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合病說

中醫術語。是清代浙江慈谿人柯琴提出的,柯氏精究傷寒,深得仲景辨證立法之精髓,在自己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認識並提出了三陰合併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陰合病說
  • 類別:中醫藥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傷寒論》中只提到三陽經合病、並病,而在三陰病中未提及。有《傷寒論》研究者認為,三陰經中合病和並病的發病情況,以及三陰與三陽合併或並病的發病情況是普遍存在的。這便是三陰合病說。

解讀

柯琴,字韻伯,浙江慈谿人。生活於清康熙、雍正年間(約公元1662一1753年)。畢生致力於《傷寒論》的研究,在自己臨床實踐的基礎上認識並提出了三陰合併說。仲景的六經分證概括了疾病的一般傳變、轉歸,更立合病、並病以概括多屬性多層次的複雜傳變,故合病、並病實際上是為複雜病情而設立的辨證論治方法。但仲景書中只有三陽病列有合病、並病條太於三陰病中未明確提及。實際上,合病、並病不獨三陽病存在,三陰病以及三陰病與三陽病之間也普遍存在。他在《合併啟微》中說:“夫陰陽互根,氣雖分而神自合。三陽之里便是三陰,三陰之表即是三陽。如太陽病而脈反沉,便合少陰;少陰病而反發熱,便合太陽。陽明脈遲,即合太陰;太陰脈緩,即合陽明。少陽細小,是合厥陰;厥陰微浮,是合少陽。雖無合、並之名,而有合、並之實。”這是指表里陰朔二經的合併病而言。柯氏認為還有陽與陽合、陰與陰合的病證。臨床實踐證明,陰陽錯雜,虛實互見的病證很多,諸多主證同時並存的病變,也屢見不鮮。

中醫套用

柯琴對三陰合病、並病論說較詳。他說:“如太陽病而脈反沉,便合少陰;少陰病而發熱,便合太陽;陽明脈遲,即合太陽;太陽脈緩,即合陽明。少陽脈少,是合厥陰;厥陰脈浮,是合少陽。雖無併合之名,而有併合之實。”“三陽皆有發熱證,三陰皆有下利證。如發熱而下利,是陰陽合併也。……若陽與陽合,不合於陰,即是三陽合病,則不下利而自汗出,為白虎證。陰與陰合,不合於陽,即是三陰合病。不發熱而吐利厥逆,為四逆證也。”
三陰合病說是符合實際的,是對仲景《傷寒論》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