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

三苗

三苗,姜姓,與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中國傳說中黃帝堯舜禹時代的古部落名。又叫“苗民”、“有苗”。有西北說,也有長江以南說。 當禹的夏部落聯盟跨入奴隸社會時,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開始有了階級分化。

三苗是炎帝縉雲氏之後,“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經●第六●海外南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苗
  • 簡介: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部落名
  • 四罪:三苗、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
  • 別名:苗民、有苗氏
  • 分布洞庭湖鄱陽湖之間
部族起源,起源,史記,傳說,神話傳說,歷史沿革,

部族起源

中國上古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華夏部落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即長江中游以南一帶。
史料記載三苗是九黎之後,考古學認為九黎可能是良渚文化,那么三苗有可能是良渚文化南下的一個分支:樊城堆文化。

起源

史記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岳舉鯀治洪,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在此引用解惠全、張德萍的譯註:“歡兜曾舉薦共工,堯說‘不行’,而歡兜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岳曾舉薦鯀去治洪水,堯說‘不行’,而四岳硬說要試試看,試過後卻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適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使之變成北狄;把歡兜流放到崇山,使之變成南蠻;把三苗遷徙大三危山,使之變成西戎;把鯀流放到羽山,使之變成東夷。懲辦了這四個罪人,天下都悅服了。”這也許就是三苗被遷的原因,也是歷史上對三苗的一種說法。

傳說

在中國傳說中“三苗”是黃帝堯舜禹時代的古部落名。
有的文獻說三苗是“九黎之後”。堯時,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於丹水,打敗三苗。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驩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後來,堯將三苗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禹時,三苗不服,禹與三苗進行了一場歷時70天的大戰,從此三苗在歷史記載中消失。此後,史籍中不再見三苗的活動。近代有少數學者認為,現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後裔,但章太炎呂思勉等與此看法不同,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關。

神話傳說

傳說時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團。又稱“三苗”、“有苗”、“苗民”。其地點,有西北說,即甘肅一帶,有長江以南說,既分布在“江、淮、荊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漢魏學者多言三苗是以蚩尤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堯曾與三苗戰於丹水一帶,並將其部分人放逐於三危,禹征伐三苗,大敗苗師,三苗從此消失於歷史記載中。
六韜》說:“堯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則說為“堯戰丹水以服南蠻”。有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後世的西南少數民族無關。

歷史沿革

中國長江以南的江西省境內,自從漢朝到唐朝以來,就有很多以危為姓的人家,根據歷代學者的考證,他們可能是三苗的後裔。東漢學者王符所著的《潛夫論》上說:“危氏,三苗之後”,正是這個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