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黃河風景區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區東北約15公里處。三門峽相傳是大禹治水時鑿成的三條泄水狹谷,稱為神門、鬼門、人門。鬼門居南,水流湍急,不可渡;神門居中,狹不容舟;僅有在北的人門可流船。切割水流的三島也叫鬼島、人島、神島。三島之下的河水中還有三島,叫煉丹爐、梳妝檯中流砥柱。三島都有優美的民間傳說,加上峽谷景色優美,自古留下許多詩篇和佳話。鐫刻在峽谷石島上的題刻詩文多達70餘處,最為著名的是刻在獅子頭上的“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大字,系明代萬曆年間所刻。1957年興建三門峽大壩時,鬼島、神島、人島、和梳妝檯被炸掉,只有煉丹爐和中流砥柱依然屹立於黃河中心。現存主要景點有: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中流砥柱黃河古棧道三門峽湖、張公島等。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

發展歷史

位於河南三門峽市區東北部。它北鄰山西省,西鄰陝西省,被人們稱為豫西“金三角”。距市區30km的三門峽大壩,誕生於1957年,是我國在黃河幹流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三門峽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裝機容量40萬kw,全長875.2m,最大壩高106m,巍然屹立於黃河三門峽谷之間。這裡峽谷險峻,景色秀美,大壩巍峨,水域遼闊,古蹟眾多,流傳著許多古老而動人的傳說,是風景名勝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相傳大禹治水時疏浚河道,“斧劈三門”,形成神門島、鬼門島、人門島,故名三門峽;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象徵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於驚濤駭浪之中;還有研究古代漕運的遺蹟“黃河古棧道”,以及張公島、梳妝檯等眾多名勝古蹟,均蘊藏著不少美麗的傳說。與其交相輝映的是景色秀美的大禹公園,金碧輝煌的迎賓閣和中西合璧的黃河三門峽展覽館,集春華秋實於一體的中日友好果園等十幾處景點。她們都以雄偉的三門峽大壩為依託,形成了黃河古文化特色的整體,具有獨特的觀賞品位。特別是冬春蓄水季節,高峽平湖,碧波蕩漾;夏日泄洪期間,濁浪滔天,一瀉千里。水庫所呈現出的冬、夏兩季截然不同的獨特景觀,引來無數遊人讚嘆,堪稱人們參觀、旅遊、休閒、避暑的理想勝地。
歷史文化 地處黃河流域三門峽市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成為華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歷史文化對於推進歷史的前進乃至當今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及其深遠的影響。仰韶文化、虢國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經》衍化而來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這諸多歷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發現於澠池縣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遠古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展示了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由盛到衰的時期,表面繪製有圖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徵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全國共發現仰韶文化遺址5000餘處,其中三門峽市約有200處。2001年,仰韶村遺址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西周時期重要姬姓封國之一虢國對西周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廣泛而深刻。20世紀50年代,中央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在三門峽市上村嶺考古發現虢國墓地,並首次對其進行大規模發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峽市考古隊聯合對虢國墓地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其中,1990年發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發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虢國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發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門峽地區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結晶,為虢國歷史與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國內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掀起了研究虢國文化的熱潮。2000年,李家窯遺址被證實為虢國都邑上陽城的所在地,不僅將三門峽的城市歷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給虢國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國文化研究達到了高潮。  東周時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關三門峽市靈寶市境內)著就的《道德經》奠定了中國道家、道教的基礎,其影響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各個方面,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道德經》內容涉及哲學、經濟、軍事、養生、倫理、藝術等方面。繼老子後學者,戰國初期,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隨著社會前進,老子思想被後來學者不斷豐富、完善,至漢初形成道家學派。東漢後隨著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為道教的教祖,《道德經》被奉為道教的主要經典之一。道家哲學成為道教的思想淵源之一。《道德經》自問世後,研究者甚多。80年代後,國內外又興起一股“老子熱”,外國人稱老子的《道德經》是“東方智慧的結晶”。在西方除《聖經》之外,《道德經》譯本最多,影響最大。  此外還有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在靈寶荊山鑄鼎祭天、奠定政權;達摩祖師捨身求法,空相寺作為佛祖圓寂地香火傳世;中國古代四大回音建築之一的寶輪寺塔昭示著三門峽悠久燦爛的古代文明。三門峽大壩作為銘記新中國根治黃河水害豐功偉績的豐碑更將彪炳史冊。紫氣東來、白馬非馬、唇亡齒寒、完璧歸趙、秦趙會盟等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裡。還有大禹、張儀、劉邦、李世民、武則天、杜甫、韓愈、司馬光、上官儀、上官婉兒等歷史人物曾在這裡留下足跡、墨跡和詩篇。目前,全市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25處,市級21處,館藏文物7萬餘件。

主要景點

黃河三門峽市全長120公里,形成了水勢浩渺的壯觀景象,其中以黃河大壩景致最為壯觀。大壩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牆,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電站廠房為壩後式,全長223.88米。由於三門峽大壩的緣故,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這裡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莫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00公裡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似天池銀河。兩岸青山綠樹,延綿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兩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遊人在這裡蕩舟揚帆,船行柳梢,勝似江南。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凌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氣勢。
三門峽黃河風景區
大壩景區主要景點:
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游北岸緊靠黃河的陡壁懸崖上,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從遺蹟上可以看出,黃河古棧道是在緊靠三門峽谷的黃河兩岸徒壁的河水衝擊處開鑿出一條狹窄的石路,再在路斷處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後塞上木樁搭成小道,供船夫們在上面拉縴上溯。今天仍然清晰可見,這些四方洞,散布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人們在石洞上釘進木樁,藉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讓縴夫繫上繩索攀援,遇到風浪時即可就近把船栓住。
棧道的開鑿時間已無法考究,現存最早的石刻出現在東漢桓帝時期(公元50年)。但這方石刻是刻在重修後的棧道上的,可見棧道的開鑿時間還要更早一些。棧道上還有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
位於三門峽大壩下方的激流之中。黃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來”。冬天水淺的時候,它露出水面7米左右;洪水季節,它只露出一個尖頂,看上去好像馬上就被洪水吞沒,驚險萬分。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的侵襲,還是驚濤駭浪的沖刷,它一直力挽狂瀾,巍然屹立於黃河之中,自古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裡也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
中流砥柱自古以來就是峽谷中的航標,船隻駛過三門以後,就要朝砥柱直衝過去。眼看船就要與砥柱相撞時,砥柱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邊安全的航道,避開了明島暗礁,順利駛出峽谷。
此外還有張公島、梳妝檯、大禹公園、迎賓閣、黃河三門峽展覽館、中日友好果園等景點。
提示:在大壩的蓄水期(黃河枯水期)會形成一個湖泊,秋冬季節還可以看見白天鵝在此棲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