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中醫診斷學名詞。指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頭部的人迎(屬足陽明胃經);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動脈(屬手太陰肺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陽在頭,三陰在手
  • 出處:《素問·陰陽別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三陽經脈的診察部位在頭部的人迎(屬足陽明胃經);三陰經脈的診察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動脈(屬手太陰肺經)。

解讀

三陽指三陽經之經氣,在頭指足陽明胃經在頭頸部的人迎動脈。這是因為三陽之氣以陽明胃氣為本的緣故。三陰指三陰經之經氣,在手指手太陰經在手腕部的寸口動脈。因為三陰之氣,以太陰脾氣為本。語出《素問·陰陽別論》:“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王冰注云:“頭謂人迎,手謂氣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

中醫套用

這一經脈理論,對發掘古代切診很有意義,因為人迎寸口對比診法,密切聯繫著針灸治療,而在現代臨床上,幾乎廢除了這一診法,為方便起見,只是獨取寸口。《靈樞·禁服》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於寸口,病在足少陽,一倍而躁,在手少陽。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陽,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陽。人迎三倍,病在足陽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陽明。盛則為熱,虛則為寒,緊則為痛痹,代則乍甚乍間。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痛則取之分肉,代則取血絡且飲藥,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縻、少氣、溺色變,緊則痛痹,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通其營輸,乃可傳於大數。”僅就這短短的一段文獻,就可以看出這一理論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通過人迎和寸口正常與反常的脈象和判斷陰陽的盛衰,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以確定治療的大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