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五通村

上五通村與慈利、桃源、臨澧接壤的石門縣蒙泉鎮上五通村,地處四縣交界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商家集散之地,南來北往的商賈來往密切。該村面積10.7平方公里,居住人口2562人.2007年,上五通、戈爾潭、古井三個行政村合併成上五通村。

走進上五通村, 映入眼帘的是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新樓別墅、寬闊的水泥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各類商品琳琅滿目,遠望鎮外,大片橘園掛滿了累累的青果,綠樹叢中閃現著農民忙碌的身影。該村村部書記楊子兵今年已是花甲之年,當村官已13個年頭.當記者一行來到上五通村部時,楊支書正在當地調解一處糾紛。當他得知記者來到該村時,立即趕到村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五通村
  • 地理位置:與慈利、桃源、臨澧接壤
  • 面積:10.7平方公里
  • 人口:2562人
關於上五通村這個名字,,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說以前有一個和尚,從武當山千里跋涉至武陵山時,沿途化緣,在路上積德行善修廟建宇,到該村時已經是第五座廟,取名為上五通,名字由此得來。
該村村部書記楊子兵今年已是花甲之年,當村官已13個年頭.當記者一行來到上五通村部時,楊支書正在當地調解一處糾紛。當他得知記者來到該村時,立即趕到村部。別看他飽經風霜,花白的頭髮,刀刻般的皺紋,但精神矍鑠,思維敏捷,這些都印證了他一生辛勞。這大概就是楊支書德高望重,深受民眾擁戴的原因。
在記者問到上五通村的變遷時,楊支書感慨萬千的說道, 70年代,由於社會大搞階級鬥爭,割資本主義尾巴,上五通村有40%的成年男子都在外面修水庫,搞建設,村里破爛不堪,基本沒有什麼基礎設施建設,農民過著緊巴巴的日子,住的茅草房,吃的返銷糧,上五通村千百年來的趕集日也停了。80年代以來,這裡實行了土地年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大片的土地也變成了"黃金",青壯年紛紛外出打工,每年換回來大把的票子。現在這個村子年產柑橘上萬擔,還種植了棉花,甘蔗,西瓜等多種農產品,每畝地年收入超過1200元,村里開始步入了富裕之路。
近年來,村里始終圍繞新農村建設,不忘基礎設施建設。先後投資6萬元新修了一條2000米的水渠,使村里以前農田用水難、用水緊的情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投資200多萬元修建了1條12公里的水泥路,投資5.5萬元維修了村裡的學校和幼稚園。因為這裡是四縣交界之地,市場活躍,農民的經商意識很強,我們利用這個優勢,組織民眾大搞小集鎮建設。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上五通小集鎮已經由原來的幾十棟破瓦房改造成為現在約1.5平方公里的小集鎮。40多家各類超市,藥房,餐館,農產品銷售部落戶這裡 。每月逢五,這裡十分熱鬧,數以萬計的小商販雲集此地,把這裡的特色產品銷到了四縣之地
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時值中午,我們在上五通村,到處可聞廚房裡的菜香四溢,農民家家戶戶不燒柴,大力推進農村沼氣建設項目,村里建起了數百個沼氣池,營造了生態家園。如今,用上沼氣的村民不但解決了煮飯的燃料問題, 還注重起房前屋後栽花植草,養成了良好文明的生活習慣。
農民解決了吃住的問題,村里黨支部又按著新農村建設要求,著手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下功夫。在提高農民素質上下功夫,村里建起遠教文化活動中心,拉通了廣播電視,組建種植,養殖等多種協會,經常組織農民學習培訓,掌握致富奔小康的本領,近三年來這裡培養出了15個農民技術員,湧現出了150多個柑橘大戶,養豬能手,經商販子
走在上五通村寬闊的水泥路上,望著一排排拔地而起新樓房,我們感慨萬千。昔日建廟的和尚你怎么也不會想到今日的上五通村是如此的繁榮富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