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州

三百六十州

貞觀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

關內道 鳳翔府 陝西鳳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百六十州
  • 時間:貞觀元年(627年)
  • 當政者:唐太宗
  • 原因:全國共設360州
詳細介紹
京師(長安)、京兆府、華州、同州、坊州、丹州、 鳳翔府、邪州、涇州、隴州、寧州、慶州、娜州、定州、綏州、銀州、夏州、靈州、鹽州、豐州、會州、宥州、勝州、麟州、安北大都護府
--------------------------------------------------------------------------
河南道 洛 陽 河南洛陽
汴 州 河南開封
東都(洛陽)、河南府、孟州、陝州、虢州、汝州、許州、汴州、蔡州陳州、亳州、宋州、
濮州、鄆州、泗州、海州、兗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齊州、青州、棣州、萊州、
登州
--------------------------------------------------------------------------
河東道 河中府 山西永濟西
河中府、絳州、晉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澤州、沁州、遼州、太原府(北京)、
蔚州、忻州、 嵐州、石州、朔州、雲州、單于都護府
--------------------------------------------------------------------------
河北道 魏 州 河北大名東南
懷州、衛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貝州、洛州、磁州、邢州、趙州、冀州、深州、
滄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 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媯州、平州、
順州、歸順州、營州、 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賓州、師州、鮮州、帶州、
黎州、沃州、昌州、歸義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凜州、安東都護府[1]
--------------------------------------------------------------------------
山南道 襄 州 湖北襄陽
興元府、興州、鳳州、利州、通州、洋州、澤州、合州、集州、巴州、蓬州、壁州、商州、
金州、開州、渠州、渝州、鄧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復州、江陵府、
硤州、歸州、夔州、萬州、忠州
--------------------------------------------------------------------------
淮南道 揚 州 江蘇揚州市
揚州、楚州、和州、濠州、壽州、光州、蘄州、申州、黃州、安州、舒州
--------------------------------------------------------------------------
江南道 蘇 州 江蘇蘇州市
潤州、常州、蘇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
處州、溫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撫州、吉州、
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連州、
黔州、辰州、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費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
珜州
--------------------------------------------------------------------------
隴右道 鄯 州 青海樂都
秦州、成州、渭州、蘭州、臨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疊州、宕州、涼州、甘州、
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護府[2]、北庭都護府[3]
--------------------------------------------------------------------------
劍南道 成都府 四川成都
成都府、漢州、彭州、蜀州、眉州、錦州、劍州、梓州、閬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
資州、榮州、簡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瀘州、茂州、翼州、塗州、炎州、徹州、
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龍州、當州、悉州、恭州、
保州、真州、霸州、柘州
--------------------------------------------------------------------------
嶺南道 廣 州 廣東廣州市
廣州、韶州、循州、賀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瀧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
義州、竇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龔州、潯州、鬱林州、平琴州、
賓州、澄州、繡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貴州、黨州、橫卅、田州、嚴州、山州、
巒州、羅州、潘州、容州、辯州、白州、牢州、欽州、禺州、滾州、湯州、岩州、古州、
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粵州、芝州、愛州、福祿州、長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
陸州、廉州、雷州、籠州、環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瓊州、振州、萬安州、
赤土國、丹丹國、總敘州郡第一敘事《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崑崙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日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亦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鹹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天下九州,內效中域,以盡地化。《鄒子》曰:中國於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赤縣,赤縣內有九州,禹之敘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州者九,謂之九州,有裨海環之。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河圖·括地象》曰:崑崙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尚書》曰:禹別九州,九州攸同。(堯遭洪水,使禹治之。至舜即位,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禹受命,復為九州。殷湯受命,因夏九州也。《河圖》曰:《九州殊題》:水泉剛柔各異。青徐角羽集,寬舒遲,人聲緩,其泉酸以鹹。荊揚角徵會,氣漂輕,人聲急,其泉酸為苦。梁州商徵接,剛勇漂,人聲騫,其泉苦以辛。兗豫宮徵合,平靜有慮,人聲喘,其泉甘以苦。雍冀合商羽,端烈,人聲捷,其泉辛以鹹。)《輿地誌》曰:至周成王時,周公作輔,定官分職,改禹九州。以徐梁合之於青雍,分冀州之域為幽并二州。大司徒之法:五黨為州,職方氏掌天下之地,辨九州之國,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國,皆有分星,以視吉凶。秦始皇並天下,分置三十六郡。(三十六者,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四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鉅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各領縣。縣萬戶已上為令,減萬戶為長。平百越,又置四郡,(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合四十郡。郡置一守、一丞、兩尉,以典之,監侍御史掌監諸郡。漢有天下,王侯郡國並置焉。迄於平帝,戶口繁息,凡新置郡國六十七。與秦三十六合一百三。改周雍州曰涼州,復置夏之徐梁二州,而改梁曰益。北置朔方,南有交址,別置二刺史,凡十三部。(涼、益、荊、揚、青、豫、袞、徐、幽、並、冀十一州。交址、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刺史十三人,各掌一州。)《續漢書·郡國志》曰:光武中興,命並省郡國。明章和至於順帝,凡郡國一百五,仍為十三部。(河南尹、河東、弘農、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司隸校尉所部也。潁州、汝南、梁國、沛國、陳國、魯國、豫州刺史所部也。魏郡、鉅鹿、常山國、中山國、安平國、河間國、清河國、趙國、渤海、冀州剌史所部也。留陽、東郡、東平國、任城國、太山、齊北國、山陽、濟陽、兗州刺史所部也。、東海國、琅邪國、彭城國、廣陵、下邳國,徐州剌史所部也。濟陽、南平、問原、樂北國、北海國、東萊、齊國、青州刺史所部也。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杜陽、武陵、長沙,荊州刺史所部也。九江、丹陽、廬江、會稽、吳郡、豫章,揚州刺史所部也。漢中、巴郡、廣漢、蜀郡、犍為、、越西、益州、永昌、廣漢屬國、蜀郡屬國、犍為屬國,益州刺史所部也。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張掖屬國、居延屬國,涼州刺史所部也。上黨、太原、上郡、西河、五原、€中、定襄、雁門、朔方,并州刺史所部也。涿郡、廣陽、代郡、上谷、漁陽、北平、遼西、遼東、玄菟、樂浪、遼東屬國,幽州刺史所部也。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交州刺史所部也。縣邑道侯國千一百八十一,戶六百六十九萬八千六百三十一,口四千九百一十五萬二百二十。至桓帝又置三郡,高陽、高涼、博陵是也。靈帝又置三郡,南安、鄱陽、廬陵是也。)《括地誌》曰:魏武輔正,吳蜀三方鼎峙,疆埸不定。漢建安中置郡十二;(新興、樂平、西平、新平、略陽、陰平、帶方、譙郡、樂陵、章武、南陽、襄陵是也。又省上郡、朔方、五原、雲中、定襄、漁陽、廬江等七郡。)文帝受禪,又置七郡,(朝歌、陽平、弋陽、魏興、新城、義陽、安豐是也。)明帝置六郡;(平公孫度得遼西、遼東、帝方、玄菟、樂浪,又置上庸一郡。)少帝又置平陽一郡,並得漢舊郡國五十四,平蜀得二十郡。(劉備初置郡九:巴東、巴西、櫬潼、江陽、文山、漢嘉、朱提、雲南、涪陵,並得漢舊巴郡,廣漢、犍為、、越西、益州、漢中、永昌、南安、武都是也。)晉太康平吳之後,天下一統,(平吳得州四:交、廣、荊、揚也。郡四十三:孫權置臨賀、武昌、朱崖、新安、廬陵五郡,孫亮又置臨川、臨海、衡陽、湘東四郡,孫休置天門、建平、建安、合浦四郡,孫告置始安、始興、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吳興、東陽、桂林、滎陽等十一郡,因立宜陽一郡,並漢十八郡,合四十三郡。)凡州十六。(《太康地記》曰:司、冀、兗、豫、荊、揚、徐、青、幽、並、雍、涼、梁、益、交、廣是也。)晉自盪陰敗後,羌羯交侵。至於劉曜陷洛陽,於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秦、營,十二州並淪沒矣。後魏孝文帝都洛陽,開拓土宇。明帝熙平元年,凡州四十六,鎮十二,郡國二百八十九矣。天平年,凡州六十八。至武定年,凡州一百一十一,郡五百一十九。周明帝受魏禪,至大象二年,凡州二百一十一。隋文帝受周禪,至開皇三年,罷天下郡,其縣但隸州而已。九年平陳已後,四海一家。大業三年,罷州為郡,四年大簿,凡郡國一百八十三。唐貞觀十三年大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雍、華、同、宜、岐、隴、幽、涇、寧,州都督府;坊、延,原都督府,靈州都督府;丹,夏都督府;銀、孟,勝州都督府;綏、慶、家、蒲、虞、汾、絳、秦、晉、隰、慈、呂、石,潞州都督府;沁、韓、澤,岱州都督府;忻、朔、蔚、雲,并州都督府;其、嵐、懷,相州都督府;衛、黎、、邢、霸、博、冀、德、觀、深、瀛、滄、定、恆、並、幽、易、媯、檀、平、明,營州都督府;遼、師、昌、崇、楨、威、虢、陝、谷、唐、兗、陳、潁,徐州都督府;滑、泗、譙、豫、毫、密、青、濟、濮、萊,齊州都督府;滔、宋、鄆、許、冀、曹、海、沂,洛州都督府;鄭、汴、汝、襄,夔州都督府;萬、開、隨、硤、蓬、鳳、忠、渠、通、集、興、利、溫、復、合、鄧、歸,荊州都督府、梁州都督府;均、靜、金、巴、商、洋、淪、房、壁、閬、始、梓、資、嘉、陵、果,遂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綿、大、榮、眉、雅、普、翼、茂州都督府;簡、向、塗、戎都督府、瀘州都督府、州都督府;冉、笮、維、徼、穹、郎、協、曲、褒、靡、微、姚、仿、州、匡、宗、尹、曾州、樂、鉤、昆、陽、光、蘄、申、壽、昌、豪、廬、沔、荊、揚州都督府;除、楚、和,安州都督府;黃,秦州都督府;成、武、渭,蘭州都督府;河、鄯、廓、儒、岷、洮、宕、台、橋,梁州都督府;肅、甘、瓜、沙、尹、芳、文,松州都督府;扶、居、岩、奉、雅、叢、遠、其、生、諸、真、都、闊、出、老、懿、河、湊、般、鐘、匐、厥、器、調、流、邇、率、序、淳,軌洲都督府;漳、津、泣、玉、彭、佑、蛾,疊州都督府;龍、會,潭州都督府;費、江、涪、鄂、郢、潤、施、郎、岳,黔州都督府;睦、括、常、撫、郴、台、饒、虔、衡、永、郡、連、婺、道、吉,越州都督府、洪州都督府;袁、杭、宣、湖、蘇、歙、辰、至、南、夷、應、琰、莊、祥、充、播、年、恩,高州都督府;循、建、振、昭、韶,廣州都督府;羅,崖州都督府;繡、辨、端、新、春、氵沓、竇、邑、潮、賀、封、梧、蒙、即、龍,桂州都督府;廉、賓、藥、泉、欽、橫、貴、藤、象,交州都督府;儋、雷、峰、融、容、爰,龔州都督府;澄、燕、演、白、景、林、義、智,州都督府;儋,崖州是也。凡縣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西克高昌,又置西州都護府及庭州,並六縣。通前凡三百六十州。)依敘之為十道也。
事對【九圍百郡】《毛詩》曰:帝命式於九圍。《漢書》曰:凡郡國一百三。
【八輔九州】張衡《靈憲》曰:中州含靈,外製八輔。《尚書》曰:禹別九州。
【九有十都】《尚書》曰: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注云:九有,九州也。《尚書大傳》曰:五里為邑,十里為都,十都為師,州十一師。
【神州裨縣】《河圖》曰:崑崙東南地方,五千里神州。《史記》曰:中國赤縣,有裨海環之。
【三輔六郡】《漢書》曰: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金城、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都為六郡。
【六輔三河】《漢書》韋昭謂河東、河南、河內為三河,兼三輔,為六輔。
【殊題含類】《河圖》曰:《九州殊題》:水泉剛柔各異。《春秋說題辭》曰:州之言殊也。言殊含同類,異其界也。
【涼徐魯】《漢書》改雍州為涼州。《尚書》曰:海岱及淮惟徐州。《漢官解詁》曰:涼黑水,徐魯惟沂。
贊【蕭子顯《齊書·郡國志贊》】郡國既建,因州而部;離過十三,合不逾九。分城列邑,名號即阜;遷移區並,代王代有。
河南道第二敘事河南道者,禹貢豫、徐、青、兗四州之域,(《尚書》曰:荊河惟豫州,濟河惟兗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海岱惟青州。按《尚書》:兗州西北距河,謂古九河也。九河填塞,今之河北博德、倉、棣等州,即古兗州之地。今為河北道矣。《漢書·天文志》曰:房心為豫州,虛危為青州,奎婁胃為徐州,角亢氐為兗州之分野也。)北距河,東至海,南及淮,西至荊山,盡其地也。河南府,周地也。風雨之所交也,陰陽之和也。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謂之地中。昔周公營洛邑,至平王居之。宋州,宋地也。(古豫州域,)古商邱也。閼伯之墟,周封微子,是為宋也。(《漢書·地理志》云:房心為豫州,宋之分野。)漢代梁孝王都之。青州,齊地也。古爽鳩氏之墟,周封太公於營邱為齊也。(今臨淄縣。)兗州,魯地也。(魯今曲阜縣也。按《漢書·地理志》云:奎婁為魯,屬古徐州。)古少昊氏之墟。周封周公,後為魯侯。陳州,陳地也。(古豫州域。)平王東遷,鄭武公居之。(今新鄭。)其後韓哀侯滅鄭而居其地。(韓貞子初都河北之平陽,哀侯徙焉。)東自豫許,略汝鄧而西得河南府之陽翟、福昌、新安,盡韓地也。(按《漢書·地理志》陳、韓、鄭,並角亢氐之分野。)汴州,魏地也。魏初居河北,(魏絳徙居安邑。)惠王以安邑近秦,乃徙都焉。(今汴州大梁城是也。)得河南滑州之境,分得韓之鄭、豫等數州之東界屬於魏也。(《地理志》云:魏,觜Δ參之分野。)
事對【帝台天室】《山海經》曰:鼓鐘之山,帝台之所以觴百神也。郭璞注曰:舉觴宴會,則於此山也。今按:其山在伊闕西南。《史記》曰:周武王曰:“我南望岳鄙,粵瞻伊洛,無遠天室。”營周居於洛邑而後去之。
【馬坂龍門】戴延之《西征記》曰:次前至黃馬坂去計素緒十里。《易乾鑿度》曰:禹鑿龍門,辟伊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