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子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

上海女子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成立於1915年8月,是由基督教女青年會單獨開辦的一所女子體育專門學校,它以培養發展中國女子體育教育的領袖人物為擔當。1924年秋併入金陵女子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前身)為止,共培養9屆學生約15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女子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
  • 創辦時間:1915年
  • 創辦者: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
  • 結局:1924年併入金陵女子大學
學校簡介,創辦初期概況,發展,歷史意義,

學校簡介

上海女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是由基督教女青年會創辦的體育學校,成立於民國4年(1915年)8月。
該校以培養中等以上的體育師資為宗旨,吸收各地教會學校和公立學校選送的學生入學。畢業後,一般回原校任體育教師。建校第一年招一年制的體育簡易班,第二年招兩年制的專修班,直到民國13年秋併入金陵女子大學(即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為止,共培養9屆學生約150人。
學校校長為美籍教師梅愛培(A·S·Maybew),副校長陳英梅。
建校初期,校舍較簡陋,選址崑山路10號,與基督教女青年會一起,運動場僅有1個室外網球場和1個健身房。設施有跳箱、窗梯、肋木、籃球架、鋼琴、啞鈴等。教具僅一具人體骨骼。民國9年初,學校在離原址不遠的荊州路購地,新建健身房和3片網球場,學校遂具規模。
課程有解剖學、心理學、體育生物學、遊戲理論,中文及宗教課程。術科有球類(籃球、網球、壘球、曲棍球)、徒手操、器械體操、田徑、武術、遊戲和歐美的土風舞。
教學中常組織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上課,以培養實際教學能力,每周還組織學生用2個半天去附近中國小上課。學校很重視舉辦體育表演會,以擴大體育在社會上的影響。學校盛行籃球運動,早在民國5年就組織校隊與美童公學(復興中學)進行女籃比賽。
在學校任教的大都為歐美國家的離職教師和歐美留學生。如陳英梅。高梓、張匯蘭、許雅麗、卓文均為留美學生。外籍教師有湯姆斯(美國人,教籃球),卡特(美國人,教舞蹈和解剖學)、麥克樂(美國人,教體育生物學)、哲維斯(美國人,教民間舞蹈)。

創辦初期概況

1915年,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鑒於當時本土的體育人才缺乏,創辦了女子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專門為青年會培訓女體育幹事。校長是美國人梅愛培(ABBY SHAW MAYHEW),副校長是陳英梅。陳英梅1890年生於香港,後就讀於上海中西女塾。1906年赴美,1913年畢業於美國的韋爾斯利學院,獲體育學士學位。是我國第一位受過歐美高等教育的專職女體育教師。[1]

發展

女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學制為兩年。其中第一年招收的是一年制體育簡易班;從第二年開始,招收二年制體育專修班。從創辦到結束共有培養了九屆學生約150人。在課程設定上,理論課程有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體育生物學、遊戲理論,以及中文和一些宗教理論。技術課程有籃球網球壘球曲棍球、徒手操、器械體操,田徑、武術、遊戲及歐美各國的土風舞。
1924年,基督教女青年會認為單獨開辦一所學校花費太大,而“大學則能夠提供更好的體育場館設施”;而且學制由兩年延長至四年,能為她們提供更寬的知識基礎,“更能使她們擔當發展中國女子體育教育的領袖”,遂決定同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辦體育系,並於1925年起併入。從1925年秋季開學時,女子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停止運作,改由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負責,並正式組建金陵女子文理學院衛生體育系。基督教女青年會則同意在以後五年內每年支付5000美元,作為體育教育的費用,同時承諾幫助招收學生。五年後,體育系則由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獨自開辦。

歷史意義

女子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不僅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體育專業人才,如張匯蘭、高梓;還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運動員,如1923年女青年會體育師範學校曾有5位學生參加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第六屆遠東運動會,從而始開中國女子參加國際體育運動會之先河。
[1]崔樂泉總主編,中國體育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25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