。
(二)“十五”應是全面實行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的五年。深化體制、機制和投資三位一體的教育改革;加強法制建設,依法治教、依法行政;在實現政府分級管理新體制的同時,實現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在體制創新的同時,為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創造更好的環境,促進各類學校面向社會、辦出特色。統籌規劃全市各級各類教育資源,以政府政策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機制,實施上海新一輪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滿足人民民眾對優質教育、終身教育的需求。開展教育國內、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發展教育。
(三)“十五”應是教育設施大改善、素質教育大推進的五年。全面推進以德育為核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既要為創辦一流教育建設一流的基礎設施和設備,特別要使中國小、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校舍、設備包括計算機和網路設施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要求相匹配,更要加快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材和教育方法、考試制度的全面改革。
(四)“十五”應是教育系統內部管理改革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創新水平有較大提高的五年。大力推進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按照“師德好、學歷高、能力強”的標準,全面強化教師隊伍的師德教育和高強度培訓,特別是在提高信息技術套用能力,運用雙語教育能力,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基礎和增強法制意識等方面跨上新的台階。按照按勞分配原則和崗位聘任要求,逐步深化、穩步推進教育系統人事、分配製度改革,保證教師隊伍的整體建設領先於素質教育的推進速度。
(五)“十五”應是教育直接參與、推動上海和全國經濟建設並作新貢獻的五年。教育不僅要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儲備,而且要直接參與現代化建設事業。要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加緊高科技成果研究和推廣,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並適度超前經濟發展的現有水平。積極貫徹中央關於“拉動內需”、“開發西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戰略,擴大辦學規模,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民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並起到拉動經濟的作用。大力支援西部地區的教育發展,加強教育交流,相互推動,共同提高。積極主動地應對我國加入WTO後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三、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與任務
(一)2015年遠景目標
上海要建立和完善素質教育運行機制。上海教育的總體水平將達到或接近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教育水準。基礎教育(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在普及率與教育質量上達到或接近國際一流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以上;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發達,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和質量上也有新的提高;在市財政性教育經費依法有較大增長的同時,形成政府、社會和個人教育投入的新體系;要讓市民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能獲得相應的學習機會,基本建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學習型城市”;教育對上海全面發展的貢獻率有較大的提高,並為上海科技進步、經濟成長作出突出貢獻。同時,上海教育對國內、國外形成強大的輻射功能,成為國際性的教育和人才高地。
(二)2005年發展目標
到2005年,上海教育的總體水平,將適度超前於經濟發展水平,即以較快的速度趕超世界上中等已開發國家教育水準,並在若干領域內達到已開發國家的教育水準。
1、基本建成開放的、各級各類教育結構合理、相互銜接和溝通的現代終身教育體系。形成0?D6歲完整的學前教育體系;高標準、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尤其關注農村地區和弱勢人群,使基礎教育各項指標繼續保持或達到國內一流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5%以上,繼續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不斷提高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2、基本建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教育設施與實施素質教育模式。全面最佳化學齡前兒童教育的條件,新建的幼稚園要全部達到“九五” 建設標準;國小、國中標準化建設全部完成;高中階段各類學校及高等學校的管理水平、教學質量、基礎設施和教學設備處於全國一流水平,有一批學校成為全國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將寄宿制高中建成全國知名、並能向周邊地區輻射的學校;各級各類教育在實施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中基本形成比較完善的課程、教材、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形成一支具有優秀師德,在信息技術、雙語教育、文化素質和法制觀念上都具有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高等教育要建成若干所具有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的名牌大學,具有較高的教學質量,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點學科。
3、基本建成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全國教育中心之一,逐步形成與上海經濟地位相匹配的教育高地。擴大招收外省市教育生源和境外學生,加大上海教育的國內外交流、合作。
4、基本建成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遵循教育規律的教育體制、運行機制和投資體系,形成政府辦學為主、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新格局。實施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高等教育要加快形成與經濟、科技緊密結合的發展機制,實行產學研一體化,加速高新技術的超前研究和產業化步伐,為上海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的提高作出新的突出成績。
(三)“十五”期間上海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任務
“十五”期間,上海的各級各類學校必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提高全市人民素質為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1、基礎教育
----重點任務之一是構建並完善0?D6歲托幼一體化的科學的學前教育體系,提高發展兒童早期教育、開發兒童潛力的水平。
----繼續高標準、高質量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推進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
---- “十五”期間前二年,全面完成中小幼校舍設施標準化建設。“十五”期間全程實施新的教育內容、課程體系改革和教材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廣研究型課程教學和先進教育技術套用,高中階段教育要充分利用上海社會經濟的綜合優勢,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從而使中小幼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達到全國一流水平。
----形成中小幼信息技術套用體系和雙語教育的新型教學形式。
----形成中小學生校外、課外活動的場所和基地體系。
----發展一批有質量、有特色、有影響的高中階段社會力量舉辦的學校。
----制定出上海基礎教育各類學校的新標準和新要求。
2、高等教育
----普通全日制高校在校生規模有較大發展,總規模達到40萬人以上(包括研究生8萬左右、本科生22萬人以上,高職高專生10人以上)。
----拓寬高等教育渠道,擴大招生規模。普通高校在滬招收本專科學生每年達到8-9萬人。改革考試評價和招生選拔制度。加強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重點建設好一批高等學校,形成若干個現代化的具有規模效益的大學城和大學園區。抓好高校教學質量,提高本科生以上學生的研究能力。通過市政府與教育部重點“共建”,將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若干所高校建成具有國際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的大學。
----加強高校重點學科建設,重點造就一批新的學科帶頭人,建成一批特色學科,使其達到並保持國內一流或國際先進水平。
----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發展,使研究生規模和質量上一個新台階。
----全面推進高校生活服務、科研輔助、校園管理等後勤服務社會化。
----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大力推進高校與經濟、科技的全面合作。通過聯手抓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形成一批有實力、有研發能力、有市場競爭力的並可持續發展的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特別加強原創性研究和開發,加強超前性研究。
----規範、有序發展民辦高校,支持和鼓勵名牌大學創辦相對獨立的多元投資的二級學院。
3、職業與成人學歷教育
----在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布局和專業結構調整基礎上,加強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新建10個示範性職教公共實訓基地。全面完成所有中等職業學校的標準化建設。
----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深化教學改革,使高職畢業生成為社會急需的具有較高技能的工作人員。建設1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其中3-4所力爭進入全國同類學校先進水平。
----成人本科在校學生5萬人左右,專科7-8萬人。繼續發展網路學院、學歷文憑考試、註冊視聽等各種形式高等學歷教育。
4、終身教育
----基本形成比較完整的終身教育體系,並通過立法加以確認。每年有250?D300萬人接受各級繼續成人教育、企業培訓,建設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團體和學習型家庭。
----45歲以下的從業人員的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在從業人員中逐步普及計算機和初級外語,某些行業要求從初級提高到中、高級水平。
----加強高級人才繼續教育和培訓。通過繼續教育等多種渠道、培養各行業高級人才,成為學科前沿和跨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
----建設農村成人教育制度,形成縣、鎮、村三級辦學網路,大力開展“燎原”項目培訓,力爭有50%以上鄉鎮達到燎原計畫示範鄉鎮的標準。
----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要,發展老年人教育事業。
四、改革舉措與配套政策
(一)深化和完成教育體制改革
理順政府、社會與學校的關係,完善教育管理體系。政府部門要進一步精兵簡政,明確職責,轉變職能,加強評估與督導,改善巨觀管理,實行依法行政。充分發揮區縣積極性,完善區縣對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的規劃和管理的統籌權。高等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與市政府兩級管理、以市政府統籌管理為主的新體制,合理調整高校布局結構。各級各類教育都要落實依法自主辦學的權利和責任,特別是高校真正成為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的辦學實體。
改革辦學體制,形成政府辦學為主和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共同發展新格局。鼓勵並規範個人和企業投資辦學、捐資辦學或參與辦學。支持中外合作辦學。
(二)積極推進、完善學校教育運行機制的改革
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加快實行聘用契約制,建立“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員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落實學校人事聘任權,引進競爭激勵機制,改革工資獎金分配製度。對拔尖人才和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實行特殊的分配、獎勵措施;專業技術人才可按專利、智慧財產權、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充分體現知識和人才的價值。在嚴格編制和考核、聘任基礎上,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對不勝任教員、職員崗位的要堅決調離原崗位。從而形成知識分子在教育系統的勞動與其價值相適應的新機制。
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建立國內外優秀人才信息庫,拆“圍牆”跨“地域”,廣攬英才,建立教育人才高地。採取靈活機制,實行兼職聯聘、跨國聘用、高才高薪等柔性交流政策,做到群賢畢至,近悅遠來。
(三)改革教育投資體系
在確保法定的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同時,切實加大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各區縣也要努力增加教育經費,區縣對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必須確保“三個增長”,嚴格按市政府頒布的公用經費定額撥款。同時要提高社會對教育的投入,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共同投入的現代教育投入體系,拓寬教育經費來源,並且積極運用財政、金融、稅收政策,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投資辦學和捐資助學,建立多渠道投資機制。用好市級農村教育專項資金,通過貸、借、撥等辦法,積極扶持經濟狀況較差、但教育落後狀況改變顯著的鎮鄉和學校。要改革非義務教育收費辦法,逐步實行成本合理分擔,公辦學校按準成本收費,民辦學校按成本收費。要公開標準,規範收費,杜絕亂收費現象。
在完善教育經費撥款辦法的基礎上,加強經費管理。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都要重視和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建立教育專項經費投入與學校教育事業發展、教育質量、管理水平、人員使用效益和為社會服務情況掛鈎的辦法。嚴格財務審計制度。高校要繼續推行貸學金、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在金融機構的支持下,積極探索教育儲蓄、教育保險、教育貸款等辦法,引導和推動市民的教育消費。對經批准的高校專項建設(包括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和基礎實驗室建設等),分別情況,給予一定的貸款貼息。
鼓勵個人和企業投資辦學、捐(集)資辦學或參與辦學。對個人將其所得捐贈教育事業的部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從應納所得稅中扣除。
要繼續確保企事業單位提取的職工教育經費達到職工工資總額的1.5%,切實用於職工教育,並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籌集職工教育經費。
(四)整體推進以德育為核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
確立德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遵循學生正確思想、行為、品德的形成規律,構建大、中、國小分層遞進、縱向銜接,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橫向貫通,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互相滲透,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要認真貫徹執行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法規性檔案,按照上海市德育行動計畫要求,落實德育工作。要出現一批德育工作先進的區縣,湧現一批德育工作成效明顯的各級各類學校。市、區縣都要建立起一支德育工作骨幹隊伍,建設管理好一批德育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在若干德育新課題研究中有理論和實踐上的突破。
深化大中國小和職業教育課程教材改革,以學生髮展為本,重在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工作能力。“十五”期間,中國小要完成第二期課程和教材改革工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要完成“1018”(指10門公共課和18門專業技術課)課程和教材改革工程。繼續搞好高職課程、教材建設。要開展雙語教育。高校要按更高的要求,推進300門專業課程、500本左右教材改革。要全面完成基礎實驗室更新工作。要集中投資建設一批結構合理、設施先進、管理一流的實驗教育公共服務基礎設施。要建立教學評估制度,制訂評價標準和方法,建立學生質量保證體系,定期考察學校自主確定的教學目標與社會需求、教學過程是否一致,教學效果、質量指標與質量考核是否符合,並通過反饋機制,不斷提高學校辦學質量與效益。
改革招生考試制度,逐步建立有利於實施素質教育並且科學、公正的招生考試辦法。在高標準、高質量實施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下,國小進國中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國中畢業考試由區縣(學校)組織實施。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並改革高中階段招生考試制度,實行“多次機會,雙向選擇、多元評價、多元錄取”。繼續推進高校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試點,擴大考生入學機會,實行“兩次考試、兩次招生”,進一步完善中、高職教育和各類高等教育的“立交橋”建設,不斷完善遠程教育等形式的開放式本專科教育,為學生創造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全民皆有接受各類高等教育的機會。推進高考科目設定和內容的改革,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考查;對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優秀畢業生可實行“中學校長推薦,高校審核同意”的辦法免試入學;試辦中學與大學的聯合實驗班,探索優秀學生報考的新途徑、新方法。寄宿制高中、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國家和市重點中職校可招收外地學生和留學生,並鼓勵上海學生到外省市接受高等教育。高校要擴大外國留學生招生規模,重視招收海外華僑華人子女來滬學習。
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高校就業制度。完善政府管理就業的法規,使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更加開放,更加規範。加強就業的指導服務和管理,變就業指導為就業與創業並重的指導,為學生創業提供政策與環境條件,使學生與用人單位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用人觀,使“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就業辦法更加健康、規範。
(五)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推進素質教育關鍵在教師。要培養一支師德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教師隊伍。特別要注重師德教育,倡導嚴謹治學、敬業愛生、為人師表、樂於奉獻的精神,發揮教師表率、示範作用,真正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繼續抓好中國小、學前教育教師的職前培養和在職培訓。要改革師範大學課程體系和培養機制,支持、鼓勵綜合性大學和非師範類高校輸送優秀畢業生充實中國小教師隊伍。有組織、有計畫、有步驟地分批分期安排優秀畢業生、骨幹教師到郊區中國小任教或兼職聯聘。進一步提高專任教師的學歷水平,國小、幼稚園中95%以上教師的學歷達到大專以上,部分達到本科及以上,初、高中95%以上專任教師的學歷達到大學本科及以上,高中階段學校教師有一部分達到研究生水平。大力開展教育科研、教學實驗等活動,提高教師套用信息技術能力、雙語教學能力、文化素質和法制意識。發揮市、區縣和學校三級培訓基地的作用,特別要注重中青年教師骨幹的培訓。加強實施以培養高校青年人才與科研相結合的“曙光計畫”,努力培養一批能領導本學科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的優秀學術帶頭人。職業技術學院要吸收企業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任教,逐步形成一支兼有教學能力和其他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加快培養和造就一支能實施素質教育的優秀校長和學校管理幹部隊伍。加強對中國小校校長、幼稚園園長的選拔、考核、任用。繼續鞏固和完善中國小校長、幼稚園園長負責制和崗位培訓、持證上崗制度,加快推行校長職級制,同時,要建立相應的監督和制約機制。高校要逐步推行職員制。各級學校校長都要建立推行素質教育責任制,把推進實施素質教育作為首選考核指標。
(六)加強高等教育與經濟、科技的全面合作
高等教育與經濟、科技緊密結合,加快開發高新技術、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實施上海科技優惠政策,推進產、學、研合作,推動高校與產業界、科技界建立長期、緊密、穩定的合作,建立以若干重大經濟社會發展項目為載體的教育、經濟、科技聯合體。發揮高校科技人才優勢,把高校辦成主要的智力源與科技創新源。
(七)實施教育技術現代化
教育技術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要採取有效措施,建設適合教育現代化發展需要的遠程教育公共基礎設施,大力提高教育技術信息化、現代化水平。在以現有教育科研網、電視網、電信網為基礎建立的上海遠程教育集團基礎上,構建若干高校聯合運行的開放式遠程教育體系。儘快建成具有較高水平的“一網五環”(即學前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的構架,積極籌建基礎教育網路學校,完成校校通網路,在高中、國中、國小全面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大力開發教育軟體、提高教學效益,探索套用現代教育技術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五、若干重點項目
在實施改革與發展目標中,形成若干項重點專項,投入必要資金和力量,保質保量予以完成。
(一)“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通過撤併村小、調整合併、改建翻新等措施,改造三類校以下的國中、國小,全市2000餘所左右中國小在“十五”期間初全部達到一、二類學校標準。此項工程從1999年起,列入市府每年實事項目和市關鍵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幼稚園也要進行標準化建設。同時,積極籌備高中學校建設,再建一批位於城鄉交界處的依新機制運行的寄宿型高中。
(二)“高校重點學科建設工程”。建設一批具有國家先進水平的優勢、特色學科,一批重點學科進入全國一流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復旦、上海交大等若干所高校的辦學整體水平接近國際先進、國內一流。
(三)“教師隊伍繼續教育、培訓工程”。對全市10萬名中國小教師、1萬名高校教師分期分批進行再一次的繼續教育、培訓,培訓的重點是師德、信息技術套用能力、雙語教育能力、自身的中國文化基礎和法制意識。各級各類教育教師的師德、學歷、能力在質與量上有明顯提高,以適應素質教育和現代化建設需要。為此,將充分發揮重點大學的作用。
(四)“大學園區建設工程”。建設若干個大學園區是“十五”期間上海的重點項目,也是上海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是適度超前發展高等教育、積極擴大高等教育規模的重要舉措。旨在深化高校投資、體制、機制“三位一體”的改革,促進師資、信息、資料、設施等教育資源共享,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同時促進學科交叉,開發新學科,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它將關係到上海人力資源利用能力和層次,從而直接影響經濟發展。
(五)“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工程”。以專業建設為核心,繼續對國家級、市級學校加強建設,建設10個公共實訓基地。建設1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學院,力爭使其中3-4所進入全國同類學校一流水平。同時,完成結構調整後的中等職業學校規範化標準化建設。
(六)“青少年素質教育活動基地建設工程”。“十五”期間,在青浦建設上海青少年素質教育活動基地,集科普、文娛、夏令營、軍訓於一體。同時,結合區縣建設全面推進各區縣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的建設。
(七)“創建學習型城市工程”。為提高上海市民素質和培養在職專門人才,將在組織“文明市民”教育、從業人員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十大緊缺人才培訓和遠程教育等四方面開展成人繼續教育,並分別達到“十五”確定的相關目標。
(八)“信息技術教育發展工程”。在大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實施“校校通”工程,開發和建設大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學校擁有計算機與學生比分別達到:國小1∶15,國中1∶10;高中1∶8,大學1∶5。
(九)“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全面實施《上海高校科技產業化行動計畫》,圍繞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以項目為抓手,以人才為核心、學科為依託,通過籌集社會資金和體制、機制改革,集中力量推進高校的科技成果產業化。特別要加強部分高校的原創能力和超前研究能力,使高校科研領先於經濟發展。
(十)“上海教育改革與發展政策研究工程”。為有效解決教育改革、發展的問題和困難,“十五”期間要加強教育法規和教育理論的研究、準備和制訂,要從全社會經濟、社會發展來探索與推行新的政策的實施,加強與各部門的合作,要加快研究教育的體制、機制和投資改革的理論和實施辦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