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精進

節選自班迪達禪師著作《佛陀的勇士們》。精進(viriya)或活力,依據其強度的等級,可以分為三類:初發的精進、強化的精進、堅忍的精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種精進
  • 出處:《佛陀的勇士們》
  • 作者:班迪達
  • 內容:發動界,出離界和勇猛界
原文,釋義,

原文

【三種精進】 [出菩薩善戒經] 一莊嚴精進莊即端莊。嚴即嚴飾。謂菩薩發心時。精勤修習一切梵行。莊嚴道果。復為化諸眾生。於三界中示現受生。乃至為慈悲故。入地獄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莊嚴精進。(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二攝善法精進謂菩薩既修六度梵行。不為煩惱惡業邪見之所傾動。攝持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攝善法精進。(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三利益眾生精進謂菩薩於一切時。修習聖道。利益一切眾生。以種種法而化導之。鹹使斷滅惡因。成就善果。雖歷塵劫。心不疲倦。是名利益眾生精進。

釋義

初發的精進(ārambha dhātu發動界)
在實際開始認真禪修之前,便必須運用精進。為了成為全職的禪修者,必須暫時放下工作、嗜好、家庭、朋友。在出發來密集禪修之前,便必須在一開始便做好安排,照料許多細節。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許多的勇氣與精進。進入禪修中心後,必須仔細注意修行的指導。最初的幾天,禪修者必須努力精進,依禪師的指導,將他的心專注在基本的禪修目標。直至這階段所付出的精進,稱為初發的精進或初步的精進。
加強的精進(nikkama dhātu出離界)
密集禪修幾天后,禪修者在修習上一定會遇到困難,例如:昏沉、睡意、懶惰、煩躁、無聊等。要克服這些障礙,禪修者必須較以往付出更多的精進。這時候加強努力,即名為加強的精進。大多數人在遭遇問題時,通常會以消極的方式予以回應。未被善修的心會順從於怠惰與懶散。在坐禪的練習中,這不是不常見的。
當許多的苦受(dukkha vedanā),如疼痛生起時,禪修者通常藉由改變坐姿,以去除這不舒服的感受,甚至改換另一種威儀:臥姿,或只是單純的躺著。如果是在練習行禪,他們也許會不喜歡走滿一個小時,半途便屈服想要坐下的欲望。這類的禪修者會自我尋找藉口,認為:「這些疼痛會對我的身體造成傷害,所以,我最好改換姿勢。」由於時常屈從這種想法,禪修者將不能夠進步。因為改換了姿勢,在苦受生起時避開了對苦受之本質的觀察。禪修者並未給予自己苦受所帶來的機會——事實上,苦受是內觀修行(vipassanā)的一種所緣。因此,這樣的禪修者大概不可能依直接親身的經驗體悟到法(Dhamma)。如果他持續以這種方式練習,他大概永遠見不到無常、苦、無我三共相。在這個階段,禪修者務必要提起精進,面對修行中遭遇到的任何困難。
堅忍的精進(parakkama dhātu勇猛界)
堅忍的精進,是堅持並維續修習中穩定的進展,直到達至最後目標所需要的精進;是禪修者必須付出,以便一一獲證不同內觀階智,直到證得涅盤的不懈精進。
如同跑者在接近終點時,應該增強他的精進,同樣地,禪修者在達至目的地時,也應該持續熱忱、連續不斷地努力,直至達成目標。
若人來到禪修中心,穿著禪修者的制服,卻不運用這三種精進,便不能說是「真正的」禪修者(yogi)。唯有運用這三種精進的人,才能被稱為真正的禪修者。唯有在這三種精進顯現時,定力與慧力才會增長。
有些禪修者害怕疼痛的感受,不必要地擔心修習時身體的健康。這害怕、擔心會侵蝕他們修行的努力,他們將自然地鬆懈甚至停止修習。對於這類的禪修者,應該向他們保證,他們絕不會因為練習禪修而死亡或者變成殘廢。另一方面,有些禪修者並未遇到太多的疼痛,但經驗較多的樂受,他們會喜愛樂受的經驗,於是也開始放鬆,甚至完全停止觀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