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前緣相

三角洲前緣相

三角洲前緣相(delta-front facies)是三角洲相沉積亞相類型之一。三角洲沉積相共分為三個亞相,即三角洲平原亞相(delta-plain facies)、三角洲前緣亞相(delta-front facies)、前三角洲亞相(prodelta facies)。其中,三角洲平原亞相是三角洲的水上部分,三角洲前緣亞相和前三角洲亞相為水下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角洲前緣相
  • 外文名:delta-front facies
  • 位置:海(湖)平面和浪基面之間
  • 分布:呈環帶分布
釋義,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天然堤微相,分流間灣微相,河口砂壩微相,遠砂壩微相,前緣席狀砂微相,

釋義

三角洲前緣相(delta-front facies)是三角洲相沉積亞相類型之一。三角洲沉積相共分為三個亞相,即三角洲平原亞相(delta-plain facies)、三角洲前緣亞相(delta-front facies)、前三角洲亞相(prodelta facies)。
三角洲前緣圍繞三角洲平原的邊緣伸向海洋或湖,位於海(湖)平面和浪基面之間,呈環帶分布。三角洲前緣一般是三角洲最活躍的沉積中心,由於它位於海岸線地帶,河流帶入的沉積物迅速的堆積在這裡,並經過海洋作用的再改造、再分配,形成分選好、成分純淨的砂質沉積物集中帶,沉積物中平均含沙量高達75%以上,泥質和有機質極少,是油氣良好的儲集體。
三角洲前緣又可細分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間灣、水下天然堤、分流河口砂壩、遠砂壩及三角洲前緣席狀砂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是陸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海延伸過程中,河道加寬,深度減小,分叉增多,流速減緩,堆積速度增大。
(A)岩性:以砂岩和粉砂岩為主,泥質極少;
(B)沉積構造:常發育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及沖刷一充填構造,並見有層內變形構造;
(C)砂體形態: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鏡狀,側向則變為細粒沉積物。

水下天然堤微相

它是陸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為水下分流河道兩側的砂脊,退潮時可部分地出露水面成為砂坪。
(1)岩性:沉積物為極細砂岩和粉砂岩;常具有少量的泥質夾層;
(2)粒度:砂岩粒度機率曲線為單段或兩段型,基本上由單一的懸浮總體組成;
(3)沉積構造:波狀層理為主,局部出現流水的、與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複雜交錯層理;
(4)有時可見植物碎片。

分流間灣微相

它是水下分流河道之間相對凹陷的海灣地區,與海相通。當三角洲向前推進時,在分流河道間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陸地的楔形泥質沉積體,稱為“泥楔”。
(A)岩性:以泥質沉積為主,含少量粉砂和細砂,砂質沉積物多是洪水期河水漫溢帶來沉積的,常呈薄透鏡體;
(B)沉積構造:泥岩發育水平層理,砂岩具有透鏡狀層理,可見浪成波痕及生物介殼和植物殘體等,蟲孔及生物攪動構造發育;
(C)在層序上,下部為前三角洲粘土沉積,向上變為富含有機質的沼澤沉積。

河口砂壩微相

它是在分流河道入海口附近形成的砂質淺灘。海水的沖刷和簸選作用,使泥質沉積物被帶走,砂質沉積物被保存下來,分流河口砂壩沉積物主要由分選好、純淨的細砂和粉砂組成。
(A)岩性:主要是砂岩及粉砂岩,分選磨圓都很好,缺乏泥質組分;
(B)沉積構造:槽狀、楔狀交錯層理,小波痕交錯層理,浪成交錯層理,層面可見有波痕構造。有時可見氣脹構造、泥火山或底辟構造;
(C)生物:化石稀少,偶有破碎介殼分布;
(D)砂體形態:在平面上多呈新月形,或與河口平行的伸長形,橫剖面呈雙凸的透鏡狀。

遠砂壩微相

遠砂壩位於河口砂壩向海側的前方,坡度向海緩緩傾斜,又稱為末端砂壩,沉積物比河口砂壩細。
(A)岩性:主要為粉砂岩和少量泥岩;常形成泥質粉砂岩層;
(B)沉積構造:發育水平層理、砂紋交錯層理、波狀交錯層理和波痕以及沖刷一充填構造;
(C)生物:可有底棲生物生活,含有生物化石及潛穴遺蹟,生物擾動構造非常發育;
(D)砂體形態:多為延伸較遠的層狀,一般均分布在河口砂壩之下,前三角洲粘土沉積之上。遠砂壩與河口砂壩沉積一起構成一個典型的、向上變粗的垂向層序,這是與河流相沉積層序的重要區別 。

前緣席狀砂微相

河口砂壩、遠砂壩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強烈改造和再分布,並發生側向遷移,呈席狀或帶狀廣泛分布於三角洲前緣,形成三角洲前緣席狀砂體。
(A)岩性:細砂岩及粉砂岩,分選好,成熟度高,質純,可成為很好的儲集層;
(B)沉積構造:發育平行層理及砂紋層理;
(C)生物:化石稀少;
(D)砂體形態:砂層面積較大,層厚向岸加厚,向海逐漸變薄;
(E)它是破壞性三角洲的沉積微相類型,在高建設性三角洲相中不發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