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眼橋(武漢漢陽三眼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眼橋在市區東郊,又名萬年橋,橫跨南湖650米長的大堤中,宋慶曆年間始建。全橋由麻石門縫對砌,穩如泰山。

武漢人或許都知道江岸區有個三眼橋,殊不知漢陽琴斷河上有比江岸更早的三眼橋,且至今河上兩座相鄰的三眼橋尚存。
關於古三眼橋的來歷,漢陽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傳說:古時漢陽縣某大鹽商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她拒絕嫁給官家的浪蕩公子,逃婚到一漁船,與年輕漁夫相愛成親。他倆打魚兼營鹽運,後成為擁有3條鹽船的鹽商。
數年後,丈夫陪妻子回娘家,來到平塘渡,渡船停在河對岸,要等人坐滿才划過來。姑娘思親心切,便隔岸與擺渡人商談,貪心的擺渡人提出給足10兩銀子,才肯專程接送他們。
年輕漁夫聽罷,好不心煩:“我將來一定要在這裡建一座橋,在橋上賣茶賣湯也罷。”事後,小兩口真的賣掉3條鹽船,出巨資在此修起3孔石橋,在橋上賣茶賣魚湯,一直到老。鄉民們由此便將此橋喚作“三鹽橋”。因橋下為3孔,天長日久,又被稱作“三眼橋”。
關於漢陽三眼橋,舊志多有記載。清乾隆《漢陽府志》載:“三眼石橋:在平塘渡,邑人劉肇遠建。”
今此橋連線的漢(陽)蔡(甸)路,在隋唐時是漢陽城通往京城的一條驛道,琴斷河上的平塘渡就坐落在這條古驛道上,為官差和四方百姓過往的重要渡口。此河道水漲時寬達六七百丈,枯水期最窄處也有數十丈。顯然,架橋並非易事。
明成化年初,漢水改道,平塘渡水流減弱,人們便在此築堤修橋。三眼橋始建於何年不詳,乾隆年間的《漢陽府志》也未曾述及。
清道光年間重建此橋。今尚存的三眼橋閘上刻有“建於1839年,修復於1955年,由漢陽縣人民政府出資修復”字樣。
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在原三眼橋北側約 10米處又建起一座公路橋,也稱三眼橋。
三眼橋歷經數百年,橋名早已衍化成地名,今為永豐街的一個行政村。三眼橋村所轄 5個自然灣就分布在橋西琴斷嶺兩旁。古老的三眼橋,見證著琴斷河畔知音文化的源遠流長,見證著這裡發生的辛亥陽夏保衛戰的悲壯一幕,也見證著城市郊區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實為漢陽區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文化遺蹟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