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閣

三聖閣

江南懸空寺,寧國市南極鄉江村的佛教殿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聖閣
  • 含義:江南懸空寺
  • 地址寧國南極鄉江村
  • 特點:依山傍水,風景優美
簡介,故事,

簡介

江南懸空寺——寧國三聖閣
江南懸空寺——三聖閣,位於中國山核桃第一鄉美譽的寧國南極鄉江村境內獅峰山麓,距寧國市區40公里,與著名的“浙西大峽谷” 旅遊景點僅隔25公里。
南極鄉江村,歷史悠久,村莊的房屋都是青瓦白牆,道路是用條石鋪墊而成,處處散發著徽派建築的氣息。村前古橋上中間的條石,被獨輪車碾出一寸多深的轍痕,它記錄了江村悠久的歷史。
江村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王廷相,於明正德十一年(1510)任寧國縣知縣,到江村巡視時,即興賦詩《江村》(錄自嘉靖《寧國縣誌》):
日暖江村漾白沙,長乾風景盛年華。
野桃初放兩三樹,社燕才來四五家。
伐鼓鳴蕭禳歲客,羅襦繡袴賽神娃。
南極兒女閒無事,相趁春深學採茶。
陳養元,康熙四十八年(1711),任寧國縣令,到南極(十七都)、寧墩(十八都)一帶視察鄉情時,見江村石壁山山水險奇,留有詩詞《過十七八都》(錄自道光《寧國縣誌》):
山水盤結處,斬然一面開。
斧痕留半壁,泉聲汨汨來。
取宅無潰土,火耕散白灰。
市廛梨栗美,園林辟漆材。
前溪欻不見,一山梗其隈。
陰雨露鋩鍔,濕雨澀莓苔。
此都多靈石,天地巧滋培。
契茲元妙理,萬事有胚胎。
險為夷之漸,塞乃通之媒。
人生報利器,豈終老塵埃。
江村西有獅山,東有象山,清代貢士俞欽(南極鄉梅村人)有詩讚之曰(錄自《江村吳氏宗譜》):
平分浙水到江南,獅象雙峰鎖翠嵐。
沿岸花村香火接,回欄十二徑三三。
古時,村里住戶多為吳姓人氏和胡姓人氏,兩姓一直為寧國的望族,歷朝中有以官為名者,有著述以名者,有武功以名者,人才輩出,家族興旺。

故事

江村西面的獅峰山石壁上,明朝中晚期建成的三聖閣,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很久以前,梅村有個梅員外,因祖上幾代經商,賺了很多錢,購買了上千畝山場,到了他這一代,已是家財萬貫,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他常常愁眉不展,鬱鬱寡歡。
原來,梅員外家人丁不旺,五十好幾,仍膝下無子。族中長老勸其曰,多做些好事,積德行善,興許能添個一丁半口。梅員外尋思長老說的也對,便變得樂善好施起來,修橋補路、濟困助殘、照顧孤寡老人、收養孤兒。誠心誠意,無怨無悔,年復一年。鄉民稱讚他是個大善人。俗話說,善有善報,蒼天不負好心人,梅員外花甲之年,果然喜得貴子,他善事做得更多更勤了。
盛夏的一個傍晚,十分悶熱,梅員外正抱著兩歲的兒子在庭院中納涼,天空中突然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河水暴漲。梅員外想起住在河對面一位80多歲的孤寡老太,她的房屋地勢低,肯定危險,跑到河邊一看,果然洪水已經進屋。他把兒子往老妻懷裡一放,拔腳奔過木橋,把老太太背到自己家中,又反身去搶救家什,就在他跨上橋往回跑時,咆哮的洪水一個浪頭打來,連人帶橋一起被沖走了,老妻嚎啕大哭,村民們點著火把沿河尋找了好幾里路,也沒見到梅員外的影子。
梅員外沒有死。第二天蒙蒙亮時,梅員外隨波逐浪,被洪水衝到一座石山腳下,似乎有人把他托上了一塊巨石上。恍惚中,他聽到有人說話,睜開眼看見山上似獅子頭般的巨石上,三團金光閃耀,仔細一看顯示出關公大帝、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一晃又消失了。這是在夢中,還是在陰曹地府?梅員外把手指放在嘴裡一咬,好痛,還活著,自己被洪水衝到十幾里以外居然沒死,一定是三位菩薩搭救。梅員外立刻翻身起來,朝著石山,匍匐在地,拜了又拜。
為了報答菩薩救命之恩,梅員外傾其家中所有財產,請來能工巧匠,在菩薩顯現的石壁之上蓋起了三座寺廟,廟中分別供上關公、觀音、地藏三尊貼金菩薩,取名三聖寺,請來高僧住持。明末清初,千頃山高僧瞭然大師,康熙朝奉聖寺的名僧雲屋和尚均來此弘法。康熙朝名僧寧國惟勤在此作《山樓夜雨》詩,詩曰:“不看經書不坐禪,藜羹糲飯只隨緣。夜來睡穩渾無夢,雨過山樓響似泉。”梅員外月月初一、十五到此燒香拜佛,虔誠之至。不僅如此,他還四處遊說,三聖有求必應,如何如何靈驗。不幾年,除了本縣外,廣德、歙縣、績溪、郎溪、宣州以及浙江的臨安、於潛、昌化、淳安等沿天目山一帶,來三聖寺燒香拜佛的人絡繹不絕。梅員外老伴去世後,他辭別兒孫削髮到三聖寺做了和尚,自取法號閣空,天天撞鐘念經,常做善事,還勸眾人積德行善。直到90歲無病而終。人們為了紀念梅員外建造三聖寺的功德,把他法號中的“閣”字,放在三聖兩字後面,稱“三聖閣寺”。 獨特的山水,獨特的環境,以及三聖的靈驗,使三聖閣遠在明清時期就享有盛名了。
吳品蘭奶奶(1906—1977),江村人,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多次出席寧國縣人民代表大會,政協代表大會,還曾出席安徽省政協代表大會。她是南極鄉第一位新法接生員,經她親手接生的兒童達一千餘人。她曾說:以前寧國境內水災頻繁。尤其是江村,三水匯合後,下遊河道狹窄,流通不暢,河水泛濫,淹沒兩岸田畈莊稼,村莊進水,給江村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清康熙甲午年舉人王為垣,武陵人,來江村遊覽,適逢大水,寫有《觀水勢有感》,詩曰:“幾日江村外,危波岸欲流。舟回能逆險,夜障勝防秋。水政非無策,民艱不自謀。那堪驅世慮,隨意學浮鷗。”便是最好的見證,筆者注)。之後,一位風水先生來此察看後,認為水中有蛟龍作怪,需建塔鎮蛟,方保平安。村民們便紛紛捐獻錢物,在三水交匯處,即在獅峰山山腳下一座石堆上建造了一尊鎮蛟寶塔。誰知,寶塔(形似利劍)直指獅峰山上獅子的咽喉,獅子發出慘痛的吼叫聲,獅峰山的形勝(龍脈)被破壞了。之後,三聖閣漸漸地敗落了。鎮蛟寶塔也沒有鎮住洪水,民國十一年(1922)夏天,特大洪水將鎮蛟寶塔也沖毀了。
她還說道:文化大革命初期,紅衛兵造反,大破“四舊”,原本破舊的三聖閣寺廟遭到毀滅性地破壞,各種大小菩薩被滾下山來,放火燒毀了,精美的雕刻被劈掉。山上的階石、欄桿條石,被少數農民撬掉,滾下山來,運回家中做豬圈。一個好端端的寺廟被毀於一旦。
三聖閣幾經變遷,仍香火不斷,鐘鼓常鳴。
改革開放後,經上級有關部門批准,在佛教信徒的捐助下,三聖閣寺廟又重新建起來了。一尊尊祥和富態的菩薩佛像被請進了金碧輝煌的寺廟。特別是新請進來的大悲觀世音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當安座典禮完畢後,掀起紅布開光的一瞬間,金光閃閃,栩栩如生的菩薩使三聖閣格外生輝。 2006年元月初,應三聖閣管理組禮請,並報請寧國市宗教局同意,有重慶佛學院畢業的悟證法師擔任住持。在各級領導,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三聖閣香火日漸興盛,瞻禮參觀者絡繹不絕,占地八百多平方米的一座仿古的大雄寶殿拔地而起,為風景優美的三聖閣又增添了一處新的靚麗美景。
有人讚美三聖閣:“三溪環繞氣聚龍門昭日月,萬軸相朝梵宇煥新映朝霞”。三聖閣廟宇依山而建,占地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露於窟外的金碧輝煌的寺廟,以獅峰山天然險奇的山崖石窟為依託,錯落有致的懸於半空中。上山盤曲的階梯和護欄是人工精雕細刻的條石鋪成,獅峰山半山腰上,主殿有三座,中間伽藍殿供奉關羽大帝,右邊大願洞窟殿供奉的是地藏菩薩,明公、道明二尊者侍立兩旁,讓人肅然起敬;大悲樓石窟殿供奉的是四十八臂觀音聖像,相貌莊嚴,栩栩如生。還有小巧別致的豐陀殿、靈宮殿、文昌亭、輪轉亭,山門,錯落有致。閣樓以山環抱,伽藍殿氣勢宏偉,大悲樓、大願洞府為石窟性質,懸於懸崖之上嵌入岩腹,一半凌駕懸空,頗為奇險壯觀。它與山西恆山懸空寺,浙江大慈岩懸空寺,有氣勢同曲之妙,故美名為“江南懸空寺”。
三聖閣坐落山脈是由石灰岩構成,由於地殼運動,山體成斗拱型,山崖的左上方立有一獅子型的巨岩,像雄獅望月般盤踞其澗,構成了雄獅面部,尤其殿堂及石窟殿位置恰到好處,微妙微肖,嘆為觀止。山上溶洞石孔,殘壁斷石,交錯疊起,形態各異;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深邃莫測,使人遐想翩翩。再加上小橋流水、綠樹蔥翠,別有一番景象。登上閣樓俯首眺望,山川阡陌,農田層層,灰瓦白牆,溪水潺潺,盡收眼底,美不勝收。遠觀獅峰山宛如元大家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軸》懸掛在眼前。
獅峰山前三溪環繞其山腳下,交匯一處,猶如三條巨龍爭相戲珠,形象十分壯觀。值得一提的是,右溪稱之為聖水溪,神奇的溪水冬暖夏涼。關於溪水的來源至今還傳誦著一段神奇的傳說:話說明太祖朱元璋在逃難路過此地時,由於口乾舌燥,問一老太討要一碗水喝,卻遭到老太的回絕。一氣之下的太祖隨口回了一句:里三環,外三環,里有溪水流,外有溪水出,中間叫你挑水挑的腳朝天。”果然,此後的溪水在流過村莊時,就不見了蹤影。然而,神奇的溪水卻在村口的溶洞裡冒出,形成了冬暖夏涼的美麗神話。
如今三聖閣的香火興旺,禮炮、鐘鼓聲常鳴,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佛教殿堂。寺廟中的佛家弟子告誡虔誠的進香許願者,要慈悲為懷,積德行善,廣結佛緣,愛國愛民。
國盛則佛事盛,三聖閣和國家一樣越來越昌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