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殿

三神殿

三神殿位於湖北省穀城縣老城區中碼頭街,現存建築為明末清初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穀城縣三神殿
  • 外文名:Three temple,
  • 位於穀城縣老城區中碼頭街
  • 始建年代:道光23年-27年
摘要:谷城老街形成於明代,鼎盛於清代,衰落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三神殿是谷城老街重要的組成部分。坊間流行的三神殿由回民始建於明末清初的說辭是不準確的,其戲樓和前、中、後殿的脊檁題跋可以確定其始建年代,脊檁題跋同時糾正了三神殿由“回民”興建的謬誤。三神殿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主要供奉財神、水神、火神(或雷)而得名。始建年代為道光23年-27年(1843-1847年)。清朝晚期的光緒癸卯年(1903年)進行過大修,民國時期至今經過多次局部維修。
三神殿
湖北省穀城縣的老城垣,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就已經消失殆盡,城外東南部的谷城老街古建築群,是伴隨著水路運輸的發達而興盛的。它肇始於明初,興盛於明末清初,鼎盛於清中葉至民國,凋敝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谷城老街曾經是全縣文化和商業活動最繁華區域,2002年11月7日公布為第四批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神殿位於谷城老街西北部,座南朝北,東臨三神殿巷子及中碼頭街,南依居民區鄰米糧街,西為文風亭街及東順城街,北為文風亭文化廣場。整體由山門、戲樓、前殿、中殿和後殿組成,其中戲樓與山門合二為一。三神殿是典型的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因供奉三神而得名。1992年12月16日公布為第三批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料記載,在清代中末期之前,三神殿一帶的“好漢坡”曾經是“縣中刑人處”。《唐六典· 刑部》有“凡決大辟罪皆於市”的論著。“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泛指一切死刑。古代在鬧市公開處決死囚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百姓的圍觀以達到殺一儆百的震懾作用。清代鹹豐五年,穀城縣令孫福海認為此地本文明之所,不應成為殺戮之地,於是在“好漢坡”興建“浩瀚亭”。(同治版《穀城縣志·卷七·藝文》“創建浩瀚亭記”)由此奠定了三神殿一帶成為全縣經濟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
三神殿
然而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前,三神殿一直未被官方及民間重視,僅在同治與民國版《穀城縣志》的“城池圖”中偶見其身影。志書的遺漏以及民間的訛傳,讓三神殿的歷史淵源撲朔迷離。
本文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和建築紀年文字,試圖對三神殿的始建、重修年代以及所謂的“回民仝建”等問題作一膚淺論述,以正視聽,以勘謬誤,以就教於方家。
一、三神殿的始建與重修時間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三神殿由糧食部門移交給文化部門之後,進行過一次整體修繕。截止到2017年10月底,三神殿戲樓歷時三個多月的維修工程業已全部竣工。期間,筆者記錄了建築脊檁題跋以及牆體多處紀年銘文。這些文字為我們探究三神殿的歷史淵源提供了可靠依據。
三神殿
(一)三神殿建築上的題跋
1、戲樓脊檁上由東至西楷書的“皇清道光貳拾叄年歲次癸卯蒲月念四日各省四民仝建”題跋,其首尾由墨和硃砂繪有雲紋、蝙蝠及“萬”字紋圖案。“雲紋”代表天,有祥瑞之意,寓意江山社稷;“蝙蝠”表示福澤;“萬”即億萬斯年。整體有“大清江山 福澤萬年”的寓意。“皇清”由硃砂書寫,體現了民間對皇朝的尊崇。“道光貳拾叄年歲次癸卯”即公曆1843年。“蒲月”即農曆五月。“念四日”中的“念”為“廿”字的大寫,即二十四日。“各省”指全國各地。“四民”指中國古代的四種公民,即士、農、工、商。“仝”同“同”,“仝建”即共同集資興建。這個時間無疑就是三神殿戲樓的興建時間。
2、後殿脊檁由西至東楷書陰刻的“大清道光貳拾伍年歲次乙巳肆月初拾日卯時各省四民仝建”題跋中,“道光貳拾伍年歲次乙巳”即1845年。這個時間與興建戲樓時間相距二年,證明三神殿後殿是在戲樓竣工二年後的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竣工的。因此,這個時間點就是後殿的始建時間。
三神殿
3、前殿和中殿脊檁上由西至東分別楷書陰刻的“大清道光貳拾柒年歲次丁未肆月初七日卯時各省四民仝建”題跋中,“道光貳拾柒年歲次丁未”即1847年。這個時間又比後殿晚二年,證明三神殿前、中殿是在後殿的基礎上建成的,它比戲樓晚四年竣工。因此,道光二十七年就是它們的始建時間。
三神殿
前、中、後殿題跋中的“卯時”,即當日的5-7點之間。古人在重大的生產生活活動中有選擇吉日吉時的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的崇拜與敬畏。
由題跋中的“各省四民仝建”可知,三神殿是由民間集資興建的。
(二)三神殿建築上的銘文磚
遍布於正殿(前中後殿)牆體上的銘文磚,記錄了修葺三神殿的各個時間節點。
1、前殿和中殿東西側外牆上的銘文磚為長方形泥質灰陶磚,正面中間一道凹線,凹線上下由右至左為“癸卯”“重修”模製楷書陽文;中殿內後牆、後殿東西側外牆以及後側外牆的銘文磚,此磚正面由右至左模製楷書“癸卯重修”。兩種銘文磚尺寸相近,文字相同,排列方式不同,採用數量較多且互不摻雜。
三神殿
這個“癸卯”和戲樓脊檁題跋中的“癸卯”絕非同一年,理由有三:其一,倘若三神殿在道光癸卯年(1843年)進行過一次“重修”的話,那么戲樓及正殿脊檁上就應該是“四民重修”或“重建”而非“仝建”。同時也與正殿題跋的時間相互矛盾。其二,假設由道光癸卯年上溯60年,即乾隆癸卯年(1783年)“重修”的話,那么理由同上,戲樓及正殿脊檁上的題跋時間均無法解釋。其三,道光癸卯年的銘文磚不會使用在丁未年和乙巳年興建的正殿牆體上。據此推斷,這個“癸卯重修”只能是道光癸卯年之後的光緒癸卯年,即1903年。由此證明三神殿正殿的前中後殿在光緒癸卯年進行過一次大規模修繕。
三神殿
另外,上述兩種銘文磚中均未記載監修者,說明癸卯重修的三神殿依然是民間集資所為。不同規制的銘文磚恰好說明“各省四民”在文化差異和經濟實力上的平衡與交融。
2、後殿西側及後側外牆上的“甲寅知事帥修”“民國二十一年縣長范雨峰修”“民國丙子年縣長陳監修”等銘文磚,三種銘文磚規格不同,模製陽文均位於磚體長側面。根據其採用的數量極少、使用的位置多為補缺和填充視窗的現象推知,這些磚應該是銘文紀年時間之後的某個時間段,在局部修葺三神殿時使用的其他古建築上的銘文磚。今縣賓館大禮堂西側外至今保存的一棟古建築,坐東朝西。其大門外兩側各有一棟低矮的後期建築,筆者在其中一間房屋牆體上發現多塊與此類相同的銘文磚,尤其是“甲寅知事帥修”磚,數量最多,字型相同而陰陽文均有。
民國之前的谷城老街,商賈雲集,會館林立。相關資料顯示,隨著水路運輸的發達,從清初到民國,在谷城經商的全國各地商人逐漸凝聚成幫會,並隨之有了“八館”“三廟”,這些會館和家廟祭祀著本省本縣名人,以表達客居谷城的各地商人對故鄉的眷戀和摯愛之情。(參見《谷城文史資料》第一輯第155頁)上述館廟均與三神殿一樣,是民間集資興建的,而由縣長監修的建築一定是官署機構。三神殿牆體上民國時期的銘文磚或許來源於拆毀的官署建築。是三神殿局部維修的見證。
二、相關古建築上的題跋
(一)“承恩,即古寶嚴寺也。創自隋,至唐更名廣德。歷宋、元逮明,始有‘大承恩’之名,而寺之大盛焉!”(參見寺藏《承恩寺香火田界址碑》)穀城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完好的承恩寺,是全國百大名寺之一。承恩寺歷次修葺之後均在天王殿、水陸崇聖殿以及鐘樓脊檁上題寫紀年銘文,分別是:
1、天王殿脊檁題跋板上的文字是“公元一九五六年六月吉日穀城縣人民政府鳩工修繕 承修者穀城縣木砌建築委員會 監修者穀城縣人民文化館”。“鳩工修繕”意即召集工人整修、修復。
2、水陸崇聖殿有三條文字分別題寫在三根檁條題跋板上,脊檁題跋板上是“大明萬曆四十七年歲次己未八月初三日襄王重建募修禪僧真龍”。二檁副跋文字大部分模糊,為“時 皇清康熙……建”,“建”字前一個字,貌似“重”字,但決然不會是“興”或“新建”。三檁副跋的文字是“時 皇清乾隆貳拾玖年冬月吉日 同師祖……暨合山大眾重建”。
3、鐘樓也歷經修葺,所以在幾根脊檁上分別題寫了紀年文字。脊檁題跋板上的文字與天王殿脊檁題跋一致,是同期維修的佐證。副跋有多處,其中有“大明成化十一年歲次乙未孟春月吉日襄王瞻墡肇修創建”及“康熙五十一年歲次壬辰季春月十七吉日住持慶學慶銀暨合山大眾重修 乾隆五十二年歲次丁未孟夏月朔八日住持淨池監院真怡補修仝立”等。
(二)縣城東部的清真寺是穀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大殿的屋樑上有“馬玉山馬玉貴民國六年重修”(參見《谷城文史谷城回族史略》第58頁)的記載。
(三)襄陽市現存古建築題跋摘錄一二,以為佐證:
1、襄樊山陝會館脊檁朱書題記:“山陝兩省眾首士虔誠同立 光緒歲次丁亥十三年後四月吉日修葺大吉”。
2、黃州會館脊檁上墨書“同治八年歲次己巳孟秋月穀旦 齊安闔屬弟子重建”。(參見《襄樊市文物史跡實錄·第三編·古建築類》第721頁、726頁)
上述四處古建築均為重修,其紀年題跋中分別為“修繕”“重建”“肇修創建”“補修”“重修”和“修葺”等,是考據三神殿始建時間的旁證實例。
三、對“回民仝建”的勘誤等
關於三神殿“回民仝建”問題,我們知道,三神殿並非回民所建。理由很簡單,其一,伊斯蘭教只敬奉穆斯林真主。其二,伊斯蘭教民不會在一個小城內兩處建寺。其三,三神殿戲樓和正殿脊樑上的題跋至今歷歷在目。
由於三神殿戲樓及正殿脊檁下距地面高達九米左右,歷次維修時油漆的覆蓋加之室內光線昏暗,致使工作人員把脊檁題跋中的“四民”誤成“回民”,成為三神殿“回民仝建”的嚆矢。(1986-2005《穀城縣志·卷十·旅遊》第302頁)題跋的記載糾正了文獻的謬誤。
關於殿內所供奉的神像問題,文獻中有“三神殿因供奉財神、水神、火神而得名”和“三神殿,以供奉水神、財神、雷神而得名。”等不同記載。(參見《襄樊市文物史跡普查實錄》第743頁、1986-2005《穀城縣志·卷十·旅遊》第302頁)因為其本身來源於民間的口口相傳,加之兩條記載的三神中僅“火神”和“雷神”之異,所以筆者對此不作妄議。
綜上所述,三神殿戲樓始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建成後殿,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成前殿和中殿,整體建築是由“各省四民”歷時四年集資興建的。光緒癸卯年(1903年)由民間集資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整體維修,其後還進行過多次局部修繕。
三神殿的建築風格、紀年題跋、供奉的神祇以及發生於此的歷史事件,補正了三神殿始建及其重修年代,更正了文獻記載的謬誤。為研究谷城商貿發展、宗教文化、人文風俗和近代革命史等諸多方面的歷史淵源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