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位於上海復興中路1380號,建築面積為19950平方米,由1200座演奏廳和400座的室內樂演奏廳組成。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由世界級大師磯崎新和豐田泰久領銜設計,是國內第一個建在彈簧上的“全浮建築。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運用最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大廳內10個反聲板可以同時投影畫面,與世界各地任何場地進行雙向傳輸同步演出。室內樂演奏廳同時兼具3D錄音棚功能,彌補上海沒有大型專業交響樂隊錄音棚的空白。為了克服附近捷運10號線的噪音、震動干擾,音樂廳更是採用了隔振器技術,這也使得它也成了上海首個全懸浮的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 位置:復興中路1380號
  • 面積:19950平方米
  • 包括:1200座演奏廳400座室內樂演奏廳
  • 特色:上海首個全懸浮建築
設施,主廳,演藝廳,歷史淵源,

設施

主廳

1200座的主廳採用葡萄園式構造,建築設計服從建築聲學設計,聲學理念是將音樂廳本身作為一件極佳的樂器,採用1:10模型進行電腦仿真測試和精密計算。觀眾席整體排布立體又具有親和力,並以表面不規則的獨立牆分割,每一塊都有效提升廳內的聲音反射。舞台地板採用厚達50mm日本北海道扁柏木,使舞台上的演奏家能夠享受到極佳的返聽效果。牆上6塊經過周密的角度計算的大型反聲板,均衡地傳遞反射聲音到音樂廳中的每一個座位,為演出產生最佳的聲學效果。室內天花板和室內牆體選用的材料堅硬而沉重,牆面上採用不規則的粗糙表面,製造豐富和溫暖的音色。音樂廳內的返聲板還可利用高性能投影裝置呈現影像。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主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主廳
坐席:1200個舞台形式:開放式(面積約280平米,台口寬20米,舞台深15米)貴賓休息室:2間(大小廳共用)演員休息室:10間(大小廳共用)

演藝廳

可容納400座的演藝廳擁有完美的體量比例關係,配備了領先的錄像轉播和錄音設備,可作為演出形式多樣的高品質錄音棚來使用。在觀眾席圍欄外沿布滿了條狀的聲學飾面。從而達到此廳完美的音效。演藝廳的地板設定成12塊等標高的可升降平台,獨奏會的時候,只升起舞台中央部分,觀眾可以坐在四周。這樣的劃塊使得演員與觀眾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融為一體。舞台的多樣化滿足各種不同的表演形式的需求。演藝廳的地板採用厚達50mm日本北海道扁柏木,和牆面反聲板外表不規則並向外傾斜5度,達到牆面反聲板完美效果的同時,使觀眾在靜止的時空里與音樂共存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藝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演藝廳
坐席:400座,其中87個為固定坐席舞台形式:開放式(面積約220平米,長約17米、寬約13米)貴賓休息室:2間(大小廳共用)演員休息室:10間(大小廳共用)

歷史淵源

在國外,有的樂團擁有自己的音樂廳,有的則通過駐場的方式與某個音樂廳建立長期、親密的聯繫。不難發現,這種演出方與演出場所結合的做法,讓樂團的演出周期與場地能夠固定下來,有利於觀眾養成定期欣賞音樂的習慣,這對交響樂的推廣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上海交響樂團在普及交響樂上一直走在前端。為了讓觀眾更多地走進藝術,上海交響樂團在2009年就推出了預售票業務。預售票是一個國際通行的做法,在一些藝術普及程度較高的國家中,交響樂演出的預售票數量往往能夠達到總體票數的40%。這個數字意味著,相當部分的觀眾已經是把聽音樂會當做了生活中固定的一部分。上海交響樂團是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開展預售票制度的樂團,通過努力,樂團演出的預售票比例上升到了28%。
不過,沒有固定的音樂陣地,卻限制上海交響樂團的進一步發展。“目前,在上海有三個場地可以進行室內大型交響樂演出,觀眾記不起來樂團這周到底在哪裡演出,樂團本身也不確定每周演出的次數。時間與地點上的不規律讓觀眾沒了方向,這對於觀眾欣賞習慣的普及有很大的影響。”上海交響樂團副團長周平分析。
此外,沒有音樂廳,僅僅靠租場地來演出,對於上交的多元化經營與藝術拓展也有所制約。對於院團的經營來說,各種銷售活動,會員的服務、音樂教育、藝術品的多元化展示都必須藉助一個固定的陣地才能夠實現,這些與院團發展息息相關的舉措光靠租場是無法完成的。
事實上,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小廳除了演出以外,還兼具了錄音棚的功能。自從中國唱片總公司在上海的錄音棚關閉之後,上海已經多年沒有可供大型樂隊使用的專業錄音棚。
上交為譚盾錄製電影《臥虎藏龍》的音樂,卻很難找到大的錄音棚,只能幾十個人擠在一個很小的房間裡。而過去,上海交響樂團的錄音基本都是在湖南路舊址完成的。由於隔音效果不佳,隔壁院子中的一聲犬吠就要讓錄音推倒重來,因此樂隊往往要等到午後或是晚上較為安靜的時刻才敢錄音。除了外部的噪音,舊址內燃煤式的暖氣系統以及空調的鳴響也成了錄音的“剋星”。三伏天裡,為了保證錄音效果,樂手們總是先開空調把房間打冷,然後關掉空調並將環境封閉起來,才開始拉奏樂曲。一曲下來,樂手們往往都已是汗流浹背,必須出來透口氣,才能進行下一曲的錄製。
擁有自己的音樂廳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最徹底的方式。於是,2009年,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建造便被擺上了日程。
建造設計
與聲學設計師一起選建築師,製造等比例聲學模型
如何設計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選擇合適的聲學設計師是關鍵的一步。設計音樂廳是一項十分專業的工作,對於聲音呈現效果的要求甚至高於外觀。與許多劇場建造中先選擇建築師,再由聲學設計師介入的做法不同,上交音樂廳首先定下的是聲學設計師。
上海交響樂團一邊查找資料,一邊探訪全球著名的音樂廳,幾番比對後發現,日本的三得利音樂廳音效十分出色,且日本的地下交通四通八達,與上交音樂廳所要面對的捷運噪音問題十分吻合。幾番打聽下來,原來三得利音樂廳與札幌音樂廳出自同一位聲學設計師——豐田泰久。
幾經周折之後,豐田泰久接下了任務。他一上任就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對於建築聲學設計,地方越大越容易做好,而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面積偏小,這是對於聲學設計的一大挑戰,但是我會把以前所有的經驗和知識用在這裡,讓它呈現出最好的效果。”
聲學設計師落實後,建築設計師的招標也被提上了日程。在投標的4家設計公司中,上交最終選擇了擁有豐富音樂廳設計經驗的日本設計師磯琦新。同時,同濟設計院作為磯琦新的合作夥伴,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建造過程中配合其施工。“每家設計公司提出的方案都各有千秋,但是磯琦新對於音樂廳的理念在標書上表現得更清楚,從演奏員上台、樂器運輸的路線,到怎樣與聲學設計師合作,都在他的方案中有清晰的表述。”負責音樂廳建造工作的上海交響樂團副團長周京華告訴記者。
設計師的最終構想是,通過安裝底部彈簧阻振器的方法將音樂廳建成全懸浮結構,而音樂廳的外牆則通過雙層結構進行隔音。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建築設計師在圖紙上做任何更改都要與聲學設計師商議,並且在電腦上做聲學模擬的測試,確定沒有留下聲音死角。兩位設計師進行了10多個來回的協調,電腦模擬測試也進行了100多次,最後才定下了初步的設計圖。
然而,作為一名嚴謹的聲學設計師,電腦的模擬並不能讓豐田滿意。為了讓試音效果更精確,設計師建議製作一隻大演奏廳的模型。與常見的建築外觀模型不同,這隻以大音樂廳1/10比例製作的聲學模型對於音樂廳的模擬精確到了每一個細節:模型的舞台上,放置一個麥克風,作為聲源;觀眾席里,放滿了按比例縮小製作的模型小人;微縮排演廳里充進了與外部環境等比例放縮的氮氣;20隻聲音接收器被均勻地分布在模擬廳的四周……
在接下來的2個月時間內,設計師在模型中做了4次聲學測試。在其中的一次實驗中,豐田發現側面的反聲板下沿必須縮小1厘米。對於製作精良的音樂廳模型來說,這樣的推倒重來十分費事。但是豐田態度堅持:“在這裡差1厘米,造出來之後就差10厘米,10厘米的誤差對於音樂廳的整體音效呈現有很大的影響。”
待模擬音樂廳的測試結果達到了理想數值,兩位設計師才確認了最終的設計圖紙。看著眼前的音樂廳模型,豐田泰久更是信心滿滿地表示,只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最終的圖紙施工,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一定會成功。
施工
為牆面研發特殊工藝,水泥墩誤差不超過2毫米
在劇場的建造中,最複雜的當屬音樂廳。除了要具有一般劇場的功能,音樂廳對於音效的要求特別高。由於地處繁華地段,為了阻隔外部噪音,上交音樂廳中的兩個廳外壁都採用了雙層牆設計。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每一堵牆都由兩堵25厘米的牆與兩堵牆中間40厘米的空心距離組成,90厘米的厚度的牆中牆可以有效隔絕外部聲音。雙層牆的設計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這與砌牆的工序有關:澆築一堵牆往往需要做兩塊木製模板,將它們平行擺放後再往裡面澆灌水泥,待水泥成形後,移走木板,一堵牆面便完成了。但是如果製作雙層牆面的話,兩堵牆中間部分的定型模板抽取就比較麻煩。為了攻克這一技術難題,負責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建設工作的施工方——建工集團第四建築有限公司進行了不少技術探索,最終定做了一套獨一無二的方案:施工隊決定在兩堵牆的內部做兩堵鋼質模板,兩塊模板的上方套上一個可以如同夾子一般施力的裝置。將兩塊模板併攏通過吊車放入後,再通過“夾子”將鋼板撐開40厘米的距離。澆完水泥後,再將兩塊鋼板併攏後吊出。據悉,目前該施工單位已經就這個模板的製作原理申請了專利。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的建造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問題。在模板抽開後,上交管理人員發現,兩堵牆之間40厘米的空隙中出現了不少垃圾。當兩堵牆之間有了異物,便會形成聲橋,牆面的隔音原理便被破壞。於是上交便對施工隊提出了一個額外的要求——必須將牆內的所有垃圾清除完。為此,施工隊專門把比較瘦小的工人吊進40厘米的空隙中清理垃圾。
在建造音樂廳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施工方一共在牆面上補了幾萬隻洞。原來,在澆築的混凝土之前,都會用螺釘把兩片模板固定起來。在一般工程中,模板抽出,螺絲釘拔出後,洞就被留在混凝土牆上了。雖然可以通過之後砌牆將表面的洞補上,但是牆內部的洞還是會留下來,這種“只顧面子不管里子”對音樂廳聲音呈現會產生很大的傷害。面對大小兩個音樂廳中的上萬隻小洞,到底怎么辦?只有靠最原始的方法——四建集團派出項目部的專業人員,用泡沫塑膠做成小塊,硬塞進洞裡,把洞補上。業主們也沒有閒著,每隔一段時間便抽查一次,只要發現有一個洞是空的,就整片重來。
地下16米處用來安放隔振器的水泥墩子也是施工中的棘手問題。負責隔振器工程的德國“隔而固”公司要求,大小音樂廳下方的168隻水泥墩子,每一個的大小誤差都不能超過2毫米。因為誤差大的話,上面架著的彈簧便會失去作用。這個近乎苛刻的要求,讓上交的工作人員與施工隊當場傻了眼。
最後建工集團的專家倪豪和上交的負責人共同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在做模板時就精確到分毫不差,澆水泥前先用水平尺把地面校平。以上這些步驟還不是最麻煩的,最麻煩的要屬水泥澆到最後的時候。“澆水泥到最後的時候,要特別放慢速度,因為水泥結起來後,可能就會冒出來一塊。”一位現場施工的工人回憶道。
通過這些繁瑣的步驟,最終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下方的168個水泥墩子只有1個誤差超過2毫米,如此高的合格率在國內十分少見。
運營模式
“團廳合一”是樂團新的開始,也帶來新的挑戰
經過幾年的時間,上海交響樂團的“新家”總算落成了。這個“新家”離上海音樂學院不遠,這讓不少人聯想到了美國紐約林肯中心的格局,未來上交如何與周邊的音樂文化生態環境互動成為一個新的課題。音樂廳的建成為上海交響樂團帶來了許多業務上的便利,對於周邊音樂生態的發展也會有進一步的幫助。比如說,上海交響樂團本來就與上海音樂學院有許多合作,和紐約愛樂與上海音樂學院三家一起創辦了樂隊學院。因為地理位置方便,設備齊全的上交音樂廳有望成為音樂學院的基地。上海音樂學院的老師告訴記者:“在這裡排練上課,互動性就更強了,相信到時候會有更多音樂互動項目被帶動起來。”
團廳合一為交響樂的普及與推廣帶來了便利,但這一運營模式同時也是一種新挑戰。雖然,上海交響樂團對國際上不少廳團合一的案例進行過分析,然而並沒有合適的案例可供借鑑。
僅僅維持一個劇場的基本運營水平、能源消耗、維護等並不是難點。上海交響樂團“團廳合一”的關鍵不是做好一個團的事或者做好一個廳的事,而是放在一起後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原來樂團在別的音樂廳演出,精力主要集中在排練與演出,“團廳合一”後,除了上海交響樂團的排練和演出,作為場地的服務方,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還兼管樂團和場地的多種事務,可以說角色更加多元。因此,未來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將承擔更多服務,對內,既要負責自身樂團的演出,對外,為其他演出團體的演出提供一流的服務。這意味著上海交響樂團也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據悉,上海交響樂團之前每年的演出在150場左右,有了音樂廳後,則會以一個一流音樂廳的規模規劃獨立的演出季。除了上海交響樂團自家的演出外,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還將打開家門,邀請其他樂團、演奏家參與演出。初步計畫是:樂團演出加上主辦項目以及租場項目,一年的演出量要達到兩三百場。
如何處理好“團”與“廳”的關係成了擺在上海交響樂團面前的一個新挑戰。不難發現,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與一般音樂廳最大的區別是其獨特的“藝術性格”。“上海交響樂團是有獨立規劃和獨立的藝術方向的藝術機構,因此我們希望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運營階段會非常強調其獨特的‘藝術性格’。因此上海交響樂團的整個定位方向是‘先鋒古典’,這就要求節目必須是國際的、古典的、前沿的。”周平告訴記者。上海交響樂團節目組的負責人也表示,未來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中引進的演出一定是“過濾過的、有指導性的、最好的節目”。
今年上海交響樂團遷入新址,同時也是樂團品牌項目室內樂系列30周年,上交音樂廳內的小音樂廳無疑將為室內樂系列提供了一個更好的舞台。事實上,上海交響樂團的品牌項目遠不止室內樂系列一個,不少節目也會迎來許多脫胎換骨的升級與變化。
現狀
建成後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將成為上海又一個文化地標建築,為所有喜愛音樂的人敞開大門。在音樂廳廣場,觀眾可以自由穿梭在由綠化帶做成的迷宮中遊戲、也可以在葡萄架下憩息休閒。走進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在2000平方米的觀眾互動體驗區域內,內容豐富的音樂信息庫供你查閱、玩音樂互動遊戲、參觀上交歷史文物……而這一切都將為觀眾免費開放。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