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求進女掖庭

上書求進女掖庭

《上書求進女掖庭》節選自《後漢·明德馬皇后紀》,主要記敘了東漢明德馬皇后的一段生平事跡,對研究東漢明德馬皇后的生平經歷和後漢時期歷史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本文作者為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范曄,代表作《後漢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書求進女掖庭
  • 作者:范曄
  • 節選自:《後漢書》
原文,關於東漢明德馬皇后,人物評價,關於《後漢書》,《後漢書》成書過程,《後漢書》的歷史地位和價值,關於作者范曄,

原文

臣叔父援,孤恩不報,而妻子特獲恩全,戴仰陛下,為天為父。人情既得不死,便欲求福。竊聞太子、諸王妃匹未備,援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儀狀髮膚,上中以上。皆孝順小心,婉靜有禮。願下相工,簡其可否。如有萬一,援不朽於黃泉矣。又援姑姊妹並為成帝婕妤,葬於延陵。臣嚴幸得蒙恩更生,冀因緣先姑,當充後宮。(《後漢·明德馬皇后紀》)
馬皇后馬皇后

關於東漢明德馬皇后

即明德皇后,明德皇后(公元39年-公元79年),馬氏,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南)人[1] ,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漢明帝劉莊的皇后。公元52年(建武二十八年),她被選入太子宮時只有十三歲。由於她生性謙恭和順,對太子的母親陰皇后服侍體貼,對其她妃嬪誠摯熱情,宮中無人不對她稱讚,太子對她也是寵愛有加。公元57年(中元二年),光武帝病逝,劉莊即位,謂漢明帝。馬氏即被封為貴人。公元60年(永平三年)春,馬氏被立為皇后。馬皇后一生以儉樸自奉、不信巫祝、待人和善、約束外家著稱,公元79年(建初四年),馬皇后去世,終年四十餘歲,諡號明德,與漢明帝合葬於顯節陵。明德馬皇后是中國第一位女史學家,著有《顯宗起居注》一書,開創了“起居注”這一史書體例之先聲。

人物評價

明德皇后的一生謙遜樸實、知書識禮、明理達義。由於她的行為舉措,對明帝、章帝兩朝的政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後人敬仰不已。馬皇后不但創下了皇后著布衣的範例,還留下了成語“車水馬龍”,是歷代皇后娘娘學習的表率。[22] 《續列女傳》稱讚她“在家則可為眾女師範,在國則可為母后表儀”。

關於《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后紀。東漢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後漢書》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
《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在本紀方面,它不同於《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後附殤帝(殤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後附沖、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后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后列入《外戚傳》(呂后除外)的寫法,為皇后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后臨朝稱制的史實。

《後漢書》成書過程

范曄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後漢書》的歷史地位和價值

二十四史正史之一,到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後世將其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關於《後漢書》的思想價值,清人王鳴盛評曰:“范書貴義德,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鄭玄),褒黨錮則推崇李(膺)、杜(密),宰相無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采而特尊獨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應當說,這個評價頗為中肯,然“公卿不見采”改為“公卿少見采”可能更恰當,且褒隱逸、尊獨行亦未到極端的程度,只不過和其他正史相比較突出罷了。具體說來,《後漢書》有肯定王權秩序、頌揚忠貞名節等儒家正統思想,亦有褒揚避世隱逸、狂狷放達的道家玄學思想,還有對佛教思想的批判等。宣揚儒家正統思想亦應為《後漢書》的基本內容。《後漢書》中對大部分人物的褒與貶,有一個正統儒家思想的標準:有利於社稷安定、國計民生的忠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貶責。

關於作者范曄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學家,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畫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3]
范曄出生在一個著名的士族家庭。高祖范晷為西晉雍州刺史,加左將軍。曾祖范汪入仕東晉,官至晉安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進爵武興縣侯。祖父范寧先後出任臨淮太守、豫章太守。父范泰仕晉為中書侍郎,桓玄執政時被廢黜,徙居丹徒。劉裕於京口起兵滅桓玄,控制東晉政府實權後。范泰重新被啟用,出任國子博士、南郡太守、御史中丞等職。他為東陽太守時,因開倉供糧和發兵千人,助劉裕打敗盧循有功,被加官為振武將軍。從此,范泰受到劉裕的信任,屢被升遷,先後擔任侍中、尚書常侍兼司空等職。宋代晉後,拜為金紫光錄大夫散騎常侍,少帝時加位特進
范曄一生狂狷不羈,意志頗不滿於朝廷,晚年終於發作到了頂點,加入了彭城王謀反陣營。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一月,同黨徐湛之上表首告,供出了所有謀反同黨及往來檄書信札,謀反失敗。不久,范曄等被處死,連坐從誅的還有其弟廣淵、其子范藹等。
獄中,范曄寫了一篇《與諸甥侄書》,總結了他對文學、史學、音樂、書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將告別人世之際,他希望將來能有個知音,理解《後漢書》的價值。他對花費畢生心血寫成的史學著作十分自負,認為它們“精意深旨”,是從古至今沒有過的“體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諸序與論贊,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漢書》相比,毫無愧感。他說,世人多貴古賤今,所以他才“稱情狂言”,以期引起人們對《後漢書》的重視。范曄的自誇雖然有些過分,但他的著作也確實有超人之處。劉昭說:“范曄後漢,誠跨眾氏”(《後漢書注補志序》),劉知幾也說:“范曄博採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參見《史通》的《書事篇》和《補註篇》)。據《隋書·經籍志》記載,在范曄著書之前記述東漢一代歷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餘卷。然范書一出,諸家《後漢書》則日漸消沉,逐漸散佚。後來除晉人袁宏的《後漢紀》保存下來以外,其餘都已不存。這說明範書殺青雖晚,卻後來居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