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細六粗

三細六粗

佛教《大乘起信論》用語。三細與六粗之合稱。為根本不覺所生之三種微細相,以及更以境界為緣而生起之六種粗顯相。 三細者,即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細難知,故名三細。六粗者,即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較三細相更為可知,較粗顯,故稱六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細六粗
  • 類別:佛教《大乘起信論》用語
  • 出處:大乘起信論
  • 屬性:詞語
基本信息,分析,三細,六粗,

基本信息

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77a):“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一者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

分析

三細

可知三細者,即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因其相微細難知,故名三細。茲分別略釋如次:
(1)無明業相︰又稱業相。謂在靜止狀態之真如,即心之本體依無明開始動搖時之相。因未能辨認能所主客,所以是迷界原始之狀態。業為動作義,有動作便有苦,對苦果說,初動是原因,故亦有業因義。
(2)能見相︰又稱見相、轉相。“轉”為“轉起”之意,一旦動搖便不停止,既已動搖現業相,即一轉而起能緣之主觀見照作用。雖曰能見,但非如用肉眼見物,而是極微細之認識作用,故名所緣不可知。
(3)境界相︰又稱現相。不起見相則無境界相,既有主觀見照作用在前,故客觀之對象,即隨而顯現。
上列三細,可以鏡、物作喻︰業相如鏡面,見相猶鏡面能照物,現相則如因鏡能照而映現萬象。

六粗

所謂六粗,即以現相之境界為緣,所生起之六種迷相。《大乘起信論》雲(大正32·577a):“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於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者起業相,依於名字,尋名取相,造種種業故。六者業系苦相,以依業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茲分釋如次︰
(1)智相︰對前境界相,不知彼是現於主觀心內之幻影,執為心外之實在而起染淨、善惡、是非、愛憎等分別。智為分別之意,如對現於鏡面之影像,誤認其有實體。此系俱生法執。
(2)相續相︰依前智相所起善惡、愛憎等妄分別之益加堅強,而對愛好之境感樂,對憎惡之境感苦,愛憎之念與苦樂之情相應,繼起相應不斷。此是分別法執。
(3)執取相︰依前相續相緣念苦樂境界,常住持苦樂之境,執著益深,遂起我執。此為俱生我執。
(4)計名字相︰對前相住持執取益加深刻,且於所取之相,設種種名字、言句,以致對怨親、美醜等名起愛憎之念。此是分別我執。
(5)起業相︰指依前計名字相,構造苦樂、怨親、愛憎等名稱,惹起貪嗔等煩惱,致使身口二業起善惡之活動。
(6)業系苦相︰指繫於善惡諸業,感生死苦果,乃至輪迴無窮。
上列六種相,較三細相更為可知,較粗顯,故稱六粗。然而六粗中前四相皆屬意業,是我法二執的煩惱。若配於惑業苦三道,則前四相為惑,起業相為業,業系苦相則相當於苦。
此三細、六粗之九相,總攝一切染法,且只依不能了知真如真面目之根本無明而起。故多種不同染法歸結於根本無明,皆是無明中之狀態,不覺中之差別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