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允鎮

上允鎮

上允鎮位於雲南省瀾滄縣境西北部,地處北緯“22°55′54″~22°12′46″、東經99°41′25″~99°59′52″之間,東與東河鄉、大山鄉接壤,南與富邦鄉接壤,西與木戛鄉、安康鄉接壤,北與文東鄉和臨滄市雙江縣毗鄰,面積433平方千米,海拔在840—249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20℃,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2015年末,全鎮轄上允、下允、芒角、竜浪、南窪、曼蚌、勐佛、翁板、南乃、那阮、壩老11個村民委員會146個自然村220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43598人(2017年),有傣族、佤族、拉祜族等少數民族。鎮政府駐地上允村,海拔950米,距縣城92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允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電話區號:0879
  • 地理位置:中國·雲南省瀾滄縣
  • 面積:433平方千米 
  • 人口:43598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芒京傣崩人景區,鐵力木傣園
  • 車牌代碼:雲·J
基本概況,地理環境,行政區劃,自然資源,農村經濟,文化教育,基礎設施,集鎮建設,特色風俗,

基本概況

明代為孟連長官司轄地,清代設上勐允土目、下勐允土千總治理。民國時期先後屬上允縣佐、第五區、上允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為上允區、上允公社(1969年曾冠以向陽公社名稱),1984年復為區,1988年設為上允鎮,2000年改辦事處為村民委員會。同年末,鎮上允、下允、竜浪、芒角、翁板、壩老、南窪、曼蚌、勐佛、那阮、南乃11個村委會。 上允鎮四周高山環繞,主要有北部乾龍潭尖山,海撥2231米;東部白石頭山,海撥2489米;南部後的丫口,海撥2294米;西部處馬科,海撥2441米;中部為盆地型平壩,是縣內最大的壩子,海撥850--1100米,面積67.3平方公里,主要由上允壩、下允壩組成。四周氣候溫和,壩了炎熱,年平均氣溫19.3`c,年降雨量在940--1100毫米左右,具有降雨少、氣溫高、光照強、蒸發量大、全年無霜的特點。
上允鎮上允鎮
鎮內主要河流為上允河,因流經上允壩而得名,源頭有曼蚌河、南窪河、富角河、匯入上允河的支流有千崗河、淘金河、南岱河、南柵河等,幹流全長39公里,集水面積739平方公里,由南向北貫穿上允鎮流入小黑江。
上允鎮屬於盆地地形環繞,東西和南北最大跨度分別是28.6公里和31.6公里,土地總面積433平方公里,中間為若干丘陵組成的平壩,是縣內最大的壩子,其中壩區面積42.41平方公里,占9.7%;壩區占全鎮面積的1/10,山區和半山區占9/10。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度,年平均降雨量1020毫米,具有光能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冬無嚴寒,夏無炎熱的特點,適於水稻、甘蔗、玉米等各種熱帶農作物的生長,是瀾滄縣的糧食和甘蔗主產區。以種植、養殖為主,主要經濟來源有水稻、甘蔗、玉米、蔬菜、畜牧業。

地理環境

上允鎮是瀾滄縣境內最大的壩子,土地總面積433平方公里,中間為若干丘陵組成的平壩,壩區面積42.41平方公里,占9.7%。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3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20毫米,具有光熱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特點,適於水稻、甘蔗、玉米等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是瀾滄縣的糧食和甘蔗主產區。全鎮可利用土地資源有6454.8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5.74%。全鎮森林面積21.5685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9.5%。

行政區劃

上允鎮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146個自然村,214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43598人(2017年),有漢族、佤族、傣族、拉祜族等十三種民族,是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多民族雜居鎮。

自然資源

有珍貴樹種鐵力木、西南樺。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銅、鉛鋅、錳。其中煤炭資源儲量較大,全鎮煤炭資源儲量約為6000萬噸。現有芒角、竜浪兩個村有開採點。旅遊資源方面,下允城子緬寺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芒角村芒京、芒那村民小組經調查被列為造紙工藝之鄉,下允河邊寨被列為土鍋陶器之鄉。風景名勝老街後城鐵力木公園、芒京傣崩人景區和各處緬寺、竜林。其中較為有特色的是老街竜林、下城竜林、老街緬寺、下允村城子緬寺、下城緬寺、下允基督教堂、下允村白塔和下允村淘金河水庫等。

農村經濟

上允鎮經濟指導思想為著力推進“農業穩鎮、工業強鎮、集貿活鎮、科教興鎮、和諧建鎮”的發展戰略,立足上允實際,今後要堅持“重點在田、希望在山、潛力在畜、後勁在林、出路在工”的工作總體要求,繼續堅持走“五條發展路子”,努力實現“五項目標”,發揮“瀾滄縣境內214國道物流集散地、民族文化產業、綠色產業、煤礦業”四大優勢,全力打造“四縣一岸交匯區物流集散地、瀾滄縣農副產品加工基地、普洱西部煤礦基地、瀾滄縣傣族文化示範集鎮”四大品牌,著力培育優質糧食、瓜果蔬菜、甘蔗、畜牧業、林產業、礦產業、建材業、民族文化旅遊業八大產業體系。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更加注重特色產業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城鄉發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壞境保護,更加注重構建和諧社會。增強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努力提高人民富裕程度,確保全鎮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協調推進。
種植業 2015年末,全鎮有耕地75565畝(其中:水田28788畝,旱地46777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5.46萬畝;糧豆總產量2424.13萬公斤,農民人均占有口糧454公斤;茶園面積3312.6畝,產量93460公斤;甘蔗種植面積43332.9畝,產量19.45萬噸;烤菸種植面積854畝,產量75185公斤;蔬菜種植面積11930.3畝,產量726.75萬公斤;水果種植面積11113.7畝,產量2658.86萬公斤,其中香蕉10636.7畝,產量2644.66萬公斤,遠銷新疆、內蒙古、廣東、浙江等地;草果種植面積1518畝,產量5.57萬公斤;花椒種植面積123.5畝,產量4607公斤。
畜牧養殖業 2015年末,全鎮大牲畜存欄1.27萬頭,出欄2508頭;生豬存欄7.04萬頭、出欄6.8萬頭;羊存欄1242頭,出欄319頭;家禽存欄26.0萬隻,出欄15.06萬隻;養蜂736箱,產量3926公斤;林下畜牧業養殖共25戶,養殖大戶139戶。
林 業 2015年末,全鎮林業用地287095.5畝,林地287095.5畝,森林面積215685畝,森林覆蓋率43.8%,公益林面積14168畝,林業採伐量3373.2噸。核桃種植面積11164畝,產量4920公斤;咖啡種植面積452.2畝,產量95350公斤;草果種植面積1518畝,產量55716公斤;橡膠種植面積86畝。2012~2015年,全鎮特色經濟林7536.14畝,植被恢復7381.1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3252.5畝,義務植樹87.4萬株,214線生態恢復990.2畝,實施“百萬花木進村組”項目4.4萬株,種植珍貴樹種5.1萬株。發放退耕還林補助1626250.00元,生態公益林補償4227963.87元。

文化教育

文 化 上允鎮文化廣播電視服務中心,共有工作人員5人,其中:主任1人,工作人員4人。
2015年,上允鎮大力開展獨特民族文化活動,加大對內對外宣傳力度。組織開展潑水節、聖誕節、“大眾文化 大眾參與”大型晚會、第三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活動,聯合縣圖書館、少體校等部門開展“文化走基層歡樂進萬家”系列活動,組織芒角村手工造紙工藝傳承人、下允村河邊寨土鍋製作傳承人、淘金河小佤組合等到上海參加“上海豫園中國日”活動,將上允鎮原生態傳統民族文化推上大舞台,文化扶民、育民、樂民成果顯著。抓好文化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完成芒角組、芒京組、壩老七組、上翁板組籃球場地及附設工程建設;依託手工造紙、手工制紅糖等民間技藝以及當地傳統民族文化和自然資源,完成芒京旅遊區建設,並成功開展首次對外開放的傣崩賧火狂歡節;完成位於老街組的上允鎮民族文化傳承館主體工程建設。
教 育 2015年末,全鎮有3所幼稚園,9所國小,1所成人技校和1所縣級中學。其中,1所公立幼稚園和2所私立幼稚園,公私立幼稚園共有83個教職工,設有25個教學班,入園幼兒740名,入園率59.71%;2015年9月勐佛、那阮2所國小暫停辦學,除那阮、勐佛村外,其餘9個村轄區內均設有國小校點,設65個教學班,共有在職教師199名,有小學生2454名,入學率100%,鞏固率100%;縣二中共有112名教師,1370名在校學生,設有28個教學班,輟學31人,輟學率2.26%,控輟率保持在3%控制線以下;成人技校沒有開設常規教學班。
2015年,上允鎮加大對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投入485萬完成上允鎮中心完小綜合樓建設;投入60萬元完成鎮內各國小校點教學樓、學生住宿樓等房屋排危防漏維護;投入45萬元購置鎮中心完小圖書、桌椅、音響設備及軟體完善圖書室建設;投入129萬元修建縣二中環形塑膠跑道、體育場周邊圍網及校內道路硬化建設,投入13萬元完成縣二中教學樓、學生住宿樓等房屋排危防漏維護,投入10萬元購置縣二中30台電子琴充實教學設備。

基礎設施

水 利 2015年末,全鎮共有水庫2個,分別是淘金河水庫和茨竹林水庫,庫容分別為13萬立方米,128萬立方米。主要河流有上允河、淘金河、千崗河、老街河、曼蚌河和南窪河,上允河長47千米,淘金河長20千米,千崗河(別名南波河)長30千米,老街河長26千米,曼蚌河長28千米,南窪河長15千米。河流總長166千米,河網總流量403M3/S,境內最大河流為上允河,從南向北經上允、芒角、竜浪、下允,流入小黑江。
2015年,完成投資3100萬元的上允鎮集鎮供水工程項目建設,該工程於2012年10月18日開工,完成管道埋設、廠區建設等工作;完成2014年度愛心水窖建設105口,2015年度愛心水窖建設926口;完成涉及上允村芒宋組、芒井組、水庫組、南乃國小、那阮國小、勐佛國小、曼蚌國小、鎮中心完小、成人技校2014年度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完成壩老村七、八組飲水主管道改造和下允村上糯掌新寨、下糯掌新寨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共解決61戶208人、266頭大牲畜飲水問題;紮實推進投資2327.9萬元下允河上允壩區河道治理工程,治理長度為5.81千米,完成工程投資1143.6萬元;著力實施投資2441萬元上允、竜浪、翁板、下允4個村2014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啟動實施投資844萬元竜浪村、上允村2015年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啟動實施投資625萬元那阮河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建設。
交 通 境內通車公路里程529.59公里,其中:國道214線從南到北貫穿全鎮共30公里,鎮村公路83.44公里,村組公路416.15公里,形成了東至東河鄉、大山鄉,南連富邦鄉,西接木戛鄉、安康鄉,北通文東鄉和臨滄市雙江縣的交通網線。經統計,全鎮共有85輛大貨車,200輛小貨車,490輛拖拉機及農用車,9700輛二、三輪機車,其他車類90輛。共11000名各類機動車駕駛員。上允鎮客運站為全鎮交通運輸中心站,日均傳送客車25輛,日客運量375餘人次,年客運量136875人次。
2015年,基本完成南乃村15公里、勐佛村10.6公里柏油路改造工程,啟動芒角村那朗段柏油路改造建設;實施那阮村老鼠洞組至那阮大寨村組公路修建工程;完成未列統計庫(庫外)農村公路情況調查工作。組建由各村武裝幹事組成的農村公路村級協管員參與管理各村公路管理維護,並給予補助資金500元/人/年;設定專門人員對壩老線、南窪線、那阮線、曼蚌線鎮村公路及曼蚌村至南卡河段公路進行養護,給予發放養護經費1000元/公里/年。
郵電通信 上允鎮郵電通信單位有:上允郵政支局、縣電信局上允分局、中國移動上允分公司行銷部、中國聯通上允分公司。
上允郵政支局:設郵政儲蓄銀行和郵政攬投、分發室、投遞站,共有工作人員7人。郵政儲蓄銀行下設4個服務視窗,主要經營儲蓄業務,保險、理財等中間業務、代收黑河以北八鄉一鎮電費等。2015年末,共收電費50餘萬元,開通郵政儲蓄卡2萬餘張。郵政攬投、分發室投遞站主要辦理收發信函、包裹、報刊訂閱、特快專遞等業務,2015年,成立各村郵站(除上允村外),並配村郵員。
縣電信局上允分局:共有工作人員6人,設局長1人,渠道經理2人,管維經理2人,維修經理1人,主營移動、寬頻數據、IPTV直播業務等,轄區共有3家電信通信分店。光纖網路已覆蓋11個村委,村民小組覆蓋50%。2015年,實施投資280餘萬元的寬頻村通工程,實施範圍為上允村、下允村。
中國移動上允分公司行銷部:共有工作人員2人,負責人1人,行銷經理1人。在上允街道共有合作商17家,主營手機終端銷售、移動號卡銷售、代收移動話費、移動業務辦理等。全鎮有8個村成立移動服務站,共有48個4G基站,18個2G基站,移動寬頻+網際網路覆蓋上允街道,上允村、下允村。
中國聯通公司上允分公司共有1家代理商,設負責人1人,共有2G基站11個,3G基站9個,4G基站1個。主營行動網路業務、寬頻網路業務。
電 力 上允供電所設綜合管理班、配電運行維護班、營業服務班及2個營業網點,共有工作人員23人。其中:所長1人,綜合管理班、配電運行維護班、營業服務班班長各1人,配電運行維護班、營業服務班副班長2人,配電工、安全員、營業員、業擴員、抄表員共17人。負責管轄上允鎮、安康鄉、東河鄉3個鄉鎮用電客戶,共23個村委會(上允鎮11個村,安康鄉5個村,東河鄉7個村),共18405戶用電客戶。運行維護轄區內10KV線路11條,總長365.66KM,配電變壓器364台(公變274台,專變90台),總容量32060KVA。

集鎮建設

鎮政府駐地上允村,城區共有街道6條,其中:政法大街長為900米,寬為15米;商業步行街長為260米,寬為14米;勐象路長為240米,寬為26米,環繞綜合交易市場,連線214國道;勐旺路長為412米,寬為18米;勐罕路長為380米,寬為9米;允冒街長650米,寬20米。有綜合交易市場一個,占地32.845畝,其他公共設施占地21.155畝。房屋建築面積18000平方米,其中:住宅(經濟適用房)9600平方米,商業用房8400平方米。商業門面287間,住房66套,農貿市場彩鋼大棚2815平方米,設有各類固定攤位338個,停車場2個,面積為3980平方米。共有酒店、賓館29家,餐飲店138家,大型超市2家。街道環境衛生由上允商會環衛有限公司管理。有屠宰場和大牲畜交易市場一個,占地10畝,日處理生豬能力20頭,實現集中檢疫,統一納稅,分散經營,保證豬肉的質量,確保廣大人民民眾的飲食衛生、安全。
上允街天沿襲五天一街的趕街習俗,趕街人數一般在萬人以上,最高峰時可達三萬人。集市貿易輻射區現已形成了北至臨滄市滄源縣(東部)和雙江縣(南部),西至中緬邊境,東至景谷縣(西部),中部涵蓋瀾滄縣北部8個鄉鎮廣大區域,有黑河以北近20萬人口的消費群體,集貿日的物資交易可達50萬元,為商品流通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5年,完成投資1120萬元108套鎮政府和農業服務中心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小城鎮二期開發,完成農貿市場商業街房屋建設,部分商鋪已陸續進駐開業;穩步推進上允鎮垃圾處理場項目建設,已完成地勘、水保、環評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

特色風俗

上允鎮
上允鎮作為瀾滄縣北部的旅遊區之一,歷史上形成的富有傣族、佤族特色的民族風情和自然景觀具有較強的開發價值,有較為濃郁的傣族、佤族風情,除民居外,兩種主體民族的語言、文化、飲食、民族節日、宗教信仰都保存得較為完整。文物遺產有芒角村芒京、芒那小組造紙工藝,下允河邊寨土鍋製作工藝。上允村老街後城鐵力木傣園。民族節日有潑水節、聖誕節、新米節、葫蘆節等。風味飲食有“拉祜雞”、“手抓雞”、牛撒別、酸皮和酸魚、傣味燒烤、喃咪、佤族雞肉稀飯、佤族水酒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銅、鉛鋅、錳。
特色條目
芒京傣崩人景區 素有造紙工藝之鄉之稱的芒京,地處上允鎮西邊,率屬於上允鎮芒角村委員會,距上允鎮6公里,離瀾滄縣城98公里,交通便利。村域面積2.98平方公里,海拔1010米,年平均氣溫19-20℃,年降水量1189毫米。芒京是傣族崩人居住的獨特村寨,共有98戶人家386人,90歲以上老人有3人,80歲以上有6人。至今仍保存著有200多百年歷史的“傣崩人構皮手工造紙技藝”。芒京可以說是以綠色生態旅遊和休閒觀光體驗為一體的傣崩特色景區。景區有七樹連心、獨樹成林、神秘竜山景區,傣崩人古法造紙、土製紅糖手工坊;有融傣崩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神秘賧火節和傣族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有傣崩美食“豪弄(甜涼粉)”、“豪勐(潑水粑粑)”、“豪嘣(油炸糯米餅)”和牛肚子(鳳梨蜜)、黑皮甘蔗等農特產品。
鐵力木傣園 上允鎮鐵力木傣園位於上允鎮上允村老街大寨後山,老街大寨有411戶,1757人,9個組中有7個傣族組和2個佤族組,傣族占總人口的73%,傣文化底蘊較為深厚,有3座緬寺,8位佛爺。傣園規劃區土地面積約為1300餘畝,植物資源十分豐富,除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鐵力木(樹齡約為600年)4株外;還有5株三、四人才能圍抱的芒果樹王,稀有樹木若干,百年以上的大榕樹7株。傣園內安葬有德高望重的老佛爺的小佛塔6個。有後城緬寺一座,
鐵力木傣園打造的目標是集民族文化、綜合廣場、金塔、緬寺為景點的一個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優質原生態的休閒環境,遊客在這裡既可以遊覽公園,又可以享受濃郁深厚的傣族文化,體驗傣家生活,品傣家飯、喝傣家酒、跳傣家舞、住傣家樓、做傣家人。
下允村河邊寨土鍋 上允鎮下允村河邊寨因手工製作土陶而聞名,被縣級列為土鍋陶器之鄉,又被稱為土鍋寨。當地村民在製作土陶器具的過程中,完整地保留了最古老的明火燒制技藝,將這種“泥與火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下允村河邊寨是傣族集聚區,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勤勞智慧的傣族人民創造和傳承了很多民族文化遺產,土罐手藝是其典型之一。
土罐製作手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由傣族人民代代相傳,傳承至今被列為縣級民族文化保護點。土罐主要用於村民的生產生活,用土罐煮的飯菜色香味俱全,獨具特色。它不僅銷往上允鎮周邊鄉鎮和地州、縣,還被海內外旅客作為民族手工藝傳往海內外。
下允村淘金河文藝隊伍 成立於2001年,共有15人,是一個以佤族為主的文藝隊。其中,較有影響力的為5名隊員組成的小佤組合,組合成立於2008年,成員為小五、月亮、李葉香、田玉蘭、田葉成。組合以佤族特色音樂為主,在傳統調子的基礎上進行填詞創作,創作出一批《梳頭調》、《團結歌》、《一家親》等傳唱度極高的歌曲。多次參加省、市級歌唱比賽,2008年參加普洱市青歌賽獲二等獎,同年代表瀾滄縣到北京參加民歌中國大賽,2009年到山西省參加全國民歌展演,2010年到昆明參加為人民歌唱活動,2011年參加普洱市青歌賽,2012年聖誕節到山東省參加藝術展演,自2007年以來參加瀾滄縣大小活動演出無數次,在2012年縣婦聯舉辦的民歌賽中榮獲第一名。淘金河業餘文藝隊是一支民間民眾自發組織的隊伍,憑著良好的歌唱基礎和豪放的舞蹈藝術,使之成為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團體,在瀾滄縣乃至普洱市都有著較好的聲譽,備受廣大民眾的青睞,同時也得到領導和觀眾的好評。
民俗特點
上允屬於多民族聚居區,其中以佤族、傣族為主。佤族文化相當濃厚,對於這樣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每個佤族寨子都有他們自己的文藝宣傳隊伍。他們的文藝宣傳隊伍是自發,自己組織的,其中由幾個有組織能力的,非常能唱、能跳的男女作為他們的領隊,宣傳隊伍人數不限,小型的小跳,大型的大跳,節目自編自演,喜聞樂見,人員隨時都可以拉得出來。上允最主要有四個佤族文藝宣傳隊,其中:下允淘金河佤族文藝宣傳隊、翁板佤族文藝宣傳隊、竜浪龍塘一組佤族文藝宣傳隊、下允糯掌佤族文藝宣傳隊。文藝宣傳隊歌曲大多的內容是宣傳共產黨的政策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民族團結、國榮家富、人民喜氣洋洋,還用通俗明了的語言用歌曲的形式宣傳“三個代表”、“十六大”改革開放、計畫生育等政策,使這些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只要一去到佤族寨區,問起這些政策,他們多多少少都知道。用這種形式加強了民族凝聚力,使得佤族同胞們積極向上,團結主動,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在表演時,可以單獨表演,也可以民眾參與,人數不限。中間由幾個人,或吹蘆笙,或吹竹簫笛等領跳,表演者就手拉著手圍著打(吹)樂器的人逆時針跳動,跳的動作手部動作少,腳步動作多。手部的動作大多表示插秧、打穀子等動作,腳部動作有走步、踏步、彈動步、單跺腳、雙跺腳、踹腳、踢腿、吸腿、蹲跳、轉身以及各種動、植物的模仿動作,邊唱邊跳那富有粗獷、激越、狂熱的舞姿和歌聲似乎要把大地頓通。
淘金河佤族文藝宣傳隊、翁板佤族文藝宣傳隊曾去參加雲南省國際旅遊節,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縣慶活動、拜年活動、葫蘆節、新米節、民運會總少不了這兩支佤族文藝宣傳隊伍,他們撐起了上允鎮佤族文藝半邊天。
別具特色的佤族飲食文化
佤族的雞肉稀飯和水酒是佤族最具有特色的飲食。在重要的客人來訪,起房蓋屋、逢年過節、討親嫁女等重大的事情到來時,雞肉稀飯和水酒是少不了的,它們是佤族用來接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如果你到佤族家做客,他們用雞肉稀飯、水酒招待你,這代表了你是他們家的尊貴客人。
佤族雞肉稀飯
佤族雞肉稀飯的歷史悠久,他們喜吃雞肉稀飯是以生俱來的。可以說佤族的歷史有多久,佤族雞肉稀飯的歷史就有多久。佤族世代居住在亞熱帶、熱帶的山腰峽谷之中,天氣比較炎熱,幹完一天勞動,晚上回到家裡,習慣煮稀飯吃,既營養、又易做,是佤族生活中最普遍的全食,也是佤族飲食文化的代表。不僅被本民族喜愛,外族也大加稱道。
佤族雞肉稀飯似簡單易做,但它相當講究主要原料及製作工序,不知其理,相同原料做出來的雞肉稀飯味道就是不一樣。
這道美味可口的佳肴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要備好生薑、茴香、佤族芫荽、辣椒、辣蓼、花椒尖、大蒜、洋蔥、五金葉、草果、細菲菜、綠辣子等佐料,然後將一隻肥嫩雞宰殺去毛洗淨(雞一般是1公斤左右生態雞為佳,一公斤雞配0.5公斤米),茸毛再用火燎淨,剖腹後不再用水洗,將整雞直接放進裝有冷水的土鍋煮。煮約30分鐘後撈起來用手把它撕成碎塊(雞頭、脖子要留給客人,表示尊敬),再把淘洗好的米放入雞湯里,把佐料磋細,雞骨頭用火烤黃,再舂細,然後拌攏生雞血、鹽、味素,等米煮到湯快要乾米還半生半熟時,把拌好的佐料放入稀飯用蓋子悶上三至五分鐘,攪拌均勻後一鍋色、香、味俱全的佤族雞肉稀飯即成。
佤族雞肉稀飯是佤族人民的美味佳肴,它開味、健胃,以稀、香、甜、麻、辣著稱,是佤族人民的一道迎賓主食。
古樸的佤族服飾文化
上允鎮
佤族的服飾,各地差異性很大。據說,佤族的紡織已有200年的歷史,那時的佤族服飾是用棉花做成的,其種植到做成衣服的整套工序都是自己完成的,顏色單調,以黑白兩色為主。佤族的傳統服飾,是以黑色為基調的。如今的佤族服飾90%是用市場買來的棉紗或細毛線製成,用自製的土布已經很少。棉紗或細毛線經過米湯浸泡五至十分鐘,曬乾,然後用木架拉工,拉成等距離以後就可以織布,顏色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來配。
佤族服飾款式形式多樣,因地而異,有近似漢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中青年婦女服飾,多用黑色、紅、藍、紫、黃或白的彩線,混紡成條紋花粗布,單幅圍裹,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製成短裙、長裙。佤族是非常喜歡妝飾自己的民族,佤族婦女耳上墜有圓筒形成圈狀的銀制耳環,有的卻墜著粗短的木製耳塞,脖子上喜戴1—3個大小不等的銀項圈,手戴銀鐲,腳裹護腳布。如今多數銀項圈、銀鐲已被廉價的銅器飾品所代替。佤族老年婦女,多纏黑色包頭,同樣也喜歡妝飾,因長年帶較重的耳環,天長日久,墜耳垂肩。男子的衣著差別不大,成年男子多纏黑色包頭,少數地區也有纏白色包頭的,纏紅色包頭的多為大窩郎(掌管木鼓房的大頭人,多為建寨人及其後代)或頭人、魔巴(巫師)和獵人頭“英雄”。上衣有短袖、長袖,背後有牛頭刺繡,並釘有布紐或銀扣,褲子短而肥大,褲腰捲起來可以包東西。男子一般沒有更多的妝飾,外出時,身挎背袋、長刀、火槍、弓弩,腿纏裹布,是一副古代壯漢勇士的形象。
傳統的佤族民間體育文化
由於受佤族社會歷史發展情況的局限,直到新中國成立時,佤族仍處於封閉落後的原始社會狀態。同其教育、音樂、舞蹈一樣,體育完全融合併直接產生於勞動生產技能和來源於日常生活之中,通常表現為一種生產技能,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生產技能、生活習慣的繼續發展和逐漸演變。作為一項體育活動,它是根據本民族生產勞動,社會生活需求,遵循這個民族人體生長發育情況,以人體活動為基本手段,促進某項勞動技能的高度發展,從而既能使人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個別人甚至達到嫻熟精湛的程度,又能增強體質,豐富生活的自然結合。
在佤族長期勞動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產生了射、摔、跑等體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有長期使用弩而產生的射弩,有日常生活及勞動、遊戲中產生的摔跤,有遊戲中產生的打陀螺等體育項目。隨著社會的進步,佤族社會也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現代體育運動開始引入佤族地區,並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健康的發展。如:籃球、足球、排球、桌球等。
開展的方法有民眾自發的,比如在農閒時、較大集會和過節活動中,往往自發表演,進行比賽,既有體育的對抗性、技巧性,又富於娛樂性、趣味性的摔跤、射弩、打陀螺、打籃球等活動,為過節增添喜慶的氣氛。在一年一度的民族運動會中,佤族同胞以他們獨有的技能,參加射弩、打陀螺、爬桿、打籃球等項目,經常取得可喜的成績。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展,各種體育設施的建立健全,佤族體育運動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